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模式的实践探索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坚持个体,班集体,中职德育,实践探索
  • 发布时间:2011-09-01 10:49
  针对中职生普遍存在的不良行为,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成了中职学校一个重要使命。笔者所在学校多年来坚持以德立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针对中职生“文化基础差、自信心差、自控能力差”的特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多举措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欢迎,德育成效显著,学校先后被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评为“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多名老师被评为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个人。

  现将笔者学校的德育实践进行简单归纳,以期共同探讨。

  一、坚持个体、班集体、学校大集体“三体”相结合

  1.把德育行为纳入个体考评体系

  以往学生个人评价主要是对学习成绩评价,所谓的“三好学生”基本上也是以学习成绩为主,德体美劳等评价指标和作用微乎其微。而对中职学校和中职生来说,评价就不适宜单一强调成绩这一指标,而是更要注重技能指标和道德指标。

  学校自2009年以来推行“德育考评制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所谓“德育考评制度”是将学生的道德表现作为学业评价的重要一部分,该制度包含全面详尽的学生个人行为评价指标和标准,如出勤、卫生、仪表、好人好事、活动参加、违纪、奖励等道德行为,并给予量化赋分。对入学学生分发《学生德育考评手册》并开展入学教育,同时在各教室张贴考评制度表。在实施上,由班主任和学生处共同负责日常学生的加分与扣分,每月按20:1的比例选拔“月德育之星”,在校大会上颁发奖状,每学年评出“全校德育十颗星”,全校通报表彰。此外,还有单项的出勤守纪标兵、卫生标兵、突出进步标兵,使学生的每种行为都有明确的标准,每一项行为都有及时的评价。

  在地位上,德育考评制度和学习成绩考核是处在一个平台上,即都具有一票否决权,学习或德育不合格者一律不能取得毕业证。

  通过“学生德育考评制度”制度,学校将德育这个软目标变成了硬目标,德育教育和管理看得见,摸得着,管得住,行得通。

  2.把德育行为纳入班级考评体系

  除了对学生个人德育考评,学校还制定了“班级德育管理制度”。“班级德育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班级德育A、B、C三级评价标准、班级德育考评实施细则,包括负责的处室、职责及实施活动,此外还有班级考核与班主任工作绩效挂钩办法。

  在实施上,班级的考核由教务处负责,每月一统计,每月一公布。对全班学生课内外行为表现良好的班授予“德育先进班”称号,教室门口增挂荣誉牌匾。

  A级班将个人的道德表现与集体荣誉结合起来,学生做事不得不考虑全班的影响,形成各班争夺A级班、力保A级班的争比赶超的氛围。同时,A级班也是对班主任的一种激励和督促,使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更加注重学生的道德批评教育。

  3.把德育要求纳入校园文化建设

  在学校层面上,学校构筑了“以活动为外在平台,以道德为精神内核”的德育大生态环境。学校围绕感恩、守法、诚信、成人四大道德核心主题搭建多种活动平台。

  为了适应学生以后走上建筑工地、增加仪器操作能力的要求,学校开展了测量比赛。比赛形式为个人能力赛和班级集体赛,这样既锻炼了同学操作测量仪器的动手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培养了学生为班级争光的荣誉感及自身的团队精神。与之相类似的还有校园文化节和第二课堂活动,涉及演讲、诗歌朗诵、十字绣、体育棋类、跳绳、书法、街舞等方方面面,学校还组建了诗歌朗诵团、街舞队、歌唱团、篮球队,以学生会、团委为中心,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展示自己的风采,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找到了久违的自信,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了竞争的快乐。

  学校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展示自我,比如推荐学生参加唐山市电视台主持人比赛、为学生开个人演唱会,为学生个人能力的发挥开拓空间。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学校的气氛活跃,师生间的沟通加强,同学间的关系融洽,尤其是学校开展的学习“冀东三支花”活动,既弘扬了家乡本土文化,又增强了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得到了家长的认可、社会的好评,达到了德育教育的一个新境界。

  二、坚持党委、教师、文化“三引导”相结合

  1.坚持党委的核心引导

  德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党领导大方向不动摇;德育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党制定大决策不动摇。

  统观学校的德育工作,它是以党委为核心,行政为指挥,全体教职员为主体的全局性工作。因此,德育工作需要党委这个核心的坚强领导。因此,中职学校的党委要把德育工作提升一个层次,提高到和升学率一个层次上来,提高到和就业率一个层次上来。作为决策层,党委要经常地组织行政领导、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部分开展思想讨论,研讨党的思想要求,研究学生的特征和时代特点,要积极谋划,群策群力,共同把德育工作搞出特色,谋求更大的成绩。

  2.坚持教师的示范引导

  德育已在相当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课堂知识灌输和批评说教的方式,而更多地体现在教师引导下的活动当中,所以,教师言行对学生的示范作用就远大于道德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学校在教师绩效考核制度中增加了“个人言行考评”部分,凡学生德育考评中能够适用于教师的,如不吸烟、不乱扔杂物等,全部包含在“个人言行考评”部分。因为德育考评的内容在学生中已经深入人心,学生特别熟悉,也特别敏感,教师的随口一句粗话都可能被学生察觉。所谓“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天天拿这些评价学生,如果自己都做不到,学生如何信服?因此,学校要求每一位文化课教师、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在讲台上的一言一语,在课外的一举一动都要严格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3.坚持活动的平台引导

  学校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把开展系列活动作为德育教育的载体,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发挥自己的特长。从技能比赛到校园文化节和第二课堂活动,学校组织的活动涉及到各个方面,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让学生通过活动找到自信,找到快乐。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们的表达、沟通等综合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学校的气氛活跃,师生间的沟通加强,同学间的关系融洽,使全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成效斐然。

  三、处理好德育工作过程中的四个“结合”

  做好德育工作需要处理好多方面的关系,将不同的方面结合起来、不同的内容整合起来、不同的部门统一起来。

  1.教学目标与德育目标相结合

  教学目标与德育目标相结合就是要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把知识学习与道德培养结合起来,把技能培训与职业道德结合起来。在中职学校将德育纳入教学总目标,是由中职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的。中职生不但是处在学习知识的最好阶段,也是人生基本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和完善的重要阶段。因此,应在这个阶段使学生掌握丰富的道德与法制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建立基本的价值观。学校应将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文明教育等引入教学总目标,贯穿从学生入学到学生毕业整个过程,将德育纳入教育这个大目标,效果较好。

  2.学校各部门职能有机结合

  对德育活动来说,活动的组织者可能是学生处、教务处、团委等不同部门,各部门的德育职能并不清晰,各部门各自为战,计划散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德育的全校规划。既然德育是由党委领导下的任务,那么就应当由党委作“红娘”,负责牵线搭桥,把全校各个部门职能协调统一,有机结合。一方面对全校的德育目标和任务作出指导意见,另一方面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应当建立联络机制,凡部门组织的活动需要支持的,应当由党委书记或校长或一名副校长专门负责,只有这样,活动才能有计划、有条件、有实施。

  3.知识学习与体验学习相结合

  知识是道德的必要条件,不懂法就不能守法,不懂法就容易犯法,所以道德知识的学习是必要的。道德是在知识运用中的体现,道德不仅是一些条文、习俗,而是在活动中、职业中感觉到的价值标准,以及在选择面前所依据的判断标准,因此,德育除了课堂的知识传授,更加注重课外活动的组织。

  4.表扬与批评相结合

  表扬与批评是中职德育过程中最常用的两种强化方法。但一直以来,这两种方法在运用上存在较大的问题。

  对中职生这样的“三差生”,要合理地处理好表扬与批评的关系。一是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表扬为主主要是基于中职生的入学条件而言,中职生已经习惯了批评,他们对批评比表扬更加麻木,表扬反而比批评更加有效,所以学校倡导以表扬代替批评。二是以表扬引导,以批评纠正。表扬是一种引导,引导学生的自信、自豪、自尊感等,使他们逐渐产生信心、目标和动力。以批评纠正是当学生犯了错,就要适当地运用批评,纠正不良倾向,防止不良行为扩散。

  总而言之,中职德育是中职教育中的一大特色,一大难题,也是一大任务,从个人、教师、学校三个层面,从组织、活动不同的侧面,从处理各种关系的不同方面,是提高中职德育实效的一种思路,但还需要不断改进,以期谋求更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唐山市建筑工程中等专业学校)

  文/戴恩情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