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与职业院校深度合作,携手破解“招工难”和“招生难”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招生难,中国制造,招工难,技能人才
  • 发布时间:2011-09-01 10:33
  在全国各地大力打造工业园区、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之际,我国由“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创造”转变,产业结构逐渐升级,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许多工业园区因缺乏强有力的技工资源支持,屡屡遭遇“招工难”;与此同时,以培养技工为办学方向的职业院校,却面临“招生难”的问题。笔者认为,工业园区建设应与技工培养同步进行,人力资源需求应与项目建设同步落实,工业园区应与职业院校携手开辟新的校企合作用工培养机制,共同破解“招工难”与“招生难”的问题。

  一、工业园区“招工难”与职业院校“招生难”并存

  随着工业园区项目引进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新建企业在劳动力市场招不到所需专业的技工,纷纷把目光投向职业院校寻求帮助;而专业技术工人的培养与培训,需要一定的周期,并非招之即来,这迫使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大量人员到外地为企业招工。“招工难”导致一些企业开工时间一拖再拖,无法实现预期效益。

  与此同时,职业院校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招生,走社区,进学校,深入农村,招生广告、招生简章多种手段并用,招生却一年比一年难。除学苗逐年减少之外,“招生难”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当地技工工资水平较低,社会地位不高,家长和学生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待遇和职业发展不了解,加之过去一直过于强调精英教育,使人们感觉好像只有高考上大学才是正道,导致职业院校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不强。

  二、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建设应与职业院校技工培养同步进行

  鉴于技工培养需要一定周期的特点,各工业园区在产业集群建设之初,就应该与职业院校联合,有计划地启动行业技能人才培养,为园区企业储备技工资源,避免新入驻企业因“招工难”无法按期开工。工业园区与职业院校联合开展技工培养,既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1.可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

  中职院校为促进招生,相互间专业设置重复。车工、数控、焊工就业前景好,无论办学条件是否适合,有没有实训设备,均开设该专业,岂不知,随着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发展,石化、电机、汽保、纺织服装、工程塑料、现代制造服务等其它产业将异军突起,同样需要大量相关产业的技工,薪酬待遇可观,而有些地区的中职院校极少开设相关专业,迫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远赴外省市组织招工。

  工业园区与职业院校联合开展技工培养,可以根据园区的行业需求,开设新的专业设置,通过企业、行业、学校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共同实施培养计划,真正反映企业一线用工需求,由企业参与人才的培养,培养出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的实用型技工。

  2.为企业订单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

  过去的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含量不高,企业对用工者技能方面的要求也不高。随着产业的提升,岗位的技术含量增高,以往校企浅表层面的合作已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的用工和就业需求,学校培养的人不一定是企业需要的人。例如,一家金属制品加工企业,由于企业发展扩充了生产线,许多流程进行了技术改造,电子机械方面的技术含量有所提高,需要招收一批具有一定机械操作技能,又懂得电子基础知识的员工;另有一企业需要招收电钳焊工,就是三个专业的复合工种,而中职院校很少开设这样的复合专业。

  工业园区与职业院校联合开展技工培养,学校可以针对企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因岗施教,制定电子机械或电钳焊专业综合性教学计划,教学中安排多个工种的实训,使学生学到与企业岗位需求相一致的复合技能。教学过程中,可以请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到班级上课,安排学生到企业相关岗位实习,最终培养成可以直接上岗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满足企业所需。

  3.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工业园区与职业院校联合开展技工培养,可以推行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或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车间,实现实训设备和教学资源的共享。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即可在与企业相同的设备上实习,企业在职职工也可到学校定期开展技能提升培训。此外,学校可以定期派教师到企业挂职指导,企业高技能人才到学校任教,实现教师资源的共享。一线的企业技术人员作指导教师,可最大限度地确保毕业生的操作技能与企业岗位所需技能的对接。

  三、工业园区与职业院校立足当地技工培养联合开展技能培训

  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用工荒”说明,培养技术工人,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近几年,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用工荒”频发,迫使一些企业不得不提高用工待遇吸引技工,或者直接跟着技工流向到处搬迁。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农民到外地打工生活成本较高,且无法照顾家庭,宁可工资低一些,也愿意在家门口就业,可以兼顾工作与生活,压力较小,幸福指数相对较高。

  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建设,应立足当地技工培养,将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集中到职业院校,根据不同工业园区的产业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这样,不但有利于地区农民工就近转移,有利于减少技工流动性,增强企业凝聚力,而且有利于技工技能的进一步提升,提高园区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工业园区与职业院校联合开展技工培养,破解“招工难”与“招生难”

  1.招工与招生同步进行,满足不同行业用工需求

  以往,职业院校对企业用工缺乏前瞻性,招生专业设置重复,造成不必要的竞争。有的专业毕业生就不了业,有的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有的专业无毕业生。工业园区与职业院校联合开展技工培养,不同产业集群的园区在不同的职业院校,设置不同行业工种培训计划,招收不同行业的学生,解决了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重复和短缺问题。招工与招生同时进行,专业培养与园区建设同步,毕业恰逢用工之时,招工和招生两不难。

  2.招工和招生宣传同步进行,“订单”培养吸引新增长劳动力

  招工宣传企业、招生宣传职业院校,目标都是吸引和培养优秀技工,当两者都遭遇困难时,笔者认为,真正的“订单”培养,可以缓解“两难”。当前,“就业难”与“用工荒”奇怪并存,反映的是结构性用工矛盾。一方面,随着大项目不断引进和落实,GDP总量快速增长,促进了就业,对实用型技工的需求成正比加大;另一方面,现有的新增长劳动力和失业人员,却因新入驻企业引进的是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没有相关专业的实用型技能,无法被录用。

  如果在职业院校招生宣传中,加入工业园区与职业院校联合开展“订单式”技工培养的信息,使学生和家长看到毕业后就业的具体工作单位或工业园区,看到预期的工资、福利和劳动合同部分条款,在大学生就业都困难的今天,必将极大地吸引新增长劳动力就读职业院校,争取成为企业的准员工。

  如果在工业园区的招工宣传中,加入与职业院校联合开展“订单式”技工培养的信息,一些专业相近但不具备岗位所需复合技能的失业人员,如招电钳焊专业,若只差焊工或电工技能,可以先报名,到职业院校参加相关专业技能培训,合格后再上岗。经过培训,企业也可多录用一名员工。

  3.招生与招工同步进行,以工业园区(企业)命名班级由工业园区和职业院校同步招录的学生,可以工业园区或企业名称命名班级。一方面,可以针对企业需求独立设置教学计划,因需施教。在班级开展园区或企业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园区的发展前景,尽早做出自己的职业规划,向着目标努力拚搏。另一方面,以企业名称命名班级,学生有归属感,企业有认同感,目标一致,齐心协力,共创佳绩。

  五、政府搭建桥梁,有效措施确保工业园区人力(技工)资源支持

  1.统筹招生专业设置

  政府应该根据工业园区对行业技工的需求,统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根据学校办学特点,合理安排其专业设置,做到职业院校的办学专业与工业园区行业接轨,急园区企业所急,送园区企业所需,满足不同产业集群的园区对行业技工的需求,为推动各园区产业集群发展助力。

  2.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职业院校毕业生到工业园区就业目前,国家每年资助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困难学生1500元(国发[2007]13号),共有两年的资助时间。政府可鼓励引导享受了免费资助政策的学生到工业园区企业就业。

  对未享受国家助学金政策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到工业园区企业就业并签订三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给予适当学杂费补贴。补贴经费按学校隶属关系,从同级就业资金中列支,学生凭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和劳动合同到劳动保障部门申领补贴资金。

  3.政府出资建设新专业实训基地,培训不同行业优秀技工

  钢铁及深加工、石化、电机、输变电、港口机械、新材料、工程塑料制品、镁产品及深加工等行业集群的工业园区所需技工,如果有些专业工种在当地职业院校尚未开设,政府可在不同职业院校中,投资购置实训设备,引进师资,建设与工业园区行业岗位需求一致的实训基地。职业院校从无到有,可开设新的专业设置,开辟新的技能培训,以满足不同产业集群对技工的需求,从而成为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的人力资源支撑。

  总之,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项目不但要引进,而且要落实要开工,必须要有足够的一线技术工人做支撑。工业园区与职业院校应深度合作,联合开展技工培养,共同争取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携手破解“招工难”和“招生难”的问题,解决地区结构性用工矛盾,将给职业院校以希望,给园区企业以实惠,给政府招商以信心。

  (作者单位:营口技师学院)

  文/刘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