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节子舞”插上传承的翅膀

  摘要:节子舞从宋朝流传至今,既可为广大群众提供文化娱乐活动,又体现反映出浓厚的地方民俗文化风情特征,具有很高的民族文化价值。

  关键词:节子舞;传承

  初春冷峭、乍暖还寒,漫漫采风路上满眼是枯黄的岌岌草和沉睡的黄土地,乡间的柏油路弯弯曲曲,颠簸着收获更有一身的疲惫。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市文化馆舞蹈采风行动组即将到达下一个点--永昌县新城子镇赵定庄村。下车步行数百米土路,便是80多岁老人、永昌非遗舞蹈“节子舞”项目传承人赵振铎老人家。

  一、古有鱼鳞阵、今有节子舞

  赵定庄是自然村,南依祁连山,以赵姓为主。在这里流传着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人们叫它“节子舞”,又称“霸王鞭”,古有鱼鳞阵,今有节子舞。节子舞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以欢快的节奏、宏大的气势和灵活多样的动作见长,是一项高强度的运动。据《河西志》记载,“节子舞”从宋朝时就已在永昌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气息,长期以来受到当地民众的喜爱。

  推开木庄门,迎接我们的就是赵振铎老人,质朴的笑脸把弯曲的脊梁支撑的爽朗耿直,这位80多岁的老人打扮得精神矍铄,骨气十足。“赵馆长,你可是半年没有见了。哦!香茶老师,你也来了,走,进屋!屋子里热火。”简单的言语将我们拉进了朝南的上房,铸铁炉上的兹兹声早已这件屋子烘烤的温暖如春,温暖如心……赵振铎取下方桌正面用棉布套着的“传家宝”说:“这就是我们家传的霸王鞭,是用韧性很强的榆木制作的,1956年我就是拿这个鞭去省城表演的,当时去了8个人,队上统一用后山的松木给我们做了一批节子,现在保留下来的不多了。”

  一根老榆木节子棒,乌黑发亮,头尾串联的铜钱金亮金亮,串线的牛毛绳结实柔长,前段的红纱已经没有了往日的鲜红,却深深张扬着岁月的痕迹,年代的流苏。老人一直没有丢掉武节子,年进八十,还在天天练习,他最关心的就是,能有人来继承这门武艺,所以最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舞。

  二、把历史延展成艺术

  据记载,节子舞始于西汉末年,相传西楚霸王(项羽)善使枪剑,人们为了表达对西楚霸王的崇敬,根据他对阵时骑马、挥剑、扬鞭的姿态,编成了独特的民间舞蹈霸王鞭。两千多年来,“节子舞”表演者手中的节子都是用木棍做成的,画彩,中缕孔串古铜钱,舞时“嚓嚓”做响,它长二尺四寸约80厘米,代表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两端各有两个长方形小洞,每个小洞中各穿四枚方孔铜钱,象征一年四季中的十二个月,节子全身漆为红色,象征人们的生活红红火火,一头系红绸代表太阳,一头系绿绸代表月亮。队伍由社火中的膏药匠引领,膏药匠的服装是一身布做的凯甲,头戴一顶红色的高毡帽,武士身披中国传统的红色和绿色的武士服。有“串花子”、“虎抱头”、“打四门”等套花,伴随鼓点,亦武亦舞,变幻莫测,根据社火的鼓点踏步舞鞭,也可以边舞边唱,节奏明快,活泼自如。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位苗庄王率军征战,被敌方围困在祁连山,眼看就要全军覆灭,一天夜里,突然鼓声大作,月色下一队身披战袍的神兵从天而降,他们手舞棍棒,脚踏鼓点,带领苗庄王军队杀出重围,转危为安,苗庄王为了答谢神兵,就在赵定庄演练了娴熟的棍法和诡秘的阵形,由此逐渐演变成为今天的赵定庄节子。赵定庄的节子,传统上是四人组成一个阵点,每人把守一门,寓意古营寨的四门,场内一人扮作膏药匠,相当于指挥,但更像传说中的神兵。随着他的形体弯化和手中波浪鼓的上下翻动,节子手们和着鼓点腾挪跳上天,变换阵形,翻飞的节子既融合了游牧民族烽火连天、金戈铁马的热情奔放,又吸收了中华武术的精髓。打起来似有武术人击剑舞棍之势,又有舞蹈者婀娜多姿之美,充分体现了北方民族的豪放性格,给人以精神上的振奋之感。

  三、传承之路

  有着多年考古经历本次采风组领队,市文化馆赵平馆长说:“位于永昌西北15公里处的大泉水库北面山崖石壁上,有著名的北山岩画50余幅,图画在一块岩石上横向排列,上下分层刻画,以动物图为主,间有人物图示,有的一手叉腰,一手上举;有的双手叉腰分腿下蹲,作舞蹈状。队列前面似有1人在领舞。从整个画面看,众人正围绕着神祗翩翩起舞。这便是永昌有文字记载的节子舞”。

  节子舞曾在1956年代表金昌地方民俗文化到省城兰州作过表演。1990年代,由原市文化馆专业舞蹈老师吴刚编导的青年节子队表演被金昌电台制作成专题,曾在省台播放,并被评为甘肃省优秀电视片;甘肃省九运会编导吴刚为开幕式创编的大型“节子舞”也倍受全省观众的赞誉和好评;2002年,由赵定庄小学组织的儿童节子队参加了永昌县十运会文艺汇演,获得一等奖。2003年央视摄制组用4个小时对赵定庄节子分老人、青年、儿童三个层次进行了采访拍摄。回来的一周后,市文化馆专门召开馆长办公会,就弘扬非遗保护项目,传承“节子舞”进行了部署安排,结合第十一届甘肃“青春中国、美丽甘肃、一城一品”才艺大赛,由市文化馆专业舞蹈老师赵香茶具体创编“节子舞”舞蹈《传承》。

  赵定庄民众世代珍惜这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节子舞,每逢新春佳节,村民们就自发组织排演节子舞,歌唱美好的生活,喜庆丰收太平。节子舞是独一无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世代传承,不断更新,既可为广大群众提供文化娱乐活动,又体现反映出浓厚的地方民俗文化风情特征,具有很高的民族文化价值。

  据笔者现场探班,由市文化馆舞蹈培训中心根据我市永昌县民间传统的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永昌节子舞”创作的舞蹈《传承》5月份已经进入排练阶段,有26位儿童舞蹈演员参加,演员们彩衣、彩裤、头上插着两根雉鸡的彩色尾毛,腰背羊皮长鼓,手执枣木鼓槌,脸上用色泽鲜艳的油彩打着怪异夸张的脸谱,一招一式、令人振奋。还特聘原艺术团刘靠生老师为学生传授节子舞的基本套路,到时将特别邀请节子舞传承人赵振铎老人亲临指导,为传承民俗艺术文化发挥余热。

  参考文献:

  [1]佐夫.我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J].大众文艺.2014(11)

  [2]杨武山.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赵定庄节子》在体育教学中的开发利用[J]体育教学.2007(4)

  肖永晖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