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质公园科普基地建设与地质遗迹保护关系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科普基地
  • 发布时间:2015-09-02 08:25

  --以贵州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为例

  摘要:地质遗迹是反映地质历史演变和地质作用,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为全人类所共有的资源财富,具有开展地学研究、进行科普教育、发展地学旅游等重要功能。而地质公园科普基地建设,为地球科学的研究和普及地质科普知识提供场所,广泛增强人们的科普意识和资源保护意识,培养人们自觉加入地质遗迹保行列意识,从而促进地质遗迹保护护。可以说,地质公园科普基地建设和地质遗迹保护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发展的关系。本文以贵州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为例对两者关系及如何推进协同发展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地质公园;科普基地;地质遗迹保护;旅游产业。

  一、地质遗迹保护对科普基地建设重要意义

  地质遗迹是地球数十亿年形成演化过程中由于内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典型独特的自然遗产,对其进行有效保护意义重大。首先,地质遗迹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地质遗迹形成有其特殊规律性和漫长性,往往可以追溯到数千万年甚至数亿年前的地质运动或事件,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而一旦被破坏,便难以恢复。其次,地质遗迹是科学研究特别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证据。地球形成、演化和发展规律可以通过对地质遗迹的研究得以发现。再次,地质遗迹是科普教育活动的标本。地质遗迹是开展地球科学、古生物学、地质学科普教育实践的主要研究对象。

  思南乌江喀斯特地质公园核心地质遗迹资源典型、丰富、系统、集中,有区域内最完整的喀斯特体系,也有中国同纬度地区迄今发现的发育最好、生态保持最佳、保存最完整、出露面积最大的极具科普价值和观赏价值连片喀斯特石林。对思南乌江喀斯特地质公园核心地质遗迹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意义重大,除了旅游产业开发,尤其具有科教意义:将为喀斯特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自然地理学、地貌学、环境生态学、地热资源、人文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和科普教育、教学实习提供基地;二是具有示范意义:思南乌江喀斯特地质公园核心地质遗迹的有效保护,将成为西南喀斯特石山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并实现良性循环不可多得的范例。

  二、科普基地建设有效促进地质遗迹保护

  1、科普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地质遗迹保护。一方面,地质公园建设科普活动场所、科普考察步道、科普解说牌等科普基地基础设施,正确引导考察人员的活动路径和涉足范围,避免了对地质遗迹的破坏。另一方面,科普基地是进行地球科普活动、地质科普研究及地质遗迹资源保护意识宣传的阵地,而科普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是上述工作得以进行的前提。

  2、通过科普基地对地质科学理论研究提高地质遗迹保护水平。地质科学理论研究是地质公园科普基地建设的必要要求和重要内容,通过对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和区域环境进行研究,发现该区域地质演化规律和特点及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找出破坏地质遗迹相关因素,进行有效监测,提出合理利用方法和科学保护措施。

  3、通过科普教育改变当地百姓群众观念得以保护。通过向当地民众宣传地质遗迹保护的重要性及其可持续效益,使得地方人民群众充分了解这些地质遗迹的价值,认识到保护好地质遗迹就是保护生存的家园,就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可持续利用的绿色资源,主动参与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

  三、贵州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科普基地建设对地质遗迹保护作用分析

  建设地质公园科普基地,可以丰富地质公园的科学内涵,提升地质公园与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功能,加快地质公园全面发展,同时地质博物馆还有利于充分发挥地学科普基地的作用,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提升大众科学文化素养,广泛增强人们的科普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利于增加社会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带动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有重要的意义。

  贵州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科普基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以保护地质遗迹资源为前提,合理规划,科学选点,无论科普长廊、科普博物馆、科普讲解标识牌均融入了“保护第一”的理念。2007年至今,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及科研院所学生以贵州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为研究对象发表的地质学、地貌学、古生物学、地球科学等专业方面论文大30余篇,且在地球科学领域研究深度不断加强,对喀斯特石林、溶洞景观保护措施提出了许多科学见解。2009年8月11日通过国土资源部审批,获得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资格,属我国第五批国家地质公园,经多方努力于2014年正式开园,公园内的重要地质遗迹初步得到了有效保护,保护成效较明显,基础设施建设也在逐步完善,公园管理运营良好,但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设施建设、景点景观建设、地质遗迹保护等方面的建设需继续加强。

  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一是地质遗迹保护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单靠部分宣传和制定巡查制度,难以形成保护地质遗迹的自觉,需要通过科普教育提升广大群众的保护意识;二是地质遗迹保护和科普工作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不能满足发展需求;三是为推进科普教育和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协同开展的方法不够科学;四是人才短缺成为制约地质遗迹保护和科普基地建设工作的瓶颈。

  四、如何促进地质公园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与地质遗迹保护协同发展

  1、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科普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和整合各级项目资金,一是对石林景区地质博物馆、地质遗迹保护站、科普长廊、科考步道建设完善;二是更加注重对科普基地的信息化建设;三是注重科普教育和地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四是创新管理,推进科普工作和地质遗迹保护工作部门一体化,避免各自为政;四是增强科普活动和宣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2、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与地质遗迹保护同时纳入地质公园规划重点。地质公园规划是公园长远发展大纲和科普基地建设与地质遗迹保护重要依据。规划中要全面设置地质遗迹保护区,划分禁止性区域、限制性区域及缓冲区域,适当限制参观的人数,防止游人过多,尤其是过量的二氧化碳容易对石钟乳、熔岩洞等景点造成破坏。

  3、地质公园产业发展以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与地质遗迹保护为前提。地质公园往往是以地质遗迹景观为主,涵盖山水风光、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农业体验等多样化景点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做好科普基地建设,加强地质科普教育,促进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实现资源有序利用,是保障公园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李明路,姜建军;论中国的地质遗迹及其保护[J];中国地质;2014.06

  [2]姜建军,王文;地质遗产可持续利用探讨[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5年02期

  陈德高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