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初探--以“屯堡第一村”九溪为例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屯堡第一村,九溪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9 16:53
摘要:文化遗产已然成为当下社会的热点,随着各地旅游开发的深入,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以“屯堡第一村”九溪为例,调查分析了当地文化遗产的现状,进而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当地具体情况,提出一些有助于其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建议。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屯堡;九溪
文化是人类群体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遗产就是某一族群自身文化的凝结,是保护和传承其文化的重要对象。基于此,本文以“屯堡第一村”九溪为例,探讨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问题,试图寻找其中包含的理念和方法,同时研究在旅游进入后文化遗产如何实现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的双赢。
一、九溪概况
安顺屯堡文化区有300多个村寨,其中九溪位于屯堡文化区的中心地带,并享有最为丰富的屯堡文化资源而获得了“屯堡第一村”的美誉。九溪村坐落在九溪汇流的河边,是安顺最大的自然村寨,故有“九溪是座城,只比安平(平坝县)少三人”的说法。九溪距安顺城大概27公里左右,“东接高寨(属平坝县),西连竹林、雷屯,南靠下九溪,北与石坝、马场相连,总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从明初建村至今已六百多年。村民多来自‘调北征南’,以后由于地理条件优越,吸引了附近和外地村民迁入”[1]P56-57。根据2012年统计,九溪村有1108户,总人口4129人,有50多种姓氏。
屯堡社区丰富多彩的文化事项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九溪文化在其六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同样也呈现出屯堡的特色。一方面,他们坚持保留先民的文化特性;另一方面,在长期的耕战生活中,他们又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地域文化。九溪是屯堡文化活的博物馆,是屯堡文化的一个缩影,在黔中山间,他们至今已繁衍了20余代人,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在这里和谐共荣,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活化石”特征的文化形态。
二、九溪文化遗产的界定和构成
文化遗产不仅仅局限于那些登记在册的狭义上的文化遗产,而是“指为国家、民族、群体或个人所拥有、掌握、控制或保护的,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含有特殊文化信息及其无形传媒或有形介质或载体以及特殊文化环境所组成的,能带来潜在的、间接或直接社会经济利益的,符合联合国或国家法规规定的各种无形或有形的文化资源”[2]P20-21。笔者根据调查同时参照《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1972)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将九溪的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物质文化遗产
1.传统服饰
九溪屯堡人的传统服饰,在男式服装上鲜有继承,但在妇女服饰上却一直传承了下来。九溪妇女的服饰也是右衽式大襟衣,袖口很宽,类似长袍,颜色以蓝色为主。腰间系有黑色丝绸腰带,腰前围有围腰。传统屯堡妇女穿自己制作的尖头绣花鞋,现在大部分妇女穿皮鞋、运动鞋。已婚妇女将头发分为三绺挽起来盘在脑后,用发网罩起来,十字交叉插上发簪,最后用青布或白布折成宽一寸半的布条包在头上。当地妇女会简单地佩戴一些玉质或银质的耳坠、手镯作为装饰。
2.饮食习惯
九溪居民的主食以水稻为主,也吃玉米、小米、麦子和豆类。大米除了做成米饭,还可以加工成糕粑、凉粉、米花、米酒等。副食多种多样,制作方法有腌制、熏制、晒干等若干种。他们喜食辣椒,这是贵州饮食的最主要特点之一,也与当地湿气较重有直接关系。在饮食礼仪方面,原来招待客人时,妇女不能上桌一同吃饭,现在则没有这样的要求了。
3.民居建筑
九溪村寨规模很大,三面靠山,一面临水,选址深受传统汉文化“风水”观念影响。村寨内街道交错,主街道宽敞,巷道较窄,街巷一侧都留有排水沟。村寨周围有石墙围绕,整个村寨的聚合力很强,具有明显的防御功能。当地保留的老房子主要是四合院和三合院,院门在左右两侧,院落为正方形,即“一颗印”样式。房屋都是石木结构,中间是正房,两边为厢房,正房比厢房略高。
4.文化场所
文化场所也可以称为“文化空间”,指那些“与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以技能等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3]P55,或“某个民间或者传统文化活动集中地地区”[4]P59。对于九溪来说,村南九溪河中沙洲上的文昌阁,村东南的文峰石塔,还有大堡汪公庙,后街龙泉寺,小堡青龙禅院,各家祠堂及跳地戏、表演花灯的场所等都能算作当地的文化场所。是九溪文化集中体现的地方,是展现当地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1.口头传承
九溪至今都保留着非常丰富的口头传承和表述内容,包含传说故事、俗语谚语、民间歌谣等等。譬如说,当地对汪公的崇拜,就包含着关于隋末唐初汪华在乱世中保境安民,后归附唐朝的传说故事。
2.表演艺术
表演艺术是通过人的演唱、演奏或肢体动作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达情感从而表现生活的艺术。九溪的地戏、花灯、山歌等表演艺术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3.节庆活动
九溪村民除过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还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和信仰崇拜,进行一些具有自己本群体特色的节日活动。九溪的“抬汪公”活动历史久远,由汪公崇拜衍生而来,是当地非常重要的节日庆典。“过河会”也是当地重要的节庆活动,因佛教影响而产生的佛事活动之一,这一活动据说起源于佛教目连救母的故事。
三、九溪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及开发现状
(一)价值分析
首先,历史价值。九溪屯堡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当地人在不断变化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十分注重保留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因此具有沉甸甸的历史价值;其次,文化价值。九溪文化遗产是当地文化的结晶,其独特的文化是区别他们和普通汉族群众的标志,承载着当地群众高尚的审美情趣,至真至善的思想观念以及勤劳朴实的性格特点;再次,实用价值。九溪居民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适用于自己的文化事项,只有那些有助于他们生产生活的文化才不会被历史淘汰,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这些文化遗产都在当地人民的居家生活和生产劳作当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最后,经济价值。有的九溪居民依靠这些文化遗产作为自己养家糊口的生计来源,从中直接获得经济价值。同时,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化遗产成为宝贵的旅游资源,为他们带去了间接经济价值。
(二)开发现状
同其他文化遗产富集区一样,在市场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乡村旅游业开发的影响下,九溪文化遗产的开发起步晚,现状不容乐观。第一,在强调经济发展并且旅游业进入的情况下,有的当地人变得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自身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导致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流失;第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是持续的,但由于很多年轻人外出务工或求学,传统文化要持续的传承保护就变得困难,因此出现文化断层,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的身上少有体现。第三,要更好地保护传承九溪文化遗产,需要当地人从思想意识上加以重视,但事实上有的当地人对自身文化失去重视,这种“无所谓”的态度十分不利益于九溪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
四、九溪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建议
传统上,“国内关于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形成了原生地静态开发、原生地活态开发、原生地综合开发和异地集锦式开发等模式”[5]P120-121,但其中任何一种开发模式都或多或少存在破坏文化遗产的可能。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够达成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的双赢。
(一)加强对核心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
九溪文化遗产的数量和规模都是可观的,这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大量资源,所以尤其需要对那些核心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开发。核心文化遗产是整个九溪传统汉文化最为集中的体现,在旅游开发时势必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试想如果没有核心文化遗产的存在,那其余的文化遗产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本环境和传承的基本条件。因此,当地需要对现有的文化遗产进行评估和分类,将核心文化遗产找出来,然后首先对那些核心文化遗产展开保护,进而在接下来的旅游开发过程当中才不至于损坏到这些核心文化遗产。
(二)旅游产品和项目的合理策划
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需要对旅游产品和项目有合理规划,只有这样才能让文化遗产在保护性旅游开发中更好发挥自身的价值。当地应该组织专业研究机构,重新对村寨情况、历史价值、重要遗产等进行研究,收集整理相关的文献、图片或记录资料,对相关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修复工作。同时,积极申报各级文化遗产名录,将文化遗产和旅游产品、项目结合起来,使文化遗产与游客产生互动和共鸣,不能抛弃文化遗产来发展旅游,这会让旅游缺乏文化内涵而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深化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观念
要做到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就得唤起广大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意识。当地需要组织各种各样有教育意义的宣传活动,动员村里的各种自组织以及群众,告诉大家当地文化遗产的不可或缺性,将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观念根植在每一个当地群众的心中。因为只有他们自己积极主动了,才能把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孙兆霞等.屯堡乡民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8).
[2]喻学才,王键民.世界文化遗产定义的新界定[J].华中建筑,2008,(1).
[3]宋志伟,徐永志,李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探讨--以藏香原产地西藏尼木县吞巴乡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1,(1).
[4]埃蒙德·木卡拉.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概要[A].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抢救与保护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2.
[5]贾鸿雁.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J].改革与战略,2007,(11).
董俊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