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土地开发,生态环境
  • 发布时间:2015-09-02 12:01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土地开发整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土地开发整理中保护生态环境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生态环境问题;对策

  一、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也逐渐增加,大量新型城市与村庄建立起来,这不但降低了我国的耕地面积而且某种程度上损害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开始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已经制定出相关的政策法规,实现合理有效的对土地开发,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

  二、土地开发整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先进技术的指导

  土地开发整理作为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如果不从整体上对土地进行规划、评价,而是继续沿用以往的老技术,用经验来进行项目的规划、评价,再加上项目规划中也没有引进现代化的测量技术以及数字化的技术,这些因素都大大降低了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土地的利用率以及准确度。

  (二)缺乏系统的土地开发管理规划制度

  在土地开发的整个过程中,土地的整理起着基础作用,因为土地的整理为土地的整体规划和管理提供指导性、详尽的资料,此过程考虑的因素很多,如不同地区之间的衔接与联系、大范围内的土地规划要求。然而就我国目前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来看,规划过程仍处封闭状态,无论在数据的采集以及目标的设立还是土地的利用计划方面都没有理论依据,这都严重降低了土地开发的效率。

  (三)没有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在土地开发整理方面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能够有效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反之,如果不使用科学有效的技术做指导,就可能会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比如,对耕地使用土地如果采用化学性利用或开垦可能会导致土壤肥料降低、土层出现冻结现象;而对荒山或坡地大量开垦可能会引起水土流失,而土地质量变化往往会引起气候的变化,严重时引起自然灾害,因此如果在土地整理中只重视农业生产率,而不考虑其他将对生态造成严重破坏。

  三、土地开发整理中保护生态环境的应对策略

  1.加强土地开发整体项目立项管理

  第一,建立评价体系以及评价模型。针对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应该依据实际研究并制定出合理的评价体系,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评价模型,制定并实施具体的评价规程,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项目决策、规划设计、验收以及后评估过程中,都要依据评价规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第二,可行性研究。在对土地开发整体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过程中,把耕地面积增加、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生产条件以及生态环境改善进行综合考虑,针对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必须深入的分析以及论证,尽量降低对生态脆弱区以及生态敏感区进行开发整理;第三,项目申报。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导向过程中,积极采用各种农用地的复垦和整理,特别是对基本农田要加大整理,减少土地的开发,尤其是对湿地的开发,禁止维护造地、毁林毁草现象的发生;第四,项目立项审查。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立项审查过程中,要把是否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以及有利于保护环境作为立项基本条件,坚持环境评价一票否决原则。

  2.在规划设计中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从生态学上来说,土地开发整理过程其实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构建或重建过程,因此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可以通过合理、科学的规划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在对已立项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中要注意下面六个方面:

  (一)合理确定土地利用方式

  在进行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比如地形、地貌、土壤、水资源等,因地制宜的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比如对于水资源缺乏的区域,尽量避免把旱地改造成水田,以降低农田上下游水资源供需压力;对于坡耕型中低产田整理以及荒坡地开发过程中,为了防治水土流失,尽量把耕地修筑成梯田;对于有盐碱化威胁以及水位较高的地区,应该利用台田-基塘的方式。

  (二)保持一定的坑塘水面率

  因为很多生物栖息在未利用的土地以及农用地的坑塘与河沟的水面,而且这些水资源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在丘陵区地带,这类水源用作应急;在水源丰富地区,可以进行汛期滞蓄涝水,降低排涝压力。所以,不管从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还是防灾减灾方面,都必须在土地开发整理区留足一定水面率,不能盲目的填埋坑塘、河沟来增加耕地。

  (三)把握好水资源平衡尺度

  在对水资源平衡分析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开发整理区对水资源的需求还要从流域尺度或区域尺度方面来全面分析水资源供需,特别是对过境水的使用上,要对下游生态以及生产情况进行考虑。

  (四)减少混凝土材料的使用

  减少在输配水渠道防渗材料使用混凝土的情况,不应利用混凝土对排水沟道进行衬砌。针对砂性土质的排水沟,可以采取在混凝土网格中与护坡种草的方式来减少地下水受到盐碱化,同时也可以防止边坡塌陷、加固排水沟结构以及防止水土流失,这样还可以为水生动物和植物提供适宜的环境,从而增加沟渠水体自净能力。对于田间道路也应该减少混凝土的使用,对于不同机械的道路,可以采用素土路面。

  (五)耕作层保护和土壤改良

  在土地平整规划过程中,依据不同的耕作田间类型选用合理的平整施工方案,同时做好表土回填以及表土剥离工作,确保生土在下、熟土在上。而对于新耕地,应该采取措施对土壤进行改良,提高耕地的质量。

  (六)重视农田防护与生态保持

  依据当地具体情况采取生态保持以及农田防护措施不但可以大大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而且可以提高耕地的质量,切实的保护生态环境,进而使社会、经济、生态达到良性循环状态。比如,可以通过在道路边、河沟等地种草植树,不但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而且改善农田气候。对于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可以建设农田防护林,降低灾害对农田的损害;在丘陵地区,修建截流沟,建设坡面防护林同时沿田种植草皮、灌木等,大大降低水土流失的几率。

  四、结束语

  总之,虽然我国已经开始重视土地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但是在具体措施实施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土地开发管理制度依旧落后,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土地管理制度,同时依据我国的实际,探索出有效的制度与措施,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卞正富,路云阁.论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4(02).

  [2]郭利卫.浅析土地开发整理中的问题和对策[J].山西农经.2002(06).

  范辛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