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丽江机场驱车出发,一路上看着鳞次栉比的城市逐渐远去,熙熙攘攘的人群也淹没在茫茫的绿野之中,取而代之的是层峦叠嶂,入目是一片望不尽的郁郁葱葱,身侧翻滚着浑黄的长江。终于,我们远离了熟悉的都市,驶进了大山的深处,走向那片神秘美丽的白马雪山滇金丝猴保护区。
这是一片处在人类的庇护下,却又保持了自己原本的样貌的原始山林。初进保护区时,一瞬间几乎以为自己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几乎没有一点人间烟火,头顶上是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高而伟岸,林中只有树叶之间互相摩挲的声音,一车人都静静的看着窗外。
身处在这样一个保护区内,生活也变得简单起来。吃的就地取材的美味的食物,住在当地人搭建的傈僳族小木屋里。我们刚到的时候已经晚上八点了,当把行李什么的都安置好以后,小木屋外面的世界已经被夜色笼罩,出了小木屋只稍一低头就能看见山谷低处的一个小小的村落,于是在这个完全没有光污染的深山老林里,当我在万籁俱寂的夜色中面对着远处连绵起伏的重山的剪影,背后笼罩着从小木屋里面透出来的暖融融的灯光,一抬头,看见浩瀚的苍穹漫天的繁星还有闪烁的银河时,心中的震撼是无以言表的。
第二天我们早早的起了床带上了食物还有记录本就上了山。这些山真的被保护的很好,除了刚开始有一小段是可以开车的路,其他的地方都需要我们自己爬上去,没有人工的水泥路,每一条路都是上山研究的研究院们还有护林员们一遍遍走出来的,有的地方没有路,而且还非常陡,于是就需要我们手脚并用的爬。第一天的观测点在一片较为开阔的地方,地上长着矮矮的带刺的灌木,生活在保护区内的滇金丝猴则在距离我们大概100至200米处的树林里。这是一个奇特而美妙的物种,在现知的所有灵长类中它们是寥寥无几的,能生存在如此之高的海拔区域的一种。作为我国西南边陲独有的一个物种,这些毛色黑白交错,嘴唇丰满红润,眼神澄澈明亮,因为鼻骨退化而鼻孔外翻从而被人将其学名命名为仰鼻猴。
众所周知,近些年来人类不断的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对于野生动植物以及环境的保护就更加的迫切。金丝猴是我国独有的一个物种,然而迄今为止他们的总数也只有3000来只,而且金丝猴的活动密度也是非常大的,根据我们的指导老师的介绍,大概在每只1.5到2平方千米,并且金丝猴对于食物的选择也是非常的苛刻的,它们一般都以松萝为食,而松萝这种植物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是十分严苛的,它们就像云南当地的一种野菜“水性杨花”一样,只有在特别纯净的环境下才能生长,但是随着近几年来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逐渐增大,松萝,作为金丝猴的主要食物来源渐渐变得紧缺起来。为了保证身处在保护区内的金丝猴每天能够摄入充足的营养以及食物,我们时常能看到身穿迷彩服的护林人员行走在高高的树林之间,将松萝投放在金丝猴们常常出现的地方,所以在保护区内我们总是能看见悬挂在树枝上长长的垂下来的一条条绿色,时常会有猴子们攀爬着,跳跃着,抓食这些嫩绿的松萝。
对此我们几个同学产生了疑问。因为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每个十分钟记录一次金丝猴的活动,比如它们在这一时刻是在玩耍还是进食还是抓毛等。然而我们担心这样的投食行为会对金丝猴的行为方式有一定的影响,并且护林人员会定时赶猴子移山来保证树林充分进行自我修复从而再次提供猴子充分的食物来源和栖息环境,这些行为导致了住在保护区里的猴子们形成并且习惯了半人工半野生的生活方式,从而造成了记录的数据不准确。对于这个问题,李老师为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其实设立白马雪上金丝猴保护区的原因一个是为了保护这些金丝猴,另外一个就是方便研究人员更好的研究。举一个例子,观察并且记录金丝猴平时的日常行为对于研究它们的社会性是十分有必要的,然而如果是纯粹的野生金丝猴并不是很方便研究人员观察,因为它们对于人类有一定的警惕性,据李老师所说,如果是在野外观察猴子的话,第一是不方便寻找猴群,因为它们每天都会换一个栖息的地方,第二就是距离太远不方便观察,在野外距离猴子二三百米已经算是非常近的距离了,但是在这样的距离下,研究人员很难看清猴子们之间具体的行为活动,比如抓毛的部位以及方式,睡觉抱团的姿势等。虽然在保护区内会有工作人员人工投食,但是都是在不影响猴子的情况下,不仅不会对猴子的行为产生特别大的影响,还便于研究人员去近距离观察猴子们的生活。因为在保护区之内人与金丝猴们的关系十分融洽,我们在接下来的几天的研究与学习过程中与金丝猴们的距离甚至缩短到了不到十米,它们打睡觉梳毛的一切细节都尽入眼底,这实在是非常难得的。
因为有白马雪山滇金丝猴保护区的存在人们才得以更加了解滇金丝猴并有机会近距离观察这种独特、可爱又不失神秘的物种。近年来出于对滇金丝猴的喜爱与保护之心人们自发的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保护滇金丝猴做出了贡献。而我们有幸得到这个难得的机会来考察滇金丝猴并且协助李老师以及其他研究人员,同时也能够亲眼目睹这片远离尘世喧嚣的神秘深山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光景。
杜彧晖 金艳玲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