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曾经两次消亡……

  四川遭遇蒙古帝国的屠杀后,人口由1300万人减少到60万人;经过战乱、瘟疫以及张献忠屠川后,四川人口由明末的600万人,下降到清初的9万多人。

  四川在历史上曾经消亡过两次。

  一次是在南宋时期,那场长达60多年抗击蒙古的战争里;第二次,则是在明末清初,张献忠屠川的时候。

  宋元之战:四川回到半游牧状态

  在消灭南宋的战争期间,蒙古人在四川遭遇到了空前激烈的抵抗,其中,著名的钓鱼城保卫战早已名垂史册。

  在攻击四川的过程中,蒙古--这个令欧洲闻风丧胆的强大帝国,曾经3次攻下过成都。公元1231年,拖雷引兵攻掠四川,大肆屠杀成都居民。千年古城生灵涂炭,城中遗骸高达惊人的140万!最近有学者从宋史、元史和明史提供的数字统计,四川遭遇蒙古帝国屠杀后,人口由1300万人减少到60万人。

  四川经此一劫,千年的繁华与古老的文明形态荡然无存。一个农耕与商业高度发达的地区,刹那间回到了半游牧状态。四川人的意气风发、才华横溢已成典籍中的追忆;四川人独有的思维、观念、形象,再未以汉唐时代的姿态走上舞台,它越来越模糊不清,无足轻重。

  张献忠屠川:从地球上抹掉成都

  宋元之后,历史走到了大明王朝。在整个明朝300余年的时间里,四川仿佛冬眠一般,悄悄地躲在大国版图的角落舔舐自己的伤口。很不幸,就在即将复苏的时候,四川又被一个乱世枭雄盯上了,这个人就是明末的张献忠。

  公元1646年深秋,经过多年战乱摧毁,四川以及成都的经济,已经无力承担张献忠大顺政权及近60万军队的生存。面对周边明朝军队的多处逼近,张献忠决定放弃四川,退回陕西老家。张献忠临走之前,一把大火彻底烧毁成都,然后朝广汉退去。

  当时,明朝抗击张献忠的将领杨展,正在四川彭山江口的一条战船上谴兵调将,突见成都方向浓烟冲天,大火映红了天空,如同白昼。3天后,杨展进入成都。此时的成都烟雾弥漫,仍有余火在燃烧,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焦糊味。曾经千年繁华,让无数文人魂牵梦绕的大都会,连同城内数十万居民,消失得无影无踪。繁华的街道已成残垣断壁,仅次于北京紫禁城的蜀王宫建筑群早已灰飞烟灭。成都,被张献忠从地球上彻底抹掉了。

  在蜀王宫的废墟中,明朝士兵发现了一块高七尺,宽三尺,厚八寸的花岗石,上面赫然刻着一排大字:“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物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落款为大顺二年,即公元1645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张献忠七杀碑,也是张献忠屠杀四川的最有力证据。

  在保存好作为证据的七杀碑后,杨展带兵4万朝广汉方向向北追去,而那里也是一片荒芜,了无人迹。根据杨展的《万人坟记》记载,他在广汉曾经命令部队休息一天,其目的是试图寻找活着的人,了解张献忠杀人的情况。然而,整整一天,数万军队除了找到万余具尸体外,一无所获。

  张献忠为什么要屠川?

  张献忠到底杀了多少人?历史上恐怕永远无法准确统计,明史上称有60多万。张献忠军队的铁蹄横扫四川前后20多年,祸遍巴蜀,使物力丰饶的天府之国,变为百里人烟俱灭、莽林丛生、狼奔豕突之地。战乱使百姓弃田舍逃亡,十来年间,稼穑不生,颗粒无收,川人死于饥馑、瘟疫又倍于刀兵。

  四川比较确切的统计是明朝末四川有600万人左右,清初户籍统计,整个四川有史可查的仅有9万人,而且大部分集中在嘉定的洪雅和偏僻的石柱土司夫人秦良玉白杆兵保护下的石柱县。平定吴三桂叛乱多年后,成都原有住家户“十不存一”。清初鼓励全国各地向四川移民,于是开始了长达100余年的“湖广填四川”。

  在四川,张献忠帝王梦破碎,这是他屠川的根本原因。巴蜀历史研究学者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四川历来就是全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根据地,秦灭六国,刘邦建立汉朝,隋统一中原,无不以四川作为根据地而展开。张献忠不可能不知道四川的重要性:入川建立根据地,攻可出汉中定西北,下长江定江南,重演隆中对的策划;退则可割据一方。但明朝的四川并不欢迎张献忠。四川经历了蒙古的屠杀之后,近300年的休养生息又回到了历史上“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时代,富庶殷实的川人从理智上对动乱有着天然的抗拒心理。更为重要的是,在明代,经过理学的熏陶,中原大一统的儒家观念已成四川文化的主流,民间与官府之间在价值取向上的高度一致,对“流寇”必然加以阻击。

  公元1646年12月11日,四川西充凤凰坡,张献忠战死。一代枭雄就此了结。公元1679年,张献忠的余部退往贵州山林,隐于茫茫雾霭中。而经历张献忠屠川和湖广填四川后,四川人作为一个群体形象,只具有地理上的意义,而不具有文化上的意义……

  文/石维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