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京

  期末考试一结束我便怒奔机场,迫不及待地登上了去南京的飞机,吃喝玩乐几天后又在评讲试卷之前赶了回来,时间实在有限,然感触却也良多。

  Chapter 1 南京印象

  1.1 悠久的历史

  南京,中国近代史开始的地方,中国近代史结束的地方。

  或许许多南京人都不知道南京市博物馆在哪里。朝天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吴王夫差时期的宫殿,南京市博物馆便位于这庞大的古建筑群内。其中的展品,皆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有不少甚至令人为之叹服。就我个人的意见来看,若要快速地了解中国的历史,两座博物馆足矣:淮河北边的中国,看西安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淮河南边的,就看朝天宫内的南京市博物馆。然而,反差巨大的是,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每天门庭若市,售票处前沿着马路排起的将近一公里的长队可以算是西安一景。相比之下,南京博物馆则要冷清许多。偌大的展厅内只有稀稀拉拉几个人,大门前摇着旗子不耐烦的导游对耷拉着头不耐烦的游客们说,10分钟参观后回来这里集合。10分钟?事实上,这里藏品之丰富,两天都看不完!

  究其原因,或许是知名度不够,抑或是南京的历史景点实在太多显得这里没有那么显眼了。载我来的出租车司机都不知道这个地方,更别说普通游客了。朝天宫有如一匹被埋没的千里马,隐藏在南京新街口中心区西南面不起眼的居民区里,等待着被发现。

  1.2 难解的霾

  送我去机场的出租车大叔指着前方对我说,你看,这就是霾了,你们深圳想必是没有的,我们这里多得很。

  说深圳没有自然是不可能,但和南京的霾比起来,深圳可能真的算是没有霾了。

  南京的污染一向是为人门所诟病的。和内地很多城市一样,霾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常态,在路上走一会儿的感受只能用“灰头土脸”来形容。

  南京的污染不只是南京自己的工业造成的,它西南边的马鞍山矿区地处长江下游宁芜-罗河成矿带,是中国七大铁矿区之一,且又隶属于一向以贫穷、落后、粗放、污染著称的安徽省,污染自然不小。马鞍山市是一座新兴钢铁工业城市,产业结构单一,钢铁化石冶炼带来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其市区多次达到六级严重污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南京自然无法幸免于难。再加上南京北面有钟山、紫金山合围,从南边来的污染物无法出去,便形成了常见的霾。然而,南京自己也无法逃脱责任:正处在城市急剧扩张阶段的南京,工地很多,施工造成的扬尘是南京的主要污染源。

  1.3 坑爹的青奥

  这或许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过程吧,一开始是一个普通的大城市,然后申请到了某个“国际盛事”,各种穿衣戴帽面子工程同时上马,以前由于“不符合实际情况”被耽搁着的地铁修建计划瞬间复活,原来要修两条线的或许一下子就弄了八条地铁线出来。于是乎,甩开膀子,大干一百天迎接国际友人的到来。工地同时开工,商店招牌全部拆掉换成统一规格的,靠着马路的几栋农民房被粉刷一新,运动会吉祥物的标志贴满城市的各个角落。国际盛事圆满结束,运动员们其实根本没有注意到那些煞费苦心的面子工程。一切圆满,皆大欢喜,从此,这座大城市便可由普通的大城市光荣晋升为“国际化大都会”了。

  夫子庙是南京热门景区之一,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尽管那里除了一些不错的小吃之外实在没什么特色与价值。然而,就这些仅存的百年小吃店最近也遇到了麻烦:由于青奥会,夫子庙附近的胡同全部大施工,秦淮河两岸几乎所有商店招牌全部拆掉重建,隐藏在小巷子里的百年老店的招牌全被施工的红白蓝三色布遮住,富有古典韵味的步行街上灰尘满天,施工的嘈杂声不绝于耳。不知道在这个利益与工地、噪声、尘土交织的时代,秦淮河畔乌衣巷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是否还能活着飞入寻常百姓家?

  1.4 智慧的交通

  南京的交通堵塞是有客观原因的:新街口中心区一带历史古迹众多,道路不宜拓宽,以至于其中心区的路大都是单向2或3车道的。试想深圳的深南大道要是变成单向三车道,深圳不得瞬间崩溃?然而南京并没有崩溃。在新街口一带,每条马路两侧都设有专门的非机动车道,并用隔离带与马路隔开,使之成为真正的非机动车道。早高峰时间,自行车、电单车潮水一般涌来,而旁边的大马路上汽车也没有堵死,只是缓缓前进。这便是一个中国城市最理想的交通状态了。若是那些使用非机动车道的骑电单车的人都开车上路了,南京交通将瞬间瘫痪。

  南京的非机动车道其实也并不是十分的发达,中心区以外的马路上有很大一部分也并没有,但是这种思路应该是可以为深圳和其他中国的大城市提供借鉴之处的。

  1.5 免票的感动

  总统府票价40元,大学生半价,中学生似乎没有优惠。我装作大学生的样子面不改色的把学生证递给售票员,他也面不改色地给了我张半票,暗爽。后来检票的时候才发现,我去,原来未成年人是免票的……不只是总统府,南京所有历史景点,全免!

  我敬佩南京做这事的毅力。不过,想想也是应该的:一个未成年人去了解他的国家的历史,他的国家还跟他收钱,这点说什么也说不过去。然而,在中国西部大量依靠旅游业的落后地区,出台这样的措施也是不可能的。未成年人免票,也算是我们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了吧。所谓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境界,在此初步显现。然而我们也不能过于乐观:因为享受到了发展成果而感动涕零,这本来就是个问题。

  1.6 民国的氛围

  有人建议,现在北京污染太严重,不如迁都吧。迁到哪里好呢?经济要发达,历史要悠久,要有帝都的历史传统,最好在东部……找来找去只有南京了。

  对这种建议,我们只能呵呵:曾定都于南京的六朝,再加上太平天国、民国,都是短命王朝,平均下来大约每个只有六七十年的历史。值此建国65周年将近之际,要迁都过去,简直作死。

  虽然各个朝代在南京的政权都极为短暂,但它们都给南京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历史烙印。其中最明显的,便是中华民国了。

  在南京有一种特殊的现象:人们说“国民党”“蒋介石”的时候并不像许多内地城市的人们那样忌讳拘谨,而是显得十分大方自然,语气也带有很强的中立的意味。青天白日旗在有些历史景点依旧悬挂着,孙中山先生的塑像位于南京中心的中心--新街口路口大转盘的中间,俯瞰着来来往往的车辆与行人。

  Chapter 2 建筑与南京

  2.1 南京长江大桥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南京长江大桥是建国初期标志性的建筑之一,是那时的人民勒紧裤腰带造出来的,也是每一个南京人心中的骄傲。

  我是通过打出租车在桥上绕一圈的方式了解长江大桥的。由于南京的出租车司机们格外友好,个个都很会聊天,我便和司机大叔聊起了大桥的事情。正巧,大叔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他便告诉了我一些有关大桥的事情。他说,南京人都以长江大桥为傲,因为大桥现在的载重量已经是当初设计载重量的数倍了,然而桥还是什么事都没有。他还拿长江大桥和当地的不少豆腐渣工程做了对比,以体现长江大桥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我们所赞颂的,不是修建大桥的那个时代,而是生活在修建大桥的那个时代中的人们的精神。长江大桥仍应该作为一种不怕苦难、自力更生的精神的载体而存在,并为城市交通发挥它的余热,为城市规划、建设者们提供精神动力。

  2.2 老邮局

  中山陵在钟山顶上,要走上去很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我又走了一条错误的路上去。然而这一路也有收获:发现了一个鲜有人涉足的老邮局。

  昔日民国的老邮局,现在被改造成了一个微型的博物馆,以展览中国邮政的发展历史。展品不是特别丰富,然而这老邮局的故事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南京陷落之前,这附近一直是政府高官居住之地,这邮局也就承担起了不小的使命。

  现在,邮局里唯一的高科技设备是一台电视,循环播放着一位老人对这小邮局的历史的描述。这位老人在民国时期是这邮局的局长,南京陷落时出逃,后逃往台湾。2010年,94岁的他从台湾来到南京,发现老邮局还在,十分激动,想看看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但由于邮局年久失修,未能遂愿。后来南京着手修建了这小博物馆,并对外开放。

  在博物馆里有一封贴了12枚邮票的老信件,但由于内战时期邮运不畅,它最终被滞留在邮局里。

  现在,这里除了作为博物馆外,也是中国邮政的一个邮局,承担着为旅客们邮寄明信片的任务。将近一百年前的邮局,到现在仍然是邮局。绿皮的邮政车从门前的石板路中驶出,承载着历史,承载着祝福。

  2.3 紫金山天文台

  曾经中国天文学的学术中心,坐落于紫金山上的紫金山天文台因为比较难到达,也是一个人迹罕至的景点。买一张八块钱的学生票,走进这里,可以发现许多。

  新闻联播的背景,那个球,便取景于此,其实际名称为浑仪。这浑仪放在某个不起眼的小角落,用小栏杆围着,走近一看,居然是一百多年前清代制造的原件,经历八国联军战火洗礼,流传至今。这么个玩意随便放在哪个小县城里都可以供奉为宝了,然而在南京,它被放在城市的角落里的角落。

  一座石头砌成的小仪器室,不经意间看到它的基座,竟是胡适之先生奠基的题词。也就是说,这间屋子几乎没有修缮过,它,和它里面的仪器,从上世纪30年代一直保存至今。后来又在一间小黑屋子里发现了一架望远镜,仔细一看,德国蔡司公司的玩意,至今仅存两架。在当时那战争频繁、内外交困的时期,我们依然花费如此大的精力来进行科学探究,不能不令人敬佩。

  时间在这紫金山山顶似乎停滞了一般,将历史原封不动地展示给了我们后人。

  2.4 中山陵

  南京对于孙中山先生的崇拜近乎疯狂。在中山陵,每日人满为患,几乎每个来南京的人都会去。中山陵的选址的确是巧妙,钟山山腰上,坐北面南,实在是风水宝地。然而它建筑本身也很有价值,陵中的青天白日穹顶恐怕是全国剩余的为数不多的设计。

  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些在外面抽着烟骂着脏话,大大咧咧地往陵室方向走的人们,一旦进入了陵室,便都肃穆起来,没有人说话,没有人拍照,整个庄严文雅的气氛似乎不是在中国。这在充分证明孙中山先生在国人心中的地位时,也说明了一点:国人不是不讲礼貌,而是没有一个讲礼貌的环境。现在深圳市的公共场合禁烟法令,就是努力为人们提供一个讲礼貌的环境的范例。

  Chapter 3 关于南京更改解说词

  近来有消息称,南京的旅游景点计划将解说词进行更改,对台湾的游客解说时适当调整个别名词,如将“解放后”改为“1949年后”,将“淮海战役”改为“徐蚌战役”等。此消息一出,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没骨气”、“丧失原则,放弃底线”、“有失民族气节”“有江山变色的危险”等评论在贴吧上层出不穷。环球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南京改解说词不妥,但别上纲上线》的社论,虽然社论中声明了自己不是在为南京辩护的立场,却依然招来了炮轰。最有意思的一条评论是这样写的:“真是好笑,按照你们的逻辑请问什么是大事儿?千里长堤毁于蚁穴,防微杜渐,曲突移薪,并非杞人忧天,倒是有一些人用貌似公正实则阴狡的手段来混淆公众的视听,这些人就是暗藏在我们内部的敌人,是要引起我们高度警惕的。”

  如此看来,我要被骂得狗血淋头了。对此事件,我的立场很明确:我为南京的做法辩护,并支持对解说词的合理改动。

  Chapter 4 对待历史

  南京在很多人心目中是绝对的历史的象征。那么,如何对待历史?这是一个大而空的话题。对待历史,有人对“淮海战役”和“徐蚌战役”两个历史名词斤斤计较,并将其与民族气节相联系;也有人面无表情地开着推土机,骂骂咧咧地碾过历史。其实,这本来就是个矛盾的存在。我们总喜欢把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建筑推倒,盖起“仿古”的商业街,这在一些知识分子看来是对历史的践踏。

  4.1 历史的意义

  4.1.1 以史为鉴

  这大概是最主流的观点了,同时也是最精辟准确的。

  南京博物馆里有一个新设的流动展,展出的是一些英国人在19世纪下半叶在南京拍摄的中国人的照片。照片中的人,不管男女老少,都麻木呆滞。时下各种古装片盛行,不少描绘的是太平盛世,我们看着似乎就觉得那时候人们活得比我们现在还幸福。然而,看一看真实的史料,便发现那些古装电视剧里的幸福完全是艺术虚构。在这里,历史就发挥了作用:假若哪天中国要搞帝制复辟,全民公投,那么看过这些展出的照片,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必然都会投反对票。这并不只是虚构,1985年,在川东地区,一群反抗计划生育的农民在大巴山区开辟了一帝制国家,国号曰“大有国”,全盛时有两千人之众,曾发动战争攻占了县城医院,可立即被镇压(感兴趣者,请参见廖亦武的《中国底层访谈录》)。诸如此类的土皇帝其实不少,然而大都只是在“建国”几天后便沦为世人的笑柄,究其原因,乃是因为历史二字。我们或经历,或了解过封建专制的历史,知道在这个时代它是不适合的,所以但凡有点知识的人都会对“土皇帝”们持鄙视态度。这便是一种历史对现实的影响了,我们以史为鉴,便可以看清现实。

  4.1.2 反映社会自由

  社会自由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便是对真实的历史的自由探讨和记录。

  GeorgeOrwell的《1984》中曾描述了在极端专制国家中的这样一个场景:主人公所处的国家总是和另外两个国家,A和B中的一个国家打仗,而同时与另一个结盟。然而,打仗的和结盟的总是频繁地对调。当对调之时,政府便会及时做出更改以愚弄民众:例如,正在和A打仗而B结盟时,一切材料、课本上都写着“我们一直和A是敌人而和B是盟友。”当政策改变,A,B位置对调之时,the ministry of truth(政府真理部)就会更改他们的真理,在很短的时间内,一切材料、课本上便都印着“我们从来都是和A是盟友,和B是敌人。”,用“从来”来保证政府的权威性。人们不敢探讨,也不会探讨真实的历史,因此也就失去了打倒专制所需要的质疑精神,专制因此得以继续下去。

  一些真实历史的揭秘,便反映了社会自由的进程。最近在微信上看到一些“朝鲜战争的真相”的文章,阐述了朝鲜战争是金家而不是美帝发动的证据。虽然早就了解过类似的历史真相,但这样的文章能挂在微信上安然无恙本来也就是一个进步,正如读者们能看到我的这些玩意一般。这就说明,民众越来越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拒绝全盘接受一些灌输的历史。相信当80年代末的那一段历史被官方还原时,当那些至今被囚禁默默无闻的历史人物站在公众面前时,我们的社会自由程度也就又将迈上一个台阶。因为,这代表着管理者愿意承认错误,代表着人民群众对真相的探寻。

  4.2 对历史的态度

  4.2.1 尊重

  关于对历史的不敬,生活中常见类似报道:拆毁古迹,打造仿古景点等。这其中的对错我们也应该辩证地去看待,不能简单归为对历史的不尊重。

  《中华遗产》杂志有一期为读者呈现了一座县城的千古之美,其名唤作正定县,是石家庄管辖的一座千年古城,后来因铁路导致的石家庄市的兴起而没落。在正定城中最吸引人的是一座叫做华塔的古塔,它于唐代奠基,后因战乱被毁,到金代又在塔基的基础上重修了一座金代特色风格的塔身,于是便有了这座凝结了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于一身的华塔,其风格更是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孤例。看到这里,我想,我们应该鼓励,而不是指责那些修复古建筑的人。以前,很多人指责一些修复工作,例如南京的古城墙,说修复以后和原来的风格不符合。其实,这些修复者不也正做着和那些给我们带来正定华塔的精彩的金朝修复者们一样的工作么?他们给城墙填上去的那些现在看来不伦不类的砖,到了几百年以后不也一并成为了历史么?

  然而,不少仿古景点的建造却也真让人啼笑皆非。如果那里原先有古迹,被毁坏了,重修一下也无可厚非;现在有一种情况是滥修景点,根本不考证历史。单是“三国城”“水浒城”全国各地就有不少家,让人质疑修建的诚意和修建者对那段历史的了解程度。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修复那些代表着过去的奢靡之风的景点以吸引口味低俗的游客,顺便积累政绩。最经典的一例便是陕西西安拟投资380亿重修阿房宫。“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连高中生都能从杜牧的《阿房宫赋》里知道那是奢靡无道、暴虐专政的象征,竟然现在投巨资予以修复,行为和秦统治者出奇一致。不过,如今的决策层还是知道是非,西安地方的这一提案立即被上级叫停,被人民群众戏称曰“蠢得惊动党”。不考证历史地建造古迹,以及不分是非对错地建造古迹,这两种行为才是真正的对历史的不尊重。

  因此,对待历史,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妄自尊大。

  4.2.2.求真

  前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锐说得好:“真实的历史不仅可以鉴往知来,而且可以弄清理论和主义的基础。人类社会进步的普世规律同弄清历史事实是分不开的。对历史要有忠诚的态度,任何理论都不能离开真实的历史。”

  不真实的历史是没有意义的,除非我们知道了真实的历史,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不真实的历史可以作为研究当时统治者如何混淆视听的一个佐证。

  因此,历史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没有肆意篡改的权利,因为这是对过去的尊重,对老祖宗的尊重。当人连对老祖宗最基本的尊重都没有之时,它便不能再被称为人了--甚至不能被称为动物了。

  作为普通人,我们自然都希望看到真实的历史并加以利用。作为当权者,刻意掩盖历史只会欲盖弥彰,成为历史的笑柄,让后人看到以后说,看,那时的统治者多么愚昧。《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对赤壁之战的记载是“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将曹军的溃败归咎于“大疫”,为指挥者开脱责任,君主对史官施加的压力可见一斑。现在,我们知道赤壁之战,是因为还有其他的历史资料,不用完全参考魏国人写的历史;完全封锁真相只存在于小说里,只要人会独立思考,真相便可以被昭之于众,只不过也许是一年后,抑或是一百年后,但历史总会给真相一个交代。因此,不论是对普通人还是当权者,对历史求真的态度永远是必需的,这对人类社会有利,对自身利益也有好处。

  5.结论

  南京城本身作为中国现代化大都市之一,价值并不十分突出。真正有价值的,是南京城中那保存完好的历史,尤其是离我们比较近的民国的历史。南京给了历史这种虚无的东西一个实在的载体,历史在这里变得可视、可感。尤其是南京的建筑,那些存在了一百多年的老建筑便是历史最好的载体。就南京更改解说词一事,也体现了南京对历史,对民国的尊重。

  青奥会刚刚闭幕,南京这座古城也为年轻一代提供了一份历史文化底蕴的厚礼。看着民国的老建筑,读着民国的历史,不禁想到,当时民国若是可以改革以度过民众的信任危机,无疑是对中国以后的发展最好的一条路。民国还是很大程度上遵循儒家学说,以仁为理念的。那么,我们在以后的改革中是不是也可以向当时民众追寻的民主联合的方向去靠拢呢?

  这便是南京所带给我们的。民国终究没有改革,历史终究不能改变,秦淮河畔饱经沧桑的六朝古都依然静静地立着,见证着这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转动……

  周兆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