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开江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生活现状分析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10 15:58
摘要:目的通过调查农业转移人口生活现状,了解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以便当地政府更好的推进相关政策的实施,实现当地城镇化的全面发展。方法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随机抽取开江县1300人为调查对象,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农业转移人口教育素质偏低,综合竞争力差;住房保障力度低;存在较强烈返乡意识心理,生产生活适应性低;65%的被调查者不了解国家针对农业转移人口的相关政策。结论政府及社会应积极推进相关政策的实施与普及教育,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心理适应性及生活生产能力。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生活现状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抉择,是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素质和能力,破除现有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农业转移人市民化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1]。开江县地处四川省东部,辖区面积1033平方公里,总人口60.34万人(2011年)。开江县城乡建设“十一五”计划中,县城建城区面积6.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0万人,其余8个建制镇的建成区面积总计11.5平方公里,全县城镇化率达33.2%。
本文从开江县农业转移人口生活现状出发,了解现阶段当地农业转移人口面临的实际问题及探究其解决办法,现报告如下:
1.调查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
此次调查针对达州市开江县,发放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并通过实地走访随机选择1300名不同年龄阶段的农业转移人口为调查对象,其中有效问卷1273份,回收率达97.9%,
1.2 调查内容
问卷内容包括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基本信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就业走向、居住方式、返乡意愿、对相关政策知晓度等五大方面。
1.3 分析方法
将有效数据录入excel表格,并用spss20.0软件整理分析,进行描述性统计。
2.调查结果
2.1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被调查的1273名农业转移人口城乡类别均属于开江县,其中女性有736人占总人数57.8%,男性537,占42.2%;入城居住时间集中在1-3年和10年以上,分别有384人、481人,居住4-6年的有250人,7-10年的有158人。
2.2 农业转移人口受教育程度和综合竞争力低下
据农业转移人口入城原因调查发现,43.8%农业转移人口入城是为了就业,26.4%为了照顾子女上学,少部分是为了接受学历教育(10.5%)及其他原因(19.2%)。农业转移人口初中文化水平以下的比例为62.6%,其中文盲79人,小学279人,初中439人,31岁以上而文化程度在大学及以上的仅62人。文化水平偏低、年龄偏大导致农业转移人口从事的工作主要为稳定性较差收入不高的工种,其中劳务零工有401人,私营业主369人,失地农民208人,技术工人166人,学生128人。
2.3 住房保障力度低,个体生活成本加大
据农业转移人口入城居住方式调查可知,自我购房是农业转移人口最主要的居住方式,占总调查人口55.5%,但尚有35.5%和5.5%的农业转移人口依靠租房和投靠亲戚居住,城镇生活中住房的购置和租房费用是生活开支的重要构成,同也时是农业转移人口心理归属感的影响因素之一,影响人口结构稳定。
2.4 农业转移返乡意愿较强,心理适应性较低
就农业转移人口返乡意愿调查可知,53.0%和27.2%的农业转移人口表示现在怀念和强烈怀念乡村生活,73.8%的人表示有返乡想法,其中262人(20.6%)表示想法非常强烈。被调查者中45.5%的人表示回乡频率大于或等于一月一次,仅9.5%的人表示现已在城市生活不再回乡。而回乡探望老人和孩子是农业转移人口回乡的主要原因,占回乡原因的52.9%,其余原因主要为兼顾农村劳动工作(11.7%),不适应城市生活(3.3%),及其他(32.1%)。
2.5 农业转移人口对相关政策知晓度不高,农转非工作难度大
农业转移人口对相关政策的了解有助于了解当地住房保障、就业扶持和户籍办理以及相关医疗服务等讯息。被调查者中,对相关政策十分了解的仅有2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9%,有一定了解的人数量占调查总人数的33%,而完全不了解国家相关政策的人数为82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65%。全部调查者中,35.9%的人办理了农转非的相关手续,其余63.8%的人截止调查当日未办理相关手续。未办理相关手续的原因主要为不了解相关政策327人(39.6%)、担心土地被没收104人(12.6%)、担心无法享受新农合等政策99人(12.0%)、其他(35.8%)。
3.讨论和建议
上述的调查结果显示,农业转移人口生活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农业转移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和综合竞争力低下;住房保障力度低,个体生活成本加大;农业转移人口返乡意愿较强,心理适应性较低;农业转移人口对相关政策知晓度不高,农转非工作难度大。因此政府与全社会应把握改革时机,深入完善城镇化机制,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身份内涵双重市民化,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生活现状,现建议如下:
3.1 开展农业转移人口技能教育综合培训,加快建立城镇特色产业链
由结果2.2可知,农业转移人口进城主要是寻求优于农村的就业机会,这也是城镇吸引和留住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原因。只有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相互支持才能更好的形成特色化的城镇产业,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开江市政府大力开展重点区域、产业、项目现场服务,据开江晚报报道2015年1至5月,全市工业增加值实现157.7亿元,工业投资增长10.7%,新开工重大工业项目29个。但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农业转移人口由于文化教育水平的限制,竞争力低下,在城市中从事的任然多为劳务零工等稳定性不强、收入不高、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建议政府联合招聘单位针对求职的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宣传教育和专业技能的的双重培训,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再教育的机会。同时宣传城市就业保障相关政策,通过政府部门介入,宣传指导农业转移人口签订劳务协议,监督单位保障农业人口劳务工作中的自身权益[2]。
3.2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加快公共服务的推进工作
分析结果2.3可知,住房保障不完善导致农业转移人口生活支出加大,降低其对城市的心理归属感,影响人口结构稳定。在无法完全实现居住保障的当下,不仅要加快建设经济计划房等多元房屋供给、提高政府安置房公共环境质量,而且需要从多个方面共同努力。2015年1至5月,开江县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已开工9024套,农民工公租房已分配70套、保障房已分配6771套。在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制度的同时,也应逐步完善其他基本公共服务,如使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保障、基础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享受公平合理的政策,切实享受到同城镇人口相同的社会福利,这样不仅可在开支方面减少农业转移人口生活负担,同时增加了农业转移人口对城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3 重视农业转移人口心理适应性,真正实现身份认同和内涵转变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仅仅是户籍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更是在生活方式、思想文化上实现内涵的转变,这不仅需要农业转移人口自身努力提高心理适应性也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现阶段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出现了户籍在城镇、生活在城镇,却不适应城镇生活,对城镇生活没有归属感等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农业转移人口在教育、养老、就业等方面没有享受到公平服务,对政府缺乏信任。另一方面也是农村和城市生产生活环境改变的必然结果,经济问题导致城市生活适应性差。建议政府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亲眷进城定居就业,子女教育政策的扶持力度;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养老保障体系;倡导安置社区成立居委会,开展多种社区活动,丰富农业转移人口业余生活。同时宣传农业转移人口对城镇建设的帮助以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帮助消除农业转移人口同城镇人口之间的隔阂,减少城镇人口对其的歧视和不了解,共同帮助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内涵转变,实现其真正的市民化。
3.4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宣传普及农业转移相关政策调查可知,当地尚有63.8%的人截止调查当日未办理相关农转非手续。这大一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在身份上的没有实现转变。面对这一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当地户籍制度改革目标和时间表,制定分期分级目标[3]。农业转移人口对户籍改革制度相关政策的不了解和误读同样是户籍改革施行的困难,建议政府联合就业单位,安置房社区等共同开展政策普及和宣传教育活动,让农业转移人口更多的了解农转非条件以及相应的其他配套制度和社会福利等讯息。
参考文献
[1]官锡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视角[J].改革与战略.2013(12):1-6.
[2]赵继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市民化的制度安排[J].科学社会主义.2014(2)
[3]魏后凯,盛广耀.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进展、障碍与推进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2015
王瑞齐 张坤源 罗月 曾小科 张霞 李先梅 通讯作者: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