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女性美

  摘要:美丽女性像一枝枝奇葩,盛开在古代印度人的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中。对于怎样的女性是动人的,古代印度人有一些独具特色的看法。从分析女性美的形态、美的气韵、美的意象、美的精神中可发现古代印度别具一格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女性;印度;意象;精神

  翻开尘封的古代印度经书,会发现许多如珍珠、如花瓣般闪闪发光的女性,她们就像吉祥的祝福语那样照耀着久远的世界。从最简单的、可见的、有形有色的美,到最空灵的、抽象的形而上的美,整根由低到高的美的链条都在这些活灵活现的古代女性中显现。印度美学“是一个用象征和意象来表达超验存在的美学体系;它力图描述不能描述的东西,力求表现不能表现的东西;”印度人认为“美是在有限之中达到无限的愉悦。”他们在有限的形色与无限的精神之间建起了桥梁,力图使人们能从有限的形色看到其后的无限。他们用女性美妙的形体表现了美妙的意象,又使美妙的意象成为美妙的精神的导引,致使最沉实之物有了光明,而最不可言说的有了形态。

  一、外在之美

  《摩诃婆罗多》如此描写黑公主的美:“你脚跟平正,大腿滚圆,三深六耸五红,声音犹如天鹅鸣叫。秀丽的头发,漂亮的乳头,黝黑的肤色,丰满的乳房和臀部,你拥有种种魅力,犹如迦湿弥罗的母马。睫毛和眼睛弯曲,嘴唇如同频婆罗果,腰身苗条,脖颈如同海螺,青筋深隐,面庞如同满月。”在许多古代印度雕塑中,女神都被塑造成丰乳肥臀的形象,四肢也非常圆润,腰却纤细如祭坛。而“三深六耸五红”中的“三深”是指肚脐如酒杯一样深陷、声音清澈深远和精神深广,“六耸”是指鼻子、眼睛、耳朵、手指、乳房、脖颈凸出,“五红”是指脚趾甲、手指甲、手掌、眼角、唇舌艳红。印度妇女常在手掌和脚掌上涂胭脂就是为了美观。在印度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可以看到“美臀女”、“妙腰女”、“大眼女郎”、“秀眉女”、“两股圆润的女郎”等赞美女子的话语,印度人认为理想的女人形体应丰满又有琵琶一样优美起伏的曲线。美人的肤色应深暗,《罗摩衍那》中,悉达的肤色便黑的像蓝荷花,同时,又冬暖夏凉、光灿如金。

  印度人所欣赏的美女多为盛装艳饰的贵族妇女,并且细弱娇嫩,很少有寒素的女子被印度古代诗人赞美。在诗剧《沙恭达罗》中,国王豆善陀于森林中看见美人沙恭达罗时说:“这样美丽的皮肉就穿了这样粗劣的修女外套么?上天下地的神灵呀!这好比一把钢刀斩一朵莲花······太残忍了!”《摩诃婆罗多》形容公主贡蒂时说:她如白莲花蕊一样娇贵。镶金的床榻和象牙的座椅才能与美人相配,因而,美人的衣饰也应发间编有珍珠串,睫毛上涂有乌黑的眼蜜,穿着贵重的衣裙,带着扎得繁密的花环、晶光灿烂的耳环和项链。正如在建筑中,印度人不赞美隐士的茅屋,却向往富丽辉煌的城市和水晶石为地板、翡翠为花梗的宫廷那样,印度人心目中的美人也要丰容盛鬘。

  古代印度诗人常以大自然中物象来形容美人,如“眼如惊鹿灵,面似莲花样”、“腿如芭蕉茎”、“嘴唇像相思果”。上千年来农业为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古代印度人对自然对象充满依恋,出现极为发达的植物动物的生命崇拜并造成自然人化的审美思想。印度人欣赏美女也如欣赏有生命的动物、鸟类、树木和花朵一般。在诗剧《沙恭达罗》中,居于树林中的沙恭达罗就和小鹿一样,同是树林的孩子。当这位犹如春花、秋月、浓香、美酒的结晶的女子在蜜蜂歌唱、麋鹿戏游、野象出没的树林中浇花时,她说:“我当这些花木就是我的兄弟。”在史诗《摩诃婆罗多》中,许多仙女般的女子都从原始的密林中、被国王们象发现埋藏物一样的发现,似乎作者觉得不这样不足以表现女人充满生趣的美。而号称印度《离骚》的《云使》这样赞颂主人公的妻子:“在芎?蔓里看到你的娇躯;在扑闪的驯鹿眼里,你个顾盼;在皎月里,你的面容;在孔雀翎羽里,你的发缕;在袅袅瘦浪里,你的颦眉。”森林的环境、农业的生产是印度思想得以发生的土壤,因而印度美人也如泥土中生出的花果一样,她们的富丽丰厚也来自印度人对繁盛密集之美的喜爱,而这种喜爱其实是对万物生殖力的崇拜。

  二、意像之美

  如果美人的外形是珠玉,美人的意像就是珠玉上生起的若有若无的烟。它们就像生命的气息一样无形、不可捉摸,却又实实在在维系着生命的存在,如同草木一旦没有汁液就没有了生机那样,美丽的人没有了美丽的意像也就变得枯燥乏味。意像之美似乎是有,又似乎是无,是介于有形与无形之间的韵味。

  《摩诃婆罗多》中的黑公主--“她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不太黑,也不太白,有一双美丽的红眼睛。眼睛如同秋莲,芬芳如同秋莲,容貌如同侍奉秋莲的吉祥天女。”形容天女狄罗得玛时,史诗说:“他(指造物主)又把亿万宝石安在她身上,用宝石造出了她那天女般的姿容。”其实,狄罗得玛只穿了一件红衣,并没有佩戴宝石。因此,这里的宝石并非实指,只是指看见这美人就像看见宝石一样。黑公主像莲花也不是指她的形态,而是指她给人的感受就如同莲花给人的感受。《至上瑜伽--瓦希斯塔瑜伽》中有一段对王后丽拉的美丽的描写--“她的笑容散发出月光一样平静的喜悦。她白皙漂亮,像蜜一样甜美。她的胳膊柔软纤细,身体像恒河水一样纯洁。触碰到恒河水会产生至福,碰到她就会经验到至福。”在这里,月光、蜜、恒河水等都是意像的表达。当印度人感到一种切实存在,又无法具体说出的气质时就会采用意像的表达,就像中国人的比德传统那样。意像比物质要精微,又不像精神那么玄虚,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状态。

  由于莲花是古代印度的圣洁之花,象征着梵的清净无染,而印度从古到今都崇拜火,所以莲花意像和光芒意像是古代印度诗人使用的较多的意像。

  1、莲花意像

  正如人类许多民族一样,古代印度人也将妇女比做鲜花。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多次描写过容貌美丽的女子一边采花、一边唱着甜蜜的歌或女子每走一步,地上都会开出花来的景象,在此,女子都被当成馨香美丽的花看待。虽然南亚次大陆上盛开着千姿百态的如火如荼的浓艳的花,但印度人最钟爱的是莲花,犹如西方人钟爱玫瑰,印度人将莲花视为神的香花,它是印度国花,是美丽、纯净、高雅、圣洁的象征。在古代印度文学作品中,常可以看到“眼如莲花的人哪”、“莲花脸上的清泪”、“莲花足”、“莲瓣样的双手等”词语,如果古代印度作家说一位女子像莲花,那是说她是绝色美女。《摩诃婆罗多》形容罗芭幕德拉说:“那公主长得美貌绝伦,像水中的红莲,像祭火的吉祥的火焰。”形容圣地爱罗婆多时说:“诞生在那里的人们,光泽似莲,肤色似莲,眼睛宛如莲花瓣,芳香宛如莲花瓣。”灿若白莲花、黑如青莲花、哀伤如雨云来临时的莲花、憔悴如霜雪袭扰的旱莲,各色各样的古代印度美人组成一曲莲谱。莲花不是形容美人的形态,而是形容美人的意像,眼如莲花不是指眼睛的形状像莲花,而是指双眼如河畔绿草丛中的莲花一样洁净,当古代印度人在炎热的天气中,于浓荫下冰凉的水中看见莲花时所获得的享受在看见美人的眼睛时也同样获得,莲花在审美者心中激起的印象美人同样产生。莲花是吉祥的花、纯洁的花、光辉的花、见之令人忘俗的花,美人也要如此芳香沁人、如此明妙无比。

  2、光芒意像

  由于印度人崇拜火,所有发光的物体在他们眼中都是美的,珠宝、星辰、太阳、闪电等自体发光之物都为印度人钟爱,他们也把这种特点给予美丽的人,在古代印度史诗中,美丽的人都是光闪闪的。《摩诃婆罗多》在形容公主达摩衍蒂说:“她在众多的女友当中,好似一道闪电,放射出绚丽的光芒。”形容极裕仙人等众位婆罗门的妻子时说:“她们像金色的祭坛一样辉煌,像月亮一样洁净无垢,像火一样闪闪发亮,像星星一样神奇。”达摩衍蒂出现在森林道院时全身放射着璀璨的光华,公主美娘穿梭于树林中时如一道游走的闪电,黎明女神乌莎光辉闪耀、照彻寰宇和四面八方,极裕仙人的妻子灿若金子,美人应光辉灿烂如同星辰,像太阳一样光芒四射。印度神话出现的女性,无论女神还是凡人女子常常都佩戴着贵重的黄金或珠宝首饰,就是为了使她们光彩熠熠。正如印度人理想的天堂中,树木、花果、土地、亭台楼榭都由金银、砗磲、白玉、翡翠、珊瑚、宝石、水晶等珠宝合成并且不靠日月照耀,靠本身发光照明一样,印度人理想中的美人也应七宝庄严,如火焰一样。《摩诃婆罗多》中有一段对圣地的描写--“角山有三座峰顶,人主啊!一座由摩尼珠构成,一座由金子构成,奇妙无比。一座全由宝石构成,装饰着美丽的宫殿。自我发光的女神香底利永远住在那里。”发光的人物处于发光的环境中就是印度人理想中的世界。在此,光不仅指有形可见的光芒,更象征着神圣、纯洁、超世出神的形而上的意蕴,犹如火在印度人心目中的印象那样。

  此外,月亮意象也曾多次出现,在古代印度文学作品中常见“面如满月的人”等词语,像月亮那样晶洁、散发明月般的清辉也是美人的特点,孔雀、野鹿、幼象、仙鹤等动物也常作为意象使用,美丽的女子也会表现出这些神奇动物的精神面貌。

  三、精神之美

  《摩诃婆罗多》如此描写炎娃之美--“肢体匀称又完美,生有一双乌黑的大眼睛,举止优雅,心地善良,服饰美妙,热情洋溢。”称赞黑公主时说--“她是男人渴望得到的那种温柔、美丽、端庄的女人。她常常最后一个安歇,最早一个醒来,连养牛和养羊的人们做了什么,没做什么,她都知道。她的莲花脸上沁出汗珠,像素馨花一样美丽。她腰如祭坛,头发长,眼睛赤红,身上很少汗毛。”优雅的风度和内心的良善是印度人认为的美的标志,而丑陋的人体也与丑陋的精神相连,《罗摩衍那》中女妖首哩薄那迦身体之丑是“她丑恶,肚子大,眼睛歪,声音可怕,一头黄发。”在美学中也包含着道德伦理的判断,善与美、恶与丑天然就是相连的,美不能脱离感性的物质形式,但也离不开内心世界的精神与境界。在古印度史诗与戏剧中,以正面形象出现的女子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如花雨一般从天界落下的天女和乌莎、萨拉斯瓦蒂等赐人光明、知识、幸福的女神,另一类是温柔贤良、忠于家庭与部族、友善待客、心中充满爱意的凡人女子,而罗刹女、鬼怪女、吃人的女妖、说话尖酸、爱偷窃、举止不端的女人都以反面形象出现。赞美女性除了“美臀女”、“秀眉女”等词语之外,也常常出现“可爱的女郎”、“笑意甜蜜的女郎”、“吐语甜柔”、“娴静自守”、“纯洁无暇”等词语,品行与和谐的、充满自然之情的外貌一样都是美丽的标志。

  1、温情

  印度人常以巨大、勇猛、有力的动物形容男子,“虎般的人”、“雄牛般的人”、“狮胸”、“象肩”、“牛目”等词语在古代印度经书中都是形容男子、尤其国王和王子的。而妇女永远应当是一朵一朵芬芳的鲜花,莲一样摇弋。在《摩诃婆罗多》中,美人希丁芭“宛若一株羞怯的藤萝。”公主莎维德丽是“胆怯的女子”,羞涩、胆怯都是对女人的赞美,印度人理想中的美女应如惊慌的小鹿一样胆怯、风中的蔓藤一样羞涩,总是欲露还藏,从不会张扬地表白自己。古代印度人认为少女应如春天的树林、柔软的流水一般可爱,母亲应心怀慈爱、乳汁充盈,而无论母亲、姐妹、女儿、妻子都应说话悦耳动听。《五卷书》说如果一个人的家中没有了母亲与说话好听的妻子,他就应该离开家到荒野里去,他的家与荒野差不多。如果女性不能像母亲一样给人温暖,使疲倦与受伤的人得到抚慰,她的美就会大打折扣。理想的女性应像大地哺育众生那样对众人温顺体贴,应像恒河水给接触它的人至福那样使接触她的人愉悦。

  2、纯净

  《摩诃婆罗多》赞颂净修林中的苦行女玛达维道--“她吃像吠琉璃一样的嫩芽和又甜又涩的绿草。她喝洁净清凉的流水,吉祥、圣洁而甜美。”印度人认为洁净的事物是美的,如晴朗的天空、清凉、冰冷的流水、纯粹的黄金和白银、透明无杂质的琉璃与水晶、清净的花、根茎、果实等。物质的纯净又演化出了精神的纯净,印度人顶礼膜拜的宇宙最高本体梵便空无一物,而内心里至高的心境也应纤尘不染。因此,思想、语言、行为都纯洁的妇女被古代印度人看做是美的。《摩奴法典》说:“她(指妇女)要终生耐心,忍让,热心善业,贞操,淡泊如学生,”《摩诃婆罗多》中,一位梵志生想求见一位王后而不能,国王说:“现在您是食后未洗净的人吧?想一想吧。那王后是不能见食后未洗净的人或不洁的人的。她由于坚守贞洁,是不肯见不洁的人的。”《摩诃婆罗多》中女主人公黑公主诞生于火焰之内正是因为印度人认为火是圣洁之物,而凡人的胎孕是污秽的。印度教的洁净一方面是指远离肮脏的食品、肮脏的饮水、肮脏的人,食后、便后清洗,保持身体清洁;另一方面是指不亵渎水、火、太阳等神圣的物质,也有排除不洁的语言和不洁的想法之意。不洁的语言是指不诚实的、伤人的、过多的话,不洁的想法是指暴力、愠怒等。经过对这些尘世污浊之垢的净化,人才纯净,而纯净的妇女会如纯净的珠宝那样放出光辉。

  此外,真诚、坚定、雄武等也作为妇女的品德出现。《罗摩衍那》中,公主悉多因为对爱人的忠贞得到火神阿稽尼的保护;《摩诃婆罗多》中,公主莎维德丽在爱人被死神带走后紧紧追随死神不放,终于使死神放回了自己的爱人。雄武这种品德似乎对妇女并不适宜,而且与妇女的柔情相悖,但是,它在古代印度妇女身上也有体现,悉多就自称是稀罕难得的母狮。

  与中国人喜爱天然之美不同,印度人爱好装饰、追求雕绘满眼之美,表现在女性美上即是希望女性高贵、丰满、华丽、光彩熠熠。印度人说“妇女没有珠宝如同树木没有花朵。”美人要盛装艳饰、生机勃勃,如黄金、钻石、春天开花的树林那样。然而,这种爱好又与欧洲人数学的和谐与几何的比例不同,古代印度的和谐仍是自然物的秩序,华丽是从茂盛生长的藤蔓与硕果累累的枝条中得来,红唇、清目、酒杯样的肚脐、柔软的手指都是从芭蕉茎般鲜嫩的躯干上长出来的花蕾。这种爱好是对大自然的生命力的崇拜。从古到今,印度人都有灵肉二元的人生观,希望借助有限看到无限、从可见看到不可见、从今生看到来世,这种思想表现在女性美中即是以有形的形体去连接无形的意象与精神的做法。印度美学讲求“韵”,即在主声调之外有余音袅袅,在主色之外还有背面敷粉,在形体之外还有使形体本身变得深远的无形之存在。含有深遂暗示意义的光艳的形象是印度美学的主旋律,而美丽的女性就如极乐世界中艳丽的莲花、纯净的水、碧绿的草树、金光闪亮的佛那样是此主旋律中的一支。

  参考文献

  [1]邱紫华,《东方美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邱紫华,《印度古典美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印】毗耶娑,黄宝生、金克木等译,《摩诃婆罗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邱紫华,《触摸印度的千手千眼》,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印】蚁蛭,王志成、灵海译,《至上瑜伽--瓦希斯塔瑜伽》,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6]【印】迦梨陀娑,王维克译,《沙恭达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7]【印】迦梨陀娑,罗鸿译,《云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8]《摩奴法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魏艳枫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