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实施与教学效果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团队协作,小组合作,科学分组,教学效果
  • 发布时间:2011-09-01 13:29
  团队协作精神在当今社会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渐渐成为我国教学理论和实践领域所研究的对象。作为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小组合作学习,目前已经成为广大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研究的重点对象。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将一个班级的学生按照成绩、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合作学习小组。其实施过程如下:

  1.科学分组

  科学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应坚持组间平均原则、互补原则、自愿原则。

  2.明确学习任务

  在分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教育意义,明确学习的内容和目标、任务完成过程以及评价标准等。

  3.进行合作学习

  每个小组明确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实质性的合作探究过程。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共同探讨,修正自我,最后形成小组的共同成果。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合作、民主发言、快乐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4.进行全班交流

  交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环节,是形成正确认知、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所在。全班交流就是让学生相互检查、彼此互补。通过充分交流、相互开拓、辨析和质疑答辩,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内化知识,加深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归纳、概括出合理的结论或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5.及时评价,激励合作学习

  具体为以下五种评价为主:基础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发展评价、个体评价与整体评价相结合。评价应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系统调查探究教学过程中各个动态因素间的关系,促使学生尽一切可能,努力达到共同学习目标,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激励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要目的。通过多种鼓励性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

  6.进行自我反思

  让学生从小养成自我反思的好习惯。在比较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既进行个体上的反思,又进行小组反思,不断找出自己的不足而改进,使自己在学习中不断提高。二、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1.正确交流的习惯

  第一,要学会认真倾听,倾听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学习的开始。不仅要听,更要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听出别人的独特见解。第二,要学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想法,就是用有组织、有逻辑性的语言将自己的观点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听得懂。语言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第三,既要善于发现、肯定和学习别人优点,又要敢于质疑、好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是良好的合作学习品质,这两方面都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2.遵守纪律的习惯

  良好的纪律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保障。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自由,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3.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学习时,组内交流、探讨的前提和基础是组内个体成员要独立思考,要勤于思考。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是个体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然后交流,集大家的智慧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到自己的见解,再参与讨论,最后使个体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学生心智发展水平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应耐心扶助,注意思维模式、思考方法的指导和引导,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教师要创设和利用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养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会想、敢做、会做、敢说、会说。

  4.分工合作的习惯

  分工合作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过程。合作学习是个人的学习行为的有机整合,是一种集体行为。合作学习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当小组在共同完成一项学习任务时,科学的分工是非常重要的。分工可依据组内学生的异质特点而定,科学的分工才能进行高效合作。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单位:枣庄科技职业学院)

  文/王培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