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教学方法,专业基础,职业学校,探讨
  • 发布时间:2011-09-01 15:50
  笔者将在职业学校从事《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的体会作一总结,在此与同行交流。

  一、上好第一次课,激发学习兴趣

  技校学生大部分基础较差,为防止他们破罐子破摔,克服厌学的毛病,首先,第一节课应给他们“打气”,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告诉他们:只要你们肯下工夫,就能学好这门课,然后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

  比如,已知孔的最大极限尺寸为28.005mm,基本尺寸为28mm,求孔的上偏差。解:上偏差ES=最大极限尺寸-基本尺寸=28.005mm-28mm=0.005mm。其次,讲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为学习专业课打基础的,专业图样的一系列的公差标注知识都是本书介绍的,所以要想看懂图样就要学好这门课。然后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观点。

  第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双边互动的过程。双边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融洽的感情基础,我们都曾经是学生,也往往都有这样的体会,喜欢哪个老师就喜欢上他(她)的课,不喜欢哪个老师就讨厌他(她)的课,所以想让学生喜欢这门课,就先让他们喜欢你这个老师。

  二、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学习乐趣

  对于《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这样一门多概念、多术语、多公式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只是教师平铺直叙地讲,久而久之则会削减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式教学的应用,效果就完全不同。例如,在讲解完有关尺寸的概念后,学生通常很容易理解:判断零件是否合格的方法就是比较实际尺寸与极限尺寸,最小极限尺寸≤实际尺寸≤最大极限尺寸是零件尺寸合格的判断条件。紧接着给出学生一个问题:如果给出已知条件:实际尺寸=基本尺寸,能否判断出零件是否合格?这时不少学生会轻率地给出“合格”的结论。教师就在实际尺寸=基本尺寸的基础上增加条件:最大极限尺寸<基本尺寸,这时学生自然又会得出“不合格”的结论。这样两个结论就自相矛盾了,教师再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如果加工后的实际尺寸=基本尺寸,工件不一定合格。另外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模型教学、现场参观、亲手操练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多媒体教学生动、直观、形象,可以把枯燥的、抽象的知识栩栩如生、绘声绘色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讲形位公差带的形状时,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较差,所以很难理解,当利用多媒体演示时,可以将公差带的形状立体地展现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在讲形位公差的检测时,学校没有所用的检测仪器,教师在讲台上比划半天,学生也是一脸的茫然。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形象地展示整个检测过程,学生一看,原来如此,很容易理解。学生听懂了,明白了,自然增加了对学习的兴趣。

  三、内容处理恰当、重点设置得当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具有概念多,公式多,内容抽象,涉及面广的特点,而职业学校的学生的特点是基础知识薄弱,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但愿意动手学习技能。职业学校教育的宗旨是坚持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根据教育宗旨和学生实际情况,按照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原则,减少学术性强,与专业培养目标关系不大的内容,抓住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关系到学生技能水平的内容,将教学重点放在“光滑圆柱形结合的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和“表面粗糙度”三个章节上,其中“光滑圆柱形结合的极限与配合”的重点突出在与一线生产实践联系紧密的基本概念及国标规定上,弱化与精度设计相关的公差带与配合的选用内容;“形状和位置公差”的重点放在对公差项目的理解和标注的识读上,“表面粗糙度”重点放在轮廓算术平均偏差的理解和标注的识读上。这样经过合理整合了教学内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联系实际操作,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保证。

  四、理论联系实际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是一门与生产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理论学习得再好,不会应用于生产实践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而其教学过程离不开生产实践,教学内容可以用实际的零件图和装配图为载体,结合学生的实习课题、工艺过程,再根据各专业的不同特点,有目标地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邢台技师学院)

  文/柴彩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