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质构造的影响因素

  摘要:所谓地质构造,其实质是指一种变形变位,这种变主要发生在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岩层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变形变位,形成各种地壳岩层和岩体,这些岩体诸如褶皱、节理、断层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本文以安徽的地质构造为例,对影响地质构造的因素进行探讨分析,为地质勘探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质构造;形势影响因素

  所谓地质构造,指地壳岩层和岩体。其形成源于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它们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变形变位,形成褶皱、节理、断层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本文以安徽的地质构造为例,对影响地质构造的因素进行探讨分析,为地质勘探工作提供参考。

  一、安徽地质概况

  安徽省被郯庐断裂(该断裂带沿嘉山-庐江分布)分成东西两部分,这两部分分别为扬子地台和华北地台。华北地台包括六个部分,这六部分分别是霍邱群片麻岩、浅粒岩、大理岩系以及新太古界五河群、古元古界凤阳群千枚岩、白云质大理岩系。该地台的基底出露在蚌埠、霍邱等地。盖层化石尤为丰富。从从长城系到中奥陶统新元古代开始沉积,浅海碳酸盐岩在其中占优势。相对比较缺失的是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和陆相碎屑岩为晚石炭世到早三叠世。侏罗纪起,开始转为陆相堆积。

  扬子地台称上溪群,为一套低绿片岩相的千枚岩、板岩和变质砂岩系,其基底沿南部皖、浙、赣省界广泛出露,时代为中元古代。其上覆新元古代历口群含中、酸性火山岩。在该地台,存在完整而连续的南华系、震旦系和下古生界层序,其中比较有名的笔石动物群在南部。该地台也有缺失,即上泥盆统和下石炭统。晚侏罗世时期,有火山活动存在。在印支运动以后,该地台转为陆相。总的来说,晚古生代至早三叠世仍保持着浅海沉积。

  秦岭-大别造山带侏罗纪以前的地层已全部变质,大别山群麻粒岩和高角闪岩相深变质杂岩是其中分布最广的。该地质曾内含有柯石英和微粒金刚石,这些物质的包含提示大陆岩石圈可俯冲到地幔深度。元古宙宿松群含磷岩系以及庐镇关群分布在大别山群南、北两侧。另外也可以判断得出,在全球出露范围内,大别地块也已经成为最大的超高压变质带。其中庐镇关群以变质火山岩为主。中、上侏罗统则分布于造山带北侧山麓,该山麓与向上变粗层序的长条状陆相红色盆地相平行。绿片岩相佛子岭群时代向上可能可追溯到新元古代,一直到古生代。同造山磨拉石为其代表。安徽全省的岩浆活动,根据分析,燕山期是最强烈的时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其火山活动主要为安山岩、粗面岩。火山活动期间,相应成分的复式岩株也有侵入。这种发生的现象也反映了环太平洋构造带的影响。长江中、下游的铁、铜、硫等内生矿产均与此有关。

  二、对地质构造的影响

  郯-庐断裂带在安徽大地的平行移动,给这里留下了巨大的“伤痕”。关于这些伤害,目前仍可以找到很多迹象作为证据。比如,通过卫星照片和航空照片,断续相连的直线性影象可以被看到。从地图上可以看到肥东县古城以北地区断裂带内的地堑和地垒构造。所谓地堑地垒,指长条形的相对上升和下降的岩层断块。地垒地堑可以说是断裂留下的产物,受断裂方向的控制,在发生地壳断裂时,因为其所产生的巨大的挤压、碎裂,搓揉的力量,这一带的岩石被碎裂成粉末状。后来,这些粉末状物质又胶结起来,形成糜积岩。断裂运动影响产生了许多温泉,如庐江、舒城县的温泉以及嘉山女山古火山的喷发。

  合肥盆地内发生过早白垩世末期的构造反转。在近郯庐断裂带的范围内有反转构造的主要发育。在晚白垩世末期,构造反转作用扩大了范围。它沿郯庐断裂带向北扩展。该期作用的反转构造中只有合肥盆地早期的反转构造有进一步的加强和改造。构造反转的作用到了早第三纪晚期向北进一步扩展。当时,在早第三纪末期就全部发生了反转的地区涵盖从华北到东北不少地方。其中,郯庐断裂带附近是反转构造的主要分布处。除此之外,进一步强化和改造的还有中南部盆地的反转构造。在晚第三纪末期至第四纪,分布在现渤海海域郯庐断裂段的南部两侧的反转构造开始发育,其不少构造都发育在增压弯曲部位。

  三、研究分析

  (一)在空间分布上,安徽省的西部要胜过东部的发育,西部中大别山碰撞造山带北部东西向线性构造最为发育。其次为为扬子板块。皖南山地区多期活动非常明显。这里在早期即皖南期前形成深断裂。六安,磨子潭断裂等的断层线弯曲或呈向南凸出弧形,走向北西西。晚期(即燕山期以来)主要形成的大断裂以金寨断裂为代表,走向东-西或北西,断层线平直。

  (二)与大地构造演化密切相关。如磨子潭线性构造呈现东西向,据分析,这可能是因为华北板块及扬子板块的碰撞所引起的。此外,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形成和发展可能也与之直接的联系。

  (三)新生代火山地震活动的控制。其中有五个地震中心包括磨子潭在内就在磨子潭断裂沿线周围有分布。附近的铜山地震中心被铜山断裂所控制。

  (四)控制两侧差异地貌的形成以及第四纪沉积的分布。金寨断裂是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六安平原第四纪沉积地区在该断裂的北面,大别山区前白垩纪地层剥蚀区在其南面。线型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分布在霍山县石门山及舒城县晓天镇一带。比较明显的差异构造活动存在于断裂两侧。其中南侧为强烈隆升,北侧则为微弱下降。

  长江矶头或拐角处的附近,有好几处断裂,包括繁昌断裂、安庆断裂、无为-芜湖断裂以及枞阳杨桥镇断裂、新丰-灌口北断裂。其中自上而下还有一段即望江至马鞍山江段。这也可以说明,尽管长江主河道的发展由北北东向左旋走滑断裂带控制着,但这个断裂的影响非常大。其主要影响表现为两岸岩土体可以破碎,河流对岸线的侵蚀作用加速,河道扩宽了。附近东西向构造影响的河道受上游一定的来水来沙等条件以及科氏力和自北向南的掀斜构造活动等作用的影响以及矶头的挑流的冲击,,长江河道形成了鹅头形。

  四、结语

  综上分析,可知东西向断裂控制了新生代以来的地貌、第四纪沉积、地震、温泉、矿床以及断陷盆地等的形成或改造,具有明显的特征。其中尤其需特别重视的是,影响长江断裂带的发育以及长江形成鹅头型河流的重要原因正是该区的东西向断裂。

  参考文献:

  [1]程言新,张福生,王婉茹,等.安徽省地貌分区和分类[J].安徽地质,1996,6(1).

  [2]徐嘉炜.郯庐断裂带巨大的左行平移运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3(1):1-26.

  [3]安徽省地质矿产局.1987.安徽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65-191

  秦立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