钳工操作技能的基础训练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思想教育,操作技能,基础训练,实训质量
  • 发布时间:2011-09-01 16:27
  一、思想教育是提高钳工操作技能的前提条件

  对学生进行刻苦钻研、甘于奉献的教育,为提高操作技能奠定稳固的思想基础。在实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实习目标不明确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和引导,认真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引导工作,全面提高实训质量。另外,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牢固树立“德育与教学并重,德育先行”的原则,不断提高全体学生对钳工实习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生实习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习兴趣培养是提高钳工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

  调动学生实习的自觉性,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保证钳工实训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具体在开始练习前,笔者将以往学生参加技能鉴定的工件展示给同学,从工件的形状、尺寸、形位公差、配合精度、加工方法与过程、考试时间等方面给学生分析,让学生初步对钳工技能有个总体了解。然后把从开始实训到参加技能考试之间的时间进行分配,明确在每个时间阶段内要掌握的技能,学生明确了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后,时间观念就会增强。

  三、教学内容有趣是提高钳工操作技能的基本要求

  如果按照书本上的教学内容进行实训,实习时间长了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指导老师应把实训内容设计得有趣一些。例如制作六角螺母是钳工技能训练的基础科目,在以往的教材中是按不同的钳工加工方法穿插在各个训练课题中来完成的。由于六角螺母的制作集划线、锯割、锉削、钻孔、攻螺纹等基础技能于一身,也是一个学生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一个所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用零件产品,学生都会对制作这个产品有较大的兴趣。同时在锉削六角螺母训练中,既要保证螺母相邻边120°角度要求,又要控制好各对边高度尺寸的误差,是一个技术难点,而恰恰有同学经过琢磨反复尝试,找到了较好的控制方法,就主动跟大家介绍了自己的做法。介绍的同学得到了展示的机会,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听众得到了启发,坚定了做好的信心,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了不断提高。

  四、教学内容合理是提高钳工操作技能的基础条件

  在学院实行“一体化”教学后,笔者首先研究了多套“钳工工艺学”“钳工实习”教材,精心选择实习课题,使课题设置照顾到理论知识系统,照顾到班级特点,照顾到学生学习兴趣,共同整理出多项适用的实习课题。

  对实习课题应用不到或不易体现的知识点进行仔细筛选,或删或减,合理安排授课时间。在此基础上重新制定教学计划,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将部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打破原有的知识系统,认真研究相关各专业课、本专业课的学习进度,反复推敲,使教学内容能够良好衔接,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五、教学方法科学是提高钳工操作技能的保证

  训练效果与训练时间有关系,但并不绝对成正比。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佳的训练效果,是实习教学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学生体能普遍不足的情况下,科学合理安排训练尤为重要。主要出发点为,变单调、枯燥的基本技能训练为多元训练。在基本动作训练后,穿插《钳工工艺》的理论知识及另外的课题。一体化教学很容易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习,在实习中去体会理论、验证理论,以使学生较快地掌握钳工基本技能及钳工理论知识。

  六、教学内容严谨是提高钳工操作技能的有效措施

  钳工基本操作技能主要有划线、锯割、锉削、錾削、钻孔、攻丝等。其中锯割和锉削又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这些操作技能要在生产实践中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形成。

  以锯割为例,许多学生刚开始以为很简单,凭着一股冲劲一口气锯下去,锯出的锯缝歪歪斜斜,高低不平。实际上,正确的锯割动作与锯条的安装、起锯的方法、锯弓的握法、站立的位置、身体与胳膊运动的配合、用力的速度与大小、眼睛的注视部位都密切有关。学生刚开始要反复练习,逐步加强动作协调性,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并随着大量练习逐渐提高锯割的精度,减小为下道锉削加工所留的余量。再如锉削加工时,学生对锉刀的握法、站立部位与姿势动作、操作用力、锉削方法等几方面的掌握也需要大量的反复练习。对初级钳工而言,加工精度通常也要控制在丝米级,学生要对自己的动作有一定分寸。这就要求学生多动手,多测量,多总结,多观察,通过认真训练逐步提高锉削技能。一般情况下,熟练的学生在锯割后留下约0.3mm的余量,使用大板锉连锉十次左右,将余量减少到约0.1mm,然后使用中锉再锉削十余次,余量控制在0.05mm左右,最后用细锉修整至图样精度。

  (作者单位:无锡技师学院)

  文/于晓忠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