吉林省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路径选择研究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乡村,人居环境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9-02 14:57
摘要:吉林省农业人口比重大,受耕作方式的限制,人口居住比较分散,而且自然资源丰富,环境对人口承载能力较强。因此以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为基点,以中心城市发展为带动,实现城乡互动、一体发展的城镇化将是吉林省未来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目标。
关键词:乡村;人居环境;制约因素;路径
一、吉林省乡村人居环境概述
“十一五”期间吉林省农村居民人均村收入连续7年保持2位数的增长,全省新农村建设总投资227.06亿元,实现道路建设从“乡乡通”“村村通”开始转向“屯屯通”和“户户通”。“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将进一步实现新农村建设向农村新型社区跨越。各地市进一步建设和改造农村泥草房、综合开发农田水利、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等项目的资金,同时,积极调动发挥乡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的主体作用,形成综合性、多元化的投入格局,强力推进城乡统筹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全省新农村建设水平,切实改善农村民生,构筑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二、吉林省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问题剖析
2007年吉林省在全国率先展开了大规模的农村泥草房改造安居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提升了城乡环境面貌,但目前吉林省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在能源节约和建造节能省地型农村住宅方面存在较大问题。
1.吉林省乡村聚落规模的差距悬殊和布局结构非常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不高,严重制约了农业用地和非农业建设用地规模优势的形成和发挥,更不利于村庄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和提高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水平。
在整体用地布局的分布上存在乡村人口规模相差悬殊、村庄用地布局松散和土地功能混杂并且浪费现象严重。吉林省乡村普遍存在着宅基地超标,村庄建设中不同结构和时期的住宅相互穿插,互为镶嵌,致使村庄内出现空置房和闲置宅基地的现象几乎出现在每个村庄。村民住宅的建筑布局和类型出现两极分化,经过建设规划的村庄整齐划一缺乏变化,自由演变的村庄则存量土地的集约利用率极低。
2.课题组通过129个乡村的调研发现,农民新建住宅一般会在旧址上推倒重建,或是依附于旧有的村落,供热、供气、排水、排污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不配套,使得新住宅依然坐落于旧日的脏、乱、差环境之中。对于教育、医疗和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绿化、美化等软环境建设,以及二、三产业的发展布局统筹考虑不够,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3.调研中发现在西部乡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中,冬季取暖能源消费达到家庭总消费比例的46.6%。同时西部地区农民住房不断拆了建、建了拆,不仅占用毁坏大量耕地,而且消耗大量能源。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农村建筑节能工作起步较晚,农村建筑砖木结构占到了65%以上;基本不用专业施工队伍。
4.近二十年来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导致污染源带到乡村,交叉性污染导致乡村生态条件面临威胁。特别是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由于过度采伐毁林开荒和补充生活能源等原因,森林和草原大面积减少,加之受到落后耕作方式的影响,水土流失加剧。而中部地区乡村由于强调城市工业的大规模调整和优化,将原来集中于城市的各种污染源带到农村,从而扩散为交叉性的大面积污染。
5.吉林省广大乡村自身经济落后、历史赊欠过多和乡村聚落布局分散,导致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得不到改善。特别是体育和卫生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缺乏,无法满足农民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
6.多年来吉林省乡村原有的传统文化受到城市多元文化理念的影响,特别是部分富裕的村庄急于改变居住状况,乡村建设出现了盲目照抄大中城市建设式样的趋势,传统建筑风格被破坏丧失了乡村原有的特征和优势。在整体村庄布局规划时,缺乏对村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尊重,使得地域原有的建筑文化特色以及村庄特有的空间格局丧失。
三、吉林省乡村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
作为农业大省吉林的城市和乡村人居环境的二元特征明显,近二十年由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国家农村改革政策的推进,使乡村主体获得了相对自由的行为空间,但导致的结果却是乡村聚落空间无序化发展趋势明显,特别是西部和中部地区乡村生态景观破坏严重,乡村传统文化正在逐步衰落。
通过课题组的实地踏查对吉林省乡村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少历史时期的数据积累,缺乏乡村类型分布统计和分析。研究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首先需要在不同层面、不同尺度上对乡村的类型进行分析和统计汇总。吉林省村庄数量多、规模悬殊,由于长期缺少历史时期的数据积累,全省不同类型农村住区的分布数据长期缺乏,了解其空间上的差异的特性和程度是制约吉林省乡村建设的首要因素。
2.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发展格局的调整任重道远。强调乡村空间的完整性和合理界定,适合乡村发展特点和吉林省保持乡村健康发展是基本前提,科学地进行乡村分布格局调整进一步细化和深入研究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差异,建立合理的城乡联系,重点协调城乡产业,合理保护乡村发展格局,把乡村居住空间,生产、旅游设施等空间类型进行统筹考虑。
3.缺乏对村庄分类的系统研究,乡村规划成果难以实施和操作。目前我国标准《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没有针对村庄提出有所区别的内容和标准。吉林省目前村镇规划一方面与上层规划的衔接不足,另一方面村庄规划编制办法缺乏分类指导,导致村庄规划难以得到落实。
4.目前乡村规划没有针对村域内的农田、林地、草场、牧场林进行整体性规划,导致对空间资源配置、功能布局等方面没有明确统筹考虑。同时由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原来集中于城市的污染源带到农村,从而扩散为交叉性的大面积污染。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规定。
5.目前我国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限制和农民的乡土情结又使得“离土不离乡”成为普遍现象。吉林省东北地区由于毗邻韩国和俄罗斯,出国务工人员不断增长,部分农民已转向从事非农业生产,进入小城镇居住,使少数村成了“老年村”和“空心村”,造成耕地荒废,宅基地浪费的现象不断出现,导致人居环境质量越来越差。
四、吉林省乡村建设路径选择策略
吉林省乡村建设路径选择的关键是编制科学合理的乡村编制,在乡村规划编制中必须强调以下建设策略的实施:
1.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策略
突出区域区位,优先发展特色。区域乡村建设同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不断优化农业结构,改造传统农业,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关注地带性资源整合、城镇区划整合以及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共享整合发展。
2.基于生态经济发展的设计策略
推进乡村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结合起来,确立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村庄。
3.基于城市角度的设计策略
有机整合农村居民点空间功能,合理配合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
4.基于人活动角度的设计策略
确定空间布局的场所和空间布局方式和方法,利用导向性设计,确定公共活动空间的位置选择及数量。
5.基于可持续发展角度的设计策略
关注农村居民点的绿色生态性设计和节能性设计,强调物质及非物质历史文化保护性设计。
6.基于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设计策略
加快行政区划调整,强调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立高效灵活的土地流转机制,完善和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制度。
7.基于制度建设角度的设计策略
完善经济制度特别是农村金融制度。建以政府资金为杠杆,以市场运作为基础的融资机制,以多种方式参与乡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
五、结语
纵观吉林省的不同地区虽然经济发展和地域特点各有不同,多年来乡村建设缺乏科学的引导,村落中村民住房布局比较分散、规模效益低、耕地荒废的现象严重。编制科学合理的乡村编制成为吉林省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以中心城市发展为带动,实现城乡互动、一体发展的城镇化将是吉林省未来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吉林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规划处.2020吉林更美好--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年)解读[J].中国建设信息.2011
[2]任桐.吉林省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困境与优化路径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3]邵喜武,郭庆海.吉林省乡村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及路径选择[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7(2):152.
[4]张雪梅.吉林省乡村地域功能分异特征及其发展模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吕静.乡村吉林[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李泽一 吕静 刘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