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力因素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情感,爱屋及乌,乐学,信号功能
  • 发布时间:2011-09-01 14:10
  一、情感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1.情感的调节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经验:当情感愉快时,思维灵活,记忆迅速,头脑显得特别清醒;而情绪不佳时,思维迟钝,记忆困难,头脑似乎浑浊不清,便是这一功能的反应。其实“协调思维活动本质的因素,正是同情绪相联系,保证思维活动的灵活性,重新调整、修正、避免刻板式和更替现存的定势”。

  教学活动是一种认知活动,但与一般的认识活动不同,它要求学生在较短时间里摄取、加工、储存大量信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控制课堂状态维持在中等强度的情感之中,保持愉快情绪,有利于智力的发挥。在这样气氛下,学生的学习活动会特别有效,有可能达到最优化的结果。

  2.情感的迁移功能及作用

  俗话说“爱屋及乌”,在英语中也有一句类似的谚语“loveme,lovemydog”,这都是情感泛化、扩散的结果。教师热爱学生,热爱学科,不仅认真上课,还要注重课外的师生交往,重视“情感投资”,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信任、爱戴老师,再将学生对教师产生的这种积极的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内容上来。

  另外,要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相信生物的世界是一个兴趣盎然的世界。只有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真正的兴趣,他们才会更好地学习它。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强调“好学”与“乐学”的重要性。

  3.情感的信号功能及作用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表情,可以使课堂教学格外生动、形象,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领会、理解知识。如在讲述“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这一知识点时,笔者模仿醉酒人手舞足蹈、动作夸张的形象,说明酒精麻痹小脑后所表现出的躯体运动失调的状态,让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小脑的功能”这一内容。

  (2)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恰当运用表情,能更好地入微传神,让学生领会老师的意思。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深入学生的心头,给予他们巨大的精神力量。当然也可制止无关学习的活动,心理学上著名的皮革马利翁效应,正是由于发挥了情感信号功能,让学生从老师的语气、眼神里感受到流露出来的期望之情产生的奇妙现象。

  (3)教师在组织教学中,恰当运用表情还可制止学生的不适当行为。不破坏整个课堂气氛,又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指导学生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

  学生获取大量信息后,会在自己的头脑中重新组装和整理,这是学习的一项基本功。许多学生往往在摄取大量知识后,杂乱无章地堆放在头脑中,这些信息在那里瞬时储存,时间一长难免遗忘。基于这种情况,笔者在完成知识讲述后,还注意了帮助学生整理信息,及时加工形成知识链来记忆。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表述为:基因→DNA→染色体→细胞核→细胞→组织→器官→生物体→性状。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通过分析教材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同学重组知识结构,有助于他们在解决问题时进行信息的提取和再现,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掌握知识要学会处理加工,找出本质联系,这样才有利于记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最终使储存的知识信息得到有效的利用。

  三、非智力因素在教学实践中的操作要点

  1.精心备课,充分准备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在三尺讲台上随机应变、左右逢源地控制教学活动,首先要备好课,仔细考虑每一个环节可能存在的疑问以及可能出现的情绪波动,并做好有针对性的准备。

  往往课堂上精彩的表现都来自平时积累的素材,临场教学的机智来自平时点滴教学心得的积累和升华。

  2.灵活选用教学语言

  对于课堂上出现的突发问题,或陈述,或反诘,或点拨,或回避。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情况考虑不同的反应方式,采用灵活的语言做出适当反应,尽可能用精练而明确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3.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控制学生的思想进程有最佳时机。往往在学生已经开始动脑筋而又不得其解之时,教师可利用简练语言、深入浅出讲述、饱满的教学激情进行点拨。这样,可迅速引导学生构建生物知识网络,也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

  (作者单位:枣庄科技职业学院)

  文/王子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