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常见心理误区分析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能力素质,大学生,心理误区,分析
  • 发布时间:2011-09-01 14:31
  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学生的心理素质面临着新的挑战。对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而言,在就业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就业心理障碍。下面列举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常见的几个心理误区,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一、攀比从众、缺乏规划的急功近利心理

  每个人的性格、能力和机遇都不尽相同,因而在择业目标、职业选择上不具有可比性。但有的学生虚荣心较强,有很强的攀比心理。在求职过程中,忽视自身特长,盲目攀比,特别是看到不如自己的同学找到了好的工作,认为自己的工作一定不能比他(她)们差。因而挑来选去,造成许多同学迟迟不愿签约,甚至到毕业离校时工作单位还没能落实的情况。另一方面,不少同学职业规划不够细致,受社会环境和所谓潮流影响,一味追捧热门,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表现在求职过程中盲目追求高收入工作,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工作,在得到眼前利益和短暂满意的同时,忽视了长远的职业发展。

  例如,某单位来学校招聘,第一次应试的学生寥寥无几。同样的单位,招聘同样的岗位人才,同样的福利待遇,第二次来招聘时却门庭若市,这就是典型的从众心理在作祟。存在从众心理的学生缺乏判断力,认为多数人喜欢的工作就一定是好工作,如果大家都不想去的,那就一定是不好的工作。这是一种缺乏主见和自信心的表现,这样的学生对自己能做什么,喜欢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甚明白。有的即使明了,看到其他人的行动后就会放弃自己的初衷,跟在别人后面跑。这样一来,往往会忽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盲目选择工作,结果自然不会对工作满意。

  二、一次就业定终身的心理

  众所周知,人的一生是与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从事什么样的岗位,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地位的高低。因此,有的大学毕业生理所当然地认为,选择职业就是选择以后的生活。这样的求职心理使得部分大学毕业生还幻想着去机关、事业单位等条件优越的单位就业,不愿意到条件相对艰苦的基层,特别是非公有制用人单位就业,更不想去自主创业。

  例如,有的大学生找到一个服务性的工作,对公司的基本情况、工作岗位、待遇都比较满意,但仍迟迟不能决定是否与用人单位签协议。问原因,是考虑到这个岗位是吃“青春饭”的,几年之后,自己年龄大了不适合这个岗位的时候还要找工作,这种想法阻碍了许多学生从事第三产业的工作。虽然现在的学生已经能够坦然面对就业从过去“包分配”到现在“双向选择”的现实,但在思想上仍然不能完全摆脱一次就业决定终身的错误观念。过分看重第一次就业的重要性,总想找到一个稳定的,能工作一辈子的岗位。其实,在现今这个人才流动的社会,有几个人在同一个岗位上工作一辈子呢?在每一个岗位上面都有管理岗位,只要努力工作,不断积累工作和管理经验,在吃不了“青春饭”的时候,自然会转向管理岗位。在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提高了综合素质和能力,有了一定的社会关系的时候,自然会考虑到更适合自己的平台发展,哪怕原单位让你干一辈子,你可能都不愿意了。

  三、一味强调专业对口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专业性的大学教育,尤其是各类高职院校,但本质都是素质教育。部分大学毕业生片面地理解专业涵义,将专业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极端看重“专业对口”,认为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学就等于白念了,导致与许多就业机会失之交臂。其实,大学教育只是基础教育的延伸,毕业生所掌握的是专业所涉及的最基本内容。加之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在国民中的比例不断提高,如果还像过去那样过多地强调“专业对口”,不仅会限制自身的发展,还会制约对新的服务领域的开拓。因此,大学毕业生应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四、犹豫观望、徘徊不前的患得患失心理成功的职业选择往往取决于对机遇的把握,错过机遇将会与成功失之交臂。用人单位来招聘时,有一些同学总认为前面的就业单位不好,后面还会有比这更好的。因此,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这山望着那山高,该拍板的不敢拍板,患得患失,结果走出校门时工作还没着落。有的学生手握几家就业单位的offer,却占着岗位持续观望,不但容易导致错失良职,还会降低其他求职者的机会。

  五、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只顾眼前利益,过分看重单位目前的效益、工资水平、奖金、假期、工作强度等,而对其发展前景、培训条件、升职空间极少问津,对自己的发展前景考虑不够充分。

  这种急功近利的求职心态,很让用人单位反感。

  六、严重的依赖心理

  有的大学毕业生虽然接受了高等教育,但是在很多事情上还缺乏正确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求职时对自己的目标没有明确的定位,缺乏主见,见异思迁,反复无常。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策,更多地依赖父母、老师、朋友的建议进行取舍,甚至有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面试时带上亲威朋友,将自己的命运交与家长或朋友驾驭。大学毕业生的依赖心理还表现在求职缺乏主动性,不能主动利用各种渠道收集就业信息,与用人单位联系,一味等靠学校、家长推荐工作,从而使自己的就业面过窄,错过了许多就业机会。

  七、怯于竞争、听天由命的低就保守心理还有部分同学缺乏竞争意识,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不能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有的坐在家里,等待机会上门;有的同学总觉得自己技不如人,甘拜下风,“不战而退”,到了快毕业时草草找个“婆家”把自己“嫁”出去,对单位一点都不了解;甚至对有的用人单位开出的不平等协议也糊里糊涂签订,结果产生上当受骗之感,后悔莫及。

  求职择业是大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抉择,这将是他们成功就业、顺利走向社会的一个关口。因此,求职择业过程中,应该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做好择业前的心理准备,以积极健康的心态主动迎接社会的挑战与竞争,实现顺利就业。

  (作者单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文/郭秋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