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赫斯和我》与《庄周梦蝶》中的幻想与现实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博尔赫斯和我,庄周梦蝶
  • 发布时间:2015-11-10 15:27

  摘要:庄子和博尔赫斯分别作为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20世纪拉美著名的作家,两者似乎没有什么内在联系,但是当我读到博尔赫斯的《博尔赫斯和我》时,却不禁想到庄子的《庄周梦蝶》,这两部作品相差两千年之久,跨越东西文化,却有着众多相似之处。两部作品在幻想与现实之间游离,人物塑造和叙述上都有共性。

  关键词:自我迷失;幻想;现实

  《博尔赫斯和我》这篇文章中出现了两个“博尔赫斯”:一个博尔赫斯是著名作家的博尔赫斯,被大家所熟知、追捧、很有名望;另一个“我”--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流浪的博尔赫斯。作为作家的博尔赫斯写了一些作品,但是“我”却从中看不到自己的影子。此时博尔赫斯在幻想与现实中迷失了自我。庄子的作品《庄周梦蝶》,在作品中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从而忘记了自己是人,醒来后才发觉自己仍然是庄子。那么究竟是庄子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在梦中变成了庄子呢?《博尔赫斯和我》与《庄周梦蝶》在幻想与现实的描写与转化方面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一、芸芸众生中的自我迷失

  “庄周梦蝶”中的自我的迷失值得人们深思--“看到人类的盲目和可悲,仰望着全宇宙的沉默,人类被遗弃给自己一个人而没有任何光明,就像是迷失在宇宙的一角,而不知道是谁把他安置在这里的,他是来做什么的,死后他又会变成什么,他也不可能有任何知识。”我们每天忙忙碌碌追求生存价值和生存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所追求的价值和意义或许是不是真的存在?这种思想反映在《庄周梦蝶》中便是追寻精神与失落情绪的并存。庄子梦见自己是蝴蝶,而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人,但是,他却没有想到为什么自己原本不是蝴蝶,只是梦中变成人了呢?这种哲理是让我们思考“人到底是什么?”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认识人自己”,那么几千年来,我们对自己有没有深刻的认识呢?显然没有,在两千年以后,反映在《博尔赫斯和我中》是更真实的自我迷失。“我注定要销声匿迹,只是某个瞬息可能会藉他而超生……”“我”到底要何去何从,“我”什么时候才会再次出现,“我”出现或者说“我”活着的价值是什么,似乎依然没有想清楚。“此时此刻的”我“似乎只是一具行尸走肉漫步于、迷失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作品中”我“活着只是为了让另一个博尔赫斯更好的写作,可是,这真是每个人应该活在世界上的理由吗?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二、人物的虚幻性

  人物,是传统小说六要素之一,在小说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博尔赫斯很少去按照一定的模式或方法去写一个真实的人物,即使是他所谓的真实,也不过是“记忆中的真实”。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总是让人很费解,许多特征都不是按照现实来描写的,而是作者按照自身的想法强加上去的。在《博尔赫斯和我》中:”我倒是在别的许多人的著述里或者甚至是在吉他的紧拨慢弹中更能找到自己的踪迹”。这显然是不真实的。“我”将自己虚幻成一种书里的影子或是吉他的旋律。“我”对我依然活着感到很惊奇,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物描写方式,或者说这不是描写,而是一种荒诞的、不合逻辑的陈述方式。

  同样,庄子《庄周梦蝶》中隐约流露出“人生似幻化,终当归虚无”的对人生真实性的怀疑。庄子利用梦境来展开对人生哲理的探讨,本身就具有浪漫主义成分。当庄周提出它与蝴蝶之间谁梦见谁的问题时,首先他早已赋予蝴蝶一种人性的地位,将蝴蝶与人放在同样的地位上来思考人省的哲理。这正如后来的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将狐狸写成人、汤显祖《牡丹亭》突破人与鬼的界限一样都具有虚幻的成分,却表达了对当时社会,人生的深切的思考。庄周所提出的虚幻问题或思想本身,即“我是不是存在”?而“庄周梦蝶”的问题之所以至今无解、之所以成为雅谈,就是因为人们并没有到现实中去寻找证明,而是试图在虚幻的思想中追求答案,最后只能是沦为空想或雅谈。

  三、叙述的现实性

  人生本是如此当我们面对匆匆流逝的时间感慨的时候、当我们在明白自己如蜉蝣一般渺小的生活在宇宙之中的时候、当我们面对人的生老病死而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们总会产生一种人生如戏、现实终归化为虚幻的感觉。博尔赫斯在写给爱默生的诗的结尾写到:“我的名字在整个大陆传扬/而我却从没活过/我渴望成为其他人。”这并不是他在跟谁开玩笑,而是真有这样的感慨。

  在《博尔赫斯和我》中有这样的理论,石头是石头,老虎是老虎。石头和老虎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事物,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世事怎么变化,石头终究是石头,老虎也终究是老虎。就像人和蝴蝶一样,都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生物。无论是蝴蝶变成了人还是人变成了蝴蝶,庄子始终没有否定他们是自然界的存在。唯物主义思想告诉我们,物质为第一性,意识为第二性的。在庄子的叙述中,对梦境进行思考,本身就是对现实的一种肯定。“庄周梦蝶”的问题也许可以这样回答:无论是庄周还是蝴蝶的,都是客观的存在。

  博尔赫斯在《博尔赫斯和我》的叙述中,运用了“布宜诺斯艾利斯街头”、“拱券和门洞”、“邮件”、“辞典”“沙漏”“地图”“印刷术”等意象,这些叙述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完全离开现实的虚幻是不存在的。这就是博尔赫斯的现实。人物总让我们觉得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地存在过。现实又总是那么转瞬即逝,然而当他笔下的人物表达感受和发出判断时,立刻让我们有了切肤般的现实感。就像他告诉我们,他现在正走在某个现实中真正存在的某个城市的街道上,他手里拿着拐杖正在跟熟人打招呼。

  结束语

  庄子和博尔赫斯作品中的主人公在幻想与现实之间游走,其作品中的哲学性在生存意义与生存价值等方面给我们深刻的启迪。现实生活与文学作品有所不同,但文学作品会将读者引向更加辽阔、高远的境界!我们在苦难面前不仅要有看破一切的豁达,还要真真正正的活在当下!

  参考文献:

  [1][法]帕斯卡尔.帕斯卡尔思想录[M].何兆武译.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6).

  [2]余华.博尔赫斯的现实[J].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5).

  [3][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M].王央乐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83(6).

  张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