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武术教学改革探索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武术教学,国粹,中国传统,民族体育
  • 发布时间:2011-09-01 13:03
  一、问题分析

  众所周知,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中国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特别是武术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防身自卫及娱乐的多种功能,使得武术教学在大学有很大的空间。在学校体育中,武术教育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中国体育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受前苏联学校体育影响。武术教学也一样,突出对学生运动技术、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在教与学的双边关系中,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考试体系中,专项体育技术、技能的评分比重占60%或70%,而专项体育成绩的优良,不仅取决于专项技术,还要求专项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协调发展。

  然而,武术对人的教育作用,不仅应使学生学会几套武术拳术,还应使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武术不仅可以防身自卫,强身健体,还可以丰富人的养生保健知识,提高人的生活、生存能力。由此可见,过去的武术教学有许多缺憾和不足,武术教学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条件和客观需要出发,没有发挥武术的多元化功能,使得武术教学越来越脱离学生的需要,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在逐渐下降。武术教学需要改革,要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使武术教学围绕着学生的需要,结合武术的多种功能,根据大学生的特点进行改革。

  二、大学武术教学改革

  1.武术的教学内容,应使学生对武术运动有一个系统、完整的了解和认识

  现在的武术教学内容还沿袭着过去的模式,学生还是以学习几套拳术、几种器械为主,武术理论知识了解甚少,并且不系统、不完整。这使得大学武术教育在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认知能力,以及奠定良好的专业知识或技能基础等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另外,现在的大学生知识面较广,独立意识增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厌烦呆板、陈旧的教学方式,不满足于课堂上的武术教学或教材内容,希望在一定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

  因此,首先要改革过去那种单一内容知识的传授,在力求武术教学重点突出的同时,又要综合全面,即以点带面,向学生介绍武术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技术体系构架及常见拳种、器械或流派,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比如介绍武术气功、南拳的众多流派、峨眉、武当武术体系等等,使学生对武术运动有完整的认识。其次,现在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能力正逐渐下降,应重视对他们进行系统、规范的专项体育的教学训练,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为他们今后的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武术教学应从武术技法体系开始,配合学生学习套路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过去的武术教学,是按套路的技术动作顺序进行的,其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学套路。这就降低了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绝大多数学生在武术学习结束后,所学的套路随着时间的迁移,被忘得一干二净。由于教学没有突出武术技术的系统性、整体性,因此也不利于学生对武术技术的掌握,不利于学生的武术技能形成。

  改革后的武术教学,应从武术运动的技术分类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对武术技法体系有一个整体认识,并通过不同单个技法的练习,使学生很快掌握武术技能。

  (1)武术的技法体系为:型态包括手型、身型、步型;方法包括手法、腿法、步法、肘法、眼法、身法、膝法、拌法、摔法、跳跃等。武术的基本功及任何一种拳术、器械都是这些基本动作的再现。根据武术的授课内容、时数及场地、器材情况,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特点,选择常见和实用武术技术动作

  (2)在组织、教法上的变革。根据实践经验,在教学单个技术动作时,教师的语言要简明、精练,使学生在反复练习中掌握技术。教师要注意不同节奏、不同方向、不同形式练习的变化,提高学生练习单个技术的兴趣、积极性,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及学生的运动量。避免因技术教学、学生运动量受到影响,降低了体育课对学生身体锻炼的价值。另外,当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技术动作,教师讲解攻防动作的基本战术原则后,应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个人创编基本动作组合,并根据学生创编组合动作的特点,分成几个小组进行练习,学生在学习、练习过程中,不断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主性。这种教学与组织方式,活跃了武术课堂气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质量,改变了过去单个技术易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

  学生以武术技法作为学习武术的切入点,配合武术套路或散手的学习,实现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教给了学生学习武术的方法、手段,实现了武术教学向素质教育转变。

  3.发挥武术的防身自卫功能,提高学生攻防意识和专项身体素质水平

  武术动作攻防含义明确,其技术要求手与眼相随,意、气、力与外在技术动作密切配合,使身体内外、上下、左右周身一致,做到防中有攻,攻中有防,上架下打、首尾呼应。由于受学生的专项技术水平及场地、器材、授课时数的限制,攻防技术的实战练习较少,主要通过想象和两人非接触性的攻防动作练习,以提高学生的武术攻防意识,这就使学生感到学武术就是学空招势。

  根据教学实践,笔者从第一节技术教学起就结合实际,讲解技术时,让学生带上拳套,穿上护具进行攻放技术演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掌握动作的能力也加强了,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成绩提高很快。

  教学中如果忽视学生的武术专项身体素质的提高,武术对学生的教育、发展作用将大大下降,武术课将会失去更多的学生。武术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武术专项素质的提高,如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爆发力,这些素质指标是可以测定、量化的。学生的武术攻防技击能力的增强,可以具体落实到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的提高上面,使学生的武术学习提高有了目标、方向,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武术的目标有了客观的认识,使武术运动能继续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并从中受益。

  4.根据武术内外兼修、形神合一的健身养生特点,传授传统保健文化知识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极大地影响了武术的发展,武术与传统养生理论、方法相互融合、互补。武术具有“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兼修”,“形神结合”等养生特点,它讲究动与静、内与外、练与养、形与神的统一。

  现在大学生绝大多数是在父母、亲朋的呵护关爱下生活与学习,一帆风顺地踏入了大学校门。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家很少做家务,对一些常见病没有一点基本常识,特别是对一些运动损伤了解得更少,因此,他们的生活常识非常贫乏,生活自理能力很差。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对武术技术、规律有了一定的掌握后,配合传统保健文化知识,向学生传授武术的保健养生是非常必要、非常实用的。如讲解精神、情志与脏腑之间的关系,可以教会学生调节自身的情绪,缓解学习紧张的压力;讲解四季与穿衣、饮食,可以减少流感、并预防肠道等疾病的发生;又如通过四季与运动时间、运动量的介绍,可以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运动量;教授保健穴位的按摩,可增加学生运动生理方面的知识。这些讲授对学生的衣、食、住、行的科学合理安排起到了指导作用。每年秋季,是校园易患流行性感冒的时节,而在武术班学习的学生,由于获得了一些相关知识,顺应自然规律,提高了自我保健意识,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小病发生。这样的武术教学,提高了武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应用价值,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知识,使武术教学实现了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5.变革武术考试评价体系

  武术的考评也需要改革。过去武术考试的重点在于考核学生记住拳术或器械套路的熟练程度、准确程度等等。改革后的考核,应使武术考试不仅考核学生掌握套路的情况,还要与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密切联系,进行综合评定,保证武术教学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试验、总结。对学生专项身体素质的评定,如柔韧性、灵敏性、协调性及前庭器官转平衡能力,可以用简易的方法、手段进行测定、评价,用统计学理论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可定出合理的评分体系;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评定、非对抗性的套路教学内容的评定,从学生在分组练习中互帮互助、团结协作方面进行评价,划分出四个等级;对抗性的教学内容,以学生的练习、比赛中所表现出的拼博、机智、诚实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这样学生学习武术就有了目标、方向,易产生成就感,也容易找到存在的差距或不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与练习的热情和主动性,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精神。

  三、结语

  武术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武术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的需要。这一改革是以现代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使武术教学服务于大学生发展的需要,适合现在大学生的身心特点。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借以抛砖引玉。

  一是武术教学既要重点突出,又要综合全面地向学生介绍武术运动,提高大学生对武术的认知水平。

  二是学习武术技术与提高学生养生保健、生活能力相结合。

  三是要发挥武术的防身自卫功能,并根据高校设施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是提高学生的攻防技击意识与有效发展学生的武术专项身体素质相结合。

  四是把武术考评系统与大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发展的定量及定性评定相结合,保证武术教学向现代素质教育转变。

  (作者单位:河南省焦作大学太极武术学院)

  文/李宝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