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组建设的路径与实践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高等教育,高职院校,路径,实践
  • 发布时间:2011-09-01 15:27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平民化的今天,各高职院校招生的规模日益扩大,所开设的专业逐年增多,学生人数和班级数量剧增,而教师相对较少。如何在师资较为薄弱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在此,我们探索了以成立课程组为基础,以积极推进课程建设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直接目标,使课程向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等高层次目标迈进,最终提高课程的社会地位,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方法。

  一、现行教学管理模式的状况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与管理还采用传统的“学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方式。一级是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牵头,职能部门教务处具体负责全院教学运行的组织管理,二级是各教学系具体实施工作,第三级是各专业教研室在院系领导下具体组织开展完成所承担的各项任务。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一方面教研室担负着院系大量的教学工作,导致教研室一级被动地完成一些事务性的工作,相当数量的教研室主任主要职责只是处于一般性教学事务状态,如教学任务的布置、各种表格的填写汇总等,对课程建设就没能很好地制定出规范合理的规划。另一方面,教研室承担和管理着多门课程的教学,涉及专业方向广、教师多(新教师比例较大)。在课程建设中,新课程常常由新来的年轻教师承担,除核心课程有骨干教师负责外,大部课程处于无固定教师负责的松散状态。即使是上相同课程的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教师之间教学经验的交流也欠缺,教研室主任更加难以组织和指导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指导青年教师提高教学业务水平。

  这就难以保障课程的教学质量,严重制约着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步伐的推进。

  二、课程组建立的必要性

  由于学校扩招,专业的调整与重构、交叉学科的形成,影响了专业教学质量。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量大、受众广,往往一门基础课程或主干课程由多名教师讲授。另一方面,学分制的普遍实施,学生自由选课制的推行,使得以课程为中心的课程组管理成为客观要求。

  课程组是一个基层教学组织,是一个由数名讲授相同或者相似课程的教师按照一定原则组成的教学及教学研究团队,是一个以课程或课程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教学及教学研究群体。课程组是一个灵活的、非长期固定的管理机构,课程组根据课程来定界,可以以该门课程的名称来命名课程组。课程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对课程进行统一规划建设,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针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研究,为承担同一门课程跨系、跨专业的所有教师提供一个探讨交流的平台,能有效地解决在现有教研室管理方式下无法对单独的某一门课程进行微观管理的教学需求。

  三、课程组建设的实践

  课程组是高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加强课程组建设是推动课程建设、推出精品、推出品牌、提升教学效能的重要举措。

  针对院系专业(方向)多、跨度大,青年教师多、学历高,承担教学任务繁重,但缺乏教学经验的特点,尝试以课程组的教学管理组织形式,较好地解决老教师与年轻教师传、帮、带的作用,通过学习、合作、优势互补,实现新老两代人资源的有机整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1.合理划分组建课程组

  目前,笔者所在的院系开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等。计算机应用专业有4个方向:平面设计方向、网页设计方向、信息管理方向和软件开发方向。计算机网络专业有2个方向:网络通信方向、网站开发方向。设置3个教研室:计算机应用与网络技术教研室、动漫与广告设计教研室、电子技术教研室,教研室人员为专职教师。并且大部份专业教师兼任行政工作,同时还要担任全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可见,专业及方向较多,课程量大,但专职教师相对较少。为此,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开设的课程,以及课程的广泛度,按课程属性组成了相应的课程组,如:计算机基础课程组、平面设计课程组、动画设计课程组、网站开发课程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组等等。课程组成员完全打破教研室和行政科室的界限,每个课程组至少有3人组成,每个教师可以参加多门课程建设,但应有主攻方向。课程组注意老、中、青教师的结合,形成梯队建设,课程组实行组长负责制,课程组长由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中级以上职称教师担任。

  2.明确课程组的主要任务

  课程组由各系统一管理,没有行政职能。课程组实行组长负责制,课程组长是其所负责课程组的第一责任人和权利人,每一位课程组成员有权利和义务配合课程组长的工作。课程组的主要任务包括: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建设规划,编制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体现改革、反映教学规律的教学大纲、课程大纲。并按照大纲要求选定教材或组织教师编写体现工学结合的高职改革教材。组织课程教学研究活动,定期召开教学方法研讨会,进行集体备课、听课等活动,收集师生对本课程的反馈意见,不断补充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组织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观摩,推选本课程的教学先锋,参加院系教学竞赛活动,以点带面,推进课程建设。

  建立和规范教学档案资料,如:电子教案、PPT课件、实训项目等。组织建立试题库,制定课程考核的方式与评判的统一标准。建立课程网站,实现资源共享,逐步向精品课程建设靠拢。培养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课程组老、中、青结构合理,通过课程教学,组长及核心团队成员的言传身教,青年教师不断学习实践,潜移默化,教学相长,在最短的时间内锻炼成长。

  在课程组内营造科研氛围,引导科研走向,追踪学科发展最新动态,不断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组织本组成员撰写与本课程(组)建设相关的教研论文。

  3.课程组建设初建成效

  随着学院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推进,笔者所在的院系选择在计算机类专业、广告设计及动漫设计等专业都开设的“PhotoShop应用设计”课程成立了平面设计课程组管理形式,课程组长由高级职称教师担任,分别由高、中、初级职称6名成员组成。在组长的统领下,课程组根据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定位,编写了具有高职特色的工学结合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组教师积极探索教学规律,采用灵活多样的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实施教学。同时课程组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专长及教师的实践经验,引进了影楼工作岗位、广告设计室工作岗位及文印室工作岗位的真实项目进行设计,让学生真实体验企业的实际工作,认识到学习平面设计这门课程在社会中还有这么多应用,可以为个人的职业作好规划,同时也让他们意识到要真正做好某一工作,单靠课堂的几十分钟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激励着学生不断追求知识和技能。“PhotoShop应用设计”课程组形成了良好的机制,课程组教师只要有某个人有什么问题需要探讨或有什么好的教改建议,课程组长就会及时组织大家进行商讨或共享良策,通过这样的沟通和交流,调动了每位教师的积极性,使全体教师能够主动地、自愿地向共同的目标努力。在课程组成员的不断探索中,课程建立了相应的网站,完善了教学档案资料,如电子教案、PPT课件、教学录像、试题库等。课程的考核以考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应PhotoShop模块职业资格证书及学生作品设计两种形式相结合,学生考证一次通过率在96%以上。学生设计作品以校内教师与企业专家评比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进一步得到行业的认可,也充分体现了我们的教学水平。优秀的学生作品还挂在网站上,作为学习的资源与师生共享。

  通过课程组成员的共同努力,“PhotoShop应用设计”课程2009年已被评为自治区精品课程,同时课程组的全体教师也得到锻炼成长。该系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在以课程组模式的建设中,获得了2009年广西教育教学软件大赛一等奖、2010年广西教育技术应用大赛一等奖。

  四、课程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虽然在试行课程组管理形式建设课程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推进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但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仍暴露出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并积极寻求对策,以使今后的课程组建设有更大的突破。

  1.正确处理教学与行政体制的关系

  要处理好教研室和课程组之间的关系,教研室主任与课程组组长之间的关系。教研室和课程组相互依存,课程组是教研室的主力军,承担了主要的教学任务。课程组组长是教研室主任的得力助手,起着上传下达的枢纽作用。

  教研室在搞好专业课程建设的同时,全力支持课程组组长做好课程建设。课程组建设好了自然推动专业建设,二者相辅相成,并不发生实质上的矛盾。

  2.树立课程组组长权威性,以利于课程组建设笔者所在院系目前的师资平均年龄不到35岁,队伍过于年青,虽说磨砺了新人,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由于年轻、资历浅,课程组组长与成员的年龄、学历、职称相当,组内自然难以形成较强的号召力。任务布置下去后,在缺乏监督、考评、奖惩的前提下,课程组组长的许多规划难以付诸实施,即使强行实施,也只能独自一人承担主要工作。然而,课程组建设绝非一人之事,必须集所有教师的知识、能力和时间才能实现课程组建设的大目标。因此,要高度重视课程组组长的选拔和培养,在教师中寻找业务水平过硬,威信度高,并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教师担当课程组组长。

  3.完善课程组的管理机制,切实发挥课程组的重要作用院系领导要加大对课程组扶持的力度,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考核制度。课程组的考核可以参照精品课程的评分办法,亦可根据课程组的自身特点进行考核。同时设置一些激励措施,通过制度化管理来激发课程组组长和每位教师的积极性,使全体教师能够主动、自愿向所期望的目标努力,发挥更大的能动性。

  (作者单位: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文/林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