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事务“一门式管理”新模式研究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一门式管理,高职院校,模式研究,品质素质
  • 发布时间:2011-09-01 13:07
  在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相当于高校学生工作,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模式,是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状况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以及学生主体需求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部分高校在实践中形成了由学校党委集中领导,院系、年级、班级逐级管理、条块结合的学生事务管理运作方式。近年来,随着中国及世界高等教育形势的变化,教育模式和学生的情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特定的高等教育形式,更是具有鲜明的特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员都在思考目前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是否更加适应高教形势。笔者也试图在分析高职教育的特点和高职院校学生特定的基础上,考虑一种新的学生管理模式——“一门式”管理模式。“一门式”管理模式即成立学生事务管理中心,将各部门工作岗位进行整合优化,各项学生工作事务集中于此办理,其中成员由学生组成,成员的指导和培训由相应岗位的老师负责。由此开发各个年级、各个专业学生的主体潜能,把学生真正作为教育、管理、咨询、服务等实践活动的主体,遵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精神需求和品质素质形成的规律,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学生工作的过程使其本身的主观能动性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

  一、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现状与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自全面扩招以来,经过快速的发展,已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以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为主要趋势的时代特点,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高职院校内外办学环境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方面,大学生整体呈现出思想活跃、好奇心强的特点,他们正处于青春活跃时期,富有朝气但人生阅历和经验则相对缺乏,需求多元化、目标多样化,学生的主体意识、经济意识、独立性、选择性和复杂性更为突出;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一直处于边缘化位置,高职院校在高校资源博弈中无力分羹,社会认可程度处于较低水平。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在缓慢的发展过程中正在发生一系列转变,这些转变构成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基本特点,更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转变的方向要求。

  1.由整体性教育向个体性服务转变

  传统学生工作具有全局性和整合性,以稳定为大局来教育管理学生;以整合来执行国家方针、政策;以灌输来进行思想教育,其最大弊端是不能适应社会变化,学生与教育者关心的问题存在较大偏差。为适应学生群体特点的变化,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侧重点正由集中型教育向集中和分散相结合教育服务转变,既注重对学生共同价值观、行为准则的培养,也注重对学生个体意志品质和独立自主精神的塑造,承认学生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的权利和自由,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体会社会、理解社会。但是,这些思路目前更多的只体现在理念层面,传统的“我讲你听、我说你干”模式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为以学生的需求为教育、服务出发点。

  2.由事务性向规范性转变

  传统的学生工作是从工作到工作,从事务到事务,而不是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对于学生工作的立足点在哪里往往思考得很少,政工干部整天忙于事务性、概念性的工作,为了工作而工作。近年来,随着实际工作中问题的不断暴露,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者已经开始意识到学生工作应当从人出发,而不是从事出发,同时,要更为强调程序与规范的化繁为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用科学发展观来引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3.由防御式管理向发展式管理转变

  高职院校社会认可度较低、学生素质较差、师资管理水平不高等现实,使得学生工作出现越来越多的空白点,学生事务工作者在工作中更多是被动地适应,即什么都管但什么都不到位,这种粗放型的管理与高耗性的特点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学生事务管理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倡导与时俱进,坚持发展观,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发展,实现从防御式、粗放型、高耗性管理向发展式、精细化、高效性管理的转变已经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者的基本共识。

  二、现有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弊端

  中国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由学校党委集中领导,院系、年级、班级逐级管理、条块结合的学生工作运作方式。这种沿袭科层制的组织方式看似组织健全,但实则存在诸多弊端。

  1.直线型层级组织模式单一

  这种模式受行政监管和影响较大,各级管理人员职权森严。从信息学视角来看,传统组织的信息传递是逐层进行的,高层占有的信息多,低层占有的信息少,信息分配的少决定了权力的大小。随着学生事务的骤增及信息的膨胀,信息往往经由学校、院系、辅导员、班干部才能到达学生,直线型组织层级多,信息传递速度慢,易出现失真;解决问题的信息流、价值流被置于各部门、无控制的分散状态,致使协调任务加重;组织流程中问题出现后,易相互推诿和埋怨。由于学生事务的办理和管理都合在一起,使得管理部门将相当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办理学生事务上,而在真正的管理方面投入的力量相当有限。

  2.学生事务管理跨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根据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职能,高校设立学生事务管理的职能部门,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生工作。学生工作处一般被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招生、就业、助学、宿舍管理、心理咨询等职责,团委则承担部分教育和丰富校园文化的职能。学生宿舍和生活园区的管理由学生工作处和后勤管理部门协同负责,军事训练由保卫处和学生工作处共同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马列课部或德育课部负责等。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对院系学生工作提出要求和业务指导,形成学生工作校级层面的“块状”系统。由于这些部门自成体系,信息的横向沟通不够,易造成工作重复与遗漏;加上管理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在面对学生的需求时,无法真正给予专业化的服务和管理。

  3.管理成本较高,工作活力低下

  学生事务管理由于现有的层级和块状,各层级的工作重复,各部门信息不共享,经常出现一个工作任务下达,一层一层地完成,占用多余的管理成本,也严重束缚了学生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三、高职院校学生事务“一门式”管理模式的构建设想

  1.构建一级式、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设置一级型学生事务管理组织结构,其具有扁平型组织的特点。校一级设学生事务委员会,其常设办事机构为学生事务中心,下设学生活动辅导、心理辅导、就业辅导、文体辅导、勤工奖助学辅导、学生园区生活辅导、学生学业辅导、学生后勤管理等若干工作部,负责全校学生除课堂教学以外的所有日常事务,在院系一级不再设置对应的组织。学生事务中心对上向分管的副校长负责,对下直接面对学生社团和学生个人开展工作。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一级管理,多头并进,条状运行。组织结构如上图所示。

  2.构建学生事务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对独立,协调统一格局

  一方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学生事务管理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要认识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不同,不可混为一谈,任何以学生事务管理替代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单纯倚重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无视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利益诉求、偏离学生工作科学内涵和规律的表现。将两者混合于原有的组织结构中完成,只会造成学生管理效率不高,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够到位的问题。有必要将学生事务性管理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分化出来,使两者能够独立地、专业化地研究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事务管理统一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成为学生工作的一体两翼。

  3.构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地位的格局

  学生管理事务中心的岗位主要由学生来担任,学生管理委员会做好培训与指导工作。由学生个人或学生团体从事包括所有学校公共事务与决定的行动,这样可以落实学校民主管理、追求学校与学生的共同利益及实现学生的合法权利,既是实现学生事务管理使命的应有之义,也是以大学生心智的发展规律的前提。更加符合高职教育的特征与发展趋势,制度的安排、文化氛围的营造,强调师生“合作式”的双向活动,体现学生事务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协调、互动、共同治理,有利于共同创造出公正、透明、法治的管理格局,促进学生自我权益保护意识、竞争意识和参与能力的培养。

  4.构建优化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流程

  首先,对学生事务管理的各项内容在考虑学生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按照作业流程的要求进行规范化设计,以此形成管理目标、管理任务、管理程序、资源配置等。其次,要通过正当程序控制学生事务管理过程,规范权力的运行秩序,使权力的行使遵循符合法治精神的规范步骤和方式,避免管理运行的无序性、偶然性和随意性,保证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和高效性,提高学生事务管理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5.构建和谐的学生事务管理环境

  首先,各项学生事务办理的程序要合理合法,过程要监管到位,结果要公布公开,要倡导透明、公平、积极、和谐的管理氛围。其次学生事务中心要有服务学生的意识,关注学生自我的发展,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人性化,体贴入微地为学生提供完备的服务,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创建温暖和谐的学生事务管理环境。

  注:本论文撰写受2010年“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项目资助,课题名称为:高职院校学生事务“一门式”服务模式的研究,课题编号:2010-D-068。

  (作者单位: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

  文/吴卉芳张桂华王宇靖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