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荀子“性恶论”

  • 来源:楚天法治
  • 关键字:荀子,性恶论,儒家
  • 发布时间:2015-05-27 09:35

  【摘要】“性恶论”是荀子很重要的一个观点。长期以来,引起很大关注。针对荀子的“性恶论”所表现出来的真正内涵,从对“性”的内涵、实质、自然之性、社会生活之性、原因等方面分析,发现荀子对人性是持有一种非善非恶的态度。

  【关键词】荀子;性恶论;自然之性;社会生活之性

  荀子是儒家代表性的人物,他的思想中有很多自己的特色,但其中最具特色的应该是他的“性恶论”。“性恶论”也是荀子思想中引起很大争议的一个观点。关于荀子的“性恶论”,学界存在各种各样的说法。在这里笔者也浅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谈到荀子的人性恶,应先来看在荀子的思想中对“性”是做怎样理解,从而通过对“性”的全面了解来看荀子对“人性”的真正评价是什么。是“善”的?“恶”的?或者是别的什么观点。

  一、分析荀子思想中“性”的内涵

  荀子曰:“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1]“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2]可见,荀子认为人身上与生俱来的自然而然的东西叫做“性”。什么是这种自然而然的与生俱来的东西呢?荀子在《正名》篇中讲到“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从中可以看出荀子对性的内涵作了广义的理解,它包含“性”“情”“欲”三部分,其中性是“天性”,即天生的性,而情是天性中最实质性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所以荀子曰:“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性”通过“情”来表现出来。对于“欲”,荀子曰:“以所欲为可得而求之,情之所不免也。”即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就会去追求,得到了就会开心,若得不到就会产生怒、哀等情感。可见,“欲”是“情”发作的“推动力”。这样,荀子所谓的性就有了“性”“情”“欲”三位一体的内涵,也构成了荀子所谓的性。

  二、荀子“性”的实质

  荀子在《正名》中一方面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一方面又说:“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这里的性是由“性之”和“所生”两部分组成,表面上看荀子对于性的定义上是自相矛盾的,但笔者认为它是不矛盾的。分析荀子关于人性论的思想发现荀子所说的人性并不仅仅指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是由天“生之”的“性”和人“所生”中产生出来的东西共同构成。这种人“所生”的东西看似是后天通过社会生活而得到的,但笔者觉得荀子所说的有关社会生活的一些东西也是建立在人先天具有的可塑性基础之上,人的可塑性实际上也是与生俱来、自然而然的。所以笔者认为这里天“生之”的“性”是指人的自然之性或者说是人的自然本能,而人“所生”的“性”则是指人的可塑性,即人先天具有的可以塑造的社会生活之性。荀子曰:“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可见这种可塑性也是天生的,只不过它的存在具有适应社会生活之性。所以实质上荀子的人性是自然之性和社会生活交感流变中得来的人性,并不仅仅指人的自然之性。也即荀子的“性”“情”“欲”既有自然本能的东西,也包含有可以塑造的社会生活的东西。

  所以,笔者认为荀子的“性”可以分为两条线来分析:一条是从自然之性来判断荀子认为的人性;一条是从人可以塑造的社会生活之性来判断。对这两条线进行分析的时候,笔者发现荀子对人性的观点既不是所称的“人性恶”,也不是有些学者认为的荀子的人性恶归根到底绕了一圈还是透露出人性其实是善的。而是认为荀子对人性其实是没有作出任何评价的,是持有一种“非善非恶”“自然而然”的态度。这种“非善非恶”也不是“性无善恶”否定对人性进行善与恶的伦理价值评价,而是认为人性具有向善或向恶转变的可能。

  三、作为人的自然之性的“性”

  荀子曰:“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好利而恶害[3],此人之情性也。”这些都是人的自然习性、自然本能。即人的自然之性是人的自然习性和自然本能的东西。对于人的自然习性、自然本能笔者认为荀子有两方面的观点:一方面,荀子认为人的自然本能是没有差别的,任何人都是一样的。荀子曰:“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饥而欲食,寒而欲衣,劳而欲休,好利恶害,是人之说生而有之,是天待而然也,是禹桀之所同也。”另一方面荀子没有对人的自然之性的东西加以否定,更没有称之为恶。他只是在诉说着一种天然的事实。从上面荀子说的话也可以看出来。

  有学者认为荀子的“人性恶”观点是错误的,他们反驳的理由是荀子把“人性恶”和人的自然本能的东西等同起来了,从而把人的自然本能的东西认为是恶的。笔者认为荀子并没有把人性和自然本能等同起来,更没有认为人的自然本能是恶的。荀子的人性论是建立在人的自然本能基础上,同时又带有后天的社会生活对其产生的影响。荀子认为好利、疾恶、好声色是人的自然本能,顺着这样下去会导致争夺、淫乱等结果。但是“好利”“疾恶”“好声色”是否就是“生而有之”的自然之性呢?事实上,“好利”是必须感觉出什么是“利”才可以去“好”;“疾恶”也必须了解什么是“恶”才会去“疾”,这种“好”和“疾”都是有待于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所积累的生活经验才可以去判断。在前面笔者已经提到荀子是认为人性是由“性之”的自然本能、自然习性的东西和“所生”的社会生活之性的东西构成,所以认为荀子把人性等同于自然本能是不成立的。其次,在《荀子·礼论》中,可以看到荀子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4]即荀子认为人之本性即生理欲求的自然本能在材质上是素朴的,是没有善恶差别的,荀子对人之本性是没有作出自己的评判的。有些认为荀子对人的自然之性评价是恶的,可能是看到“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情,顺人之情,必出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这一句话,就误以为荀子对人的自然之性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并且认为人的自然之性是恶的。殊不知,荀子在作出自己的评价之前都有“顺是”两个字,恰恰这两个字是这句话中最关键的两个字。“顺是”两个字使荀子的评价是一种带有前提的评价,荀子是在这一前提下才做出的评价。荀子所评价的也不是人的自然本能这一原原本本的东西,而是对顺着人的本能无节制向下发展下去可能产生的结果的一种评价,即顺着人的自然之性中的“恶质”发展下去的结果。但是人的自然之性中不仅包含“恶质”还含有“善质”。

  荀子在阐述“涂人之可以为禹。”认为禹之所以为禹,是他能实现“仁义法正”的缘故。而每个普通人也具有能够懂得和做到“仁义法正”的条件。所以任何普通人都可以成为禹。荀子的这段议论论证了人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这种“质”是一种自然本能,也即人的自然之性中所含有的可以知仁义法正的“善质”。可见,对人的自然之性荀子实际上是持有一种“非善非恶”“自然而然”的态度。也正是人性具有的这种“非善非恶”的特点使得其可能发展成不好的结果。

  除此之外,笔者觉得从另外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荀子是不认为人的自然之性是恶的。我们都知道,荀子是反对“去欲”“寡欲”的,倘若荀子真的认为人的自然、本能的东西是恶的话,那他应该是极力反对属于人的本性中“欲’的那一部分。相反,荀子不但没有主张“去欲”反而反对“去欲”。

  最后,荀子曰:无性则伪之无所加。”可见荀子是承认人的自然之性中是存在着善的一面,否则也不能去伪之。综上所述,可知荀子是不认为人的自然之性是恶的。

  四、关于人的社会生活之性

  荀子曰:“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5]。”可以看出在荀子看来“性”和“伪”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二者是相互统一于人性之中:即人的自然之性和社会生活之性统一于人性之中。笔者觉得这里的伪是指人所具有的适应社会生活的可塑之性。前面已经说到在荀子的人性中包含了自然之性和社会生活之性两部分,会有人没有把具有可塑性的社会生活之性当作人性中的一部分,把自然之性和社会生活之性割裂开来,从而把荀子的性恶论称为不是真正的人性恶论,而只是在受到后天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恶,这种恶的结果给人们带来的一种人性恶的假象,其不是真的人性恶。以此来反驳荀子的人性恶论。对此观点笔者认为:第一,荀子并没有认为人的社会生活之性是恶的。其次,认为荀子的恶是后天的恶,不是人性恶,也是把荀子人性中的自然之性和社会生活之性分裂开来,认为荀子的性中是不包含有社会生活之性的。

  这一点实际上,笔者认为荀子的人性是一种广义上的人性。

  对于人的社会生活之性,首先,荀子不认为人的社会生活之性是恶的。荀子曰:“善者伪也。”这就意味着在荀子的思想中,善是可以伪的,既然善可以伪,那就说明人的社会生活之性中是存在“善”质的。可以通过发现、激发人的“善”质把人发展成为圣人、君子、善人。也即人只有具有了“善”质才存在善的可能,才能在接受环境、习俗、教育的影响,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行礼义,使其社会生活之性中本已具有的“善”质逐渐的变大、变强,从而隐藏、减少甚至消灭其本身也具有的“恶”质,使人成为君子。荀子曰:“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可见荀子看到了人都具有对善表示尊重的激情,这种对善表示尊重的激情其实也是人的社会生活之性中“善”质在发挥作用的结果。

  其次,荀子也不认为人的社会生活之性是善的。荀子又曰:“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之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从中笔者认为荀子所说的会产生的一系列恶果的原因是没有对人的社会生活之性中的“恶”质进行控制,反而是顺着其“恶”质进行发展,从而使人的欲望等无节制、不合理的扩张,最终造成了这样一系列恶劣的后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荀子对人的社会生活之性也是持有一种“非善非恶”即既具有善质又具有恶质的态度;既有向善的可能,又有向恶发展的可能。只要把人的“善”质给激发出来就会隐藏、减少人的“恶”质,从而成为善人;相反,把人的“恶”质激发出来就是掩盖、消灭人的“善”质,从而成为恶人。

  五、从原因上分析荀子不可能认为人性是恶的

  荀子曰:“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6]这两句话都说明了人心是有向善的能力,却都没有交代“善”的标准和根源。可见,荀子也没能明白真正的善应该是什么样子,真正的恶应该是什么样子。荀子的善恶是没有标准,他不像西方那样认为善的标准和根源就在上帝,上帝是“道德的标准答案”。正因为荀子自己也不知道善恶的标准在哪,是什么样子的,所以他更不可能主张人性恶或者人性善,其只能是看到了人性中具有“善质”和“恶质”,而“善质”和“恶质”是不一定会发展成为真正的善和恶,当然也无所谓荀子的人性是恶的说法。我们也只能认为在荀子的人性观中是承认其人性中同时具有“恶质”和“善质”。就看在后天的发展过程中是“善质”打败了“恶质”,还是“恶质”打败了“善质”。

  参考文献:

  [1]《荀子·正名》

  [2]《荀子·性恶论》

  [3]《荀子·荣辱篇》

  [4]《荀子·礼论篇》

  [5]《荀子·礼论篇》

  [6]《荀子·解蔽篇》

  文/蒋蕊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