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日饮食文化的比较

  摘要: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饮食是生命存在之根本。饮食文化可以体现一个地区的精神结构甚至是一种社会结构与认知事物的方式,也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特色。本文拟从中日的饮食文化中能够体会中日的民族性格。

  关键词:中日;饮食文化;特点

  一

  中国对日本饮食文化有重大影响。食用的稻米,饮用的茶叶,喜食是寿司、酱以及日常使用的筷子,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的确与中国有很多渊源。

  然而中日两国的菜系却迥然不同,中国以深度加工五味调和的热菜为主。中餐虽有冷盘,但一般是副菜,不是主菜,而且食物大都是煮熟后再冷的,真正的生冷食物很少。

  日本菜却是以清淡生冷为主。日本菜肴的特色是生冷海鲜,制作过程中尽量不加工或少加工。生吃海鲜可以保持食物中的维生素,易于消化,有利健康。鱼脂中有丰富的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可以促进大脑和视网膜活动,预防动脉硬化和老年痴呆。生鱼片是日本宴请规格的标志,也是考核餐馆水准的尺度。寿司是日本人常用的主食,用不冷不热的米饭,捏成船形饭团,外包紫菜,中夹鱼贝、蔬菜和调料。在用味方面,中国菜偏咸,而日本菜清淡偏甜。因为,中国大部分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空气干燥,出汗较多,需要盐分补充,而日本却是海洋性气候,空气湿润,出汗几率少。

  中日菜肴之所以不同,主要是与地理环境有关。中国虽然也濒临大海,但毕竟内陆面积占绝大多数,多数地区离海较远,海味不易保鲜,想吃生鲜,但条件不允许。为让更多内陆地区的人能品尝上海鲜,从海中捕获的海鲜,只好晒干。食用时用水泡发使其恢复原状,但其鲜度则大大逊色。要使其恢复鲜度,使人感到好吃,则需要放各种香料、调味品,让食物过油,使其香酥、有滋有味,并通过复杂而花时间的加工,如调和鼎鼐、煎炒烹炸等满足人们味觉和健康上的需求。这样,便产生了各种烹调技术,这也是中国菜的最大特点。

  日本四面环海,由几千个岛屿组成,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有得天独厚的新鲜海产,丰饶的海产资源是日本人爱吃海鲜的地理背景。加之日本平原少,牲畜难于饲养,所以明治以前牛、羊、猪肉在日本菜中出现不多。直到二战后,由于得知猪牛肉的营养价值,才逐渐兴起吃猪、牛肉。另一方面,日本因为是岛国,资源贫乏,这一自然环境使其危机意识浓重。日本有句谚语为“油断大敌”,认为要惜油、省油,以求平安度日,加之,日本植物油产量少,有节约食用油的习惯,导致日本人尽量不用或少用油烹制佳肴,久而久之发展为以清淡新鲜为日本菜的主流。

  二

  中日两国饮食文化都讲色、香、味。中国人主张“君子为腹不为目”,中国菜色香味的落脚点在味。中国人介绍菜肴时,重点是“味道如何”。中国由于地大物博,南北温差大,地形多样,这样可以获得不同层次和种类的食材。加之中国历史悠久,在长期实际生活的经验中,积累了大量的烹饪方法,使中国的菜系丰富多样,美味可口。日本菜的落脚点在“色”,重“形”。日本菜重刀工轻火候,主张美食在注重保持“原味”的基础上令人赏心悦目。日本菜像插花,把菜肴摆成自然界的花朵一样,用以点缀人们的生活,吸引食客的眼球,日本餐具也尽可能地依照蔬菜瓜果形状增添美感。所以,有人评论“日本人是用眼睛吃饭的”。在食物用量上,日本不讲过度,与我国食必大方,超量供应有很大区别。分食制和岛国环境下的节俭传统是食物适量供应的背景。

  中日两国在“吃”这个词上也可以看出有相当大的不同。中国的“吃”字有五种用法:一是表示饮食进口的一种行为,如吃饭;二是以“吃”字表示遭遇,如“吃败仗”;三是用“吃”字转变宾语的原义,如“吃香”;四是用“吃”表示事物的程度,如“吃不消”;五是构成俗语、成语,如“吃一堑长一智”、“吃喝玩乐”。然而,翻开日文词典,“吃”这个动词,只有两个意思,一是把饮食送入腹中的行为,二是“吃”字加上“饭”字,表示生计、生活。由此可见,从“吃”这个字可知中日两国对“吃”的观念不同。

  中国人重视吃,还表现在能以假乱真,即用一般材料去设法烹饪出高档菜肴。这种弄虚作假虽然不好,但用普通材料能做出与名贵材料一样的味道,说明烹饪技术高超。你若不说是假材料而制,食用者一般品味不出来,酷似货真价实,如假燕菜、假鲍鱼羹、素烧鸡等。而在日本菜中就少见以假乱真者,也可以说日本菜讲究货真价实,一是一、二是二。因为,日本菜的一大特点就是尽量少加工,保持其原材料的味道。中国菜是以加工取胜,通过加工改变原来味道,给其以特别的、令人爱吃的味道。

  三

  中日两国相较,中国人比日本人更讲究饮食。大凡家中来客,或出门走亲访友,中国人总是把一起吃顿饭作为一种礼遇和交流的友善方式。主人如果连顿饭也未请吃,会使别人说三道四。甚至在中国农村,把“认识”一词理解为一起吃过饭。由此可见,饮食的重要。饮食是中国人际关系的一种润滑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见面时的问候语一般是“你吃过饭了吗?”表明关心对方,吃饭是人至关重要的事项。正因为如此,古训中才有“夫礼之初始于饮食”之说。

  中国人从上到下,都变得比较重视吃,认为能吃美味佳肴是一种福气,视吃为一种享乐,为此肯在吃上下功夫。与中国相比,日本人在饮食观念方面,远远赶不上中国“先进”。日本的统治阶级在漫长的历史中,几乎没有对饮食发表过什么评论及看法。到了1970年代,日本才开始重视饮食,着手从营养、健康长寿的角度去考虑饮食,大胆提及饮食,并对某些食品的成分及营养价值进行分析与研究。

  中日饮食文化是根据民族的需要而发展的,从两国的饮食文化特点,我们可悟出两个国家、民族的需求、特点、习俗等。

  参考文献:

  [1](美)赖肖尔.当代日本人:传统与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王勇.日本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徐静波.日本饮食文化:历史与现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程亚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