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实施有效性研究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实施,实训工作
  • 发布时间:2011-09-01 10:38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简介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教学与实训工作有机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过程中,坚持以全面提升专业内涵为目标,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建设相关要素;以全部专业覆盖、全体学生受益为目标,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建设的专业领域。目前,主要开展了一些结合学院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校企合作模式,涉及管理类专业的主要有苏宁电器模式、阿里巴巴模式、中国移动模式等。

  苏宁电器模式是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选择苏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面向管理类专业的合作模式。集合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连锁经营等多专业,包括客服、仓储配送等部门的人才培养实训基地。

  阿里巴巴模式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引导,特别是针对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学生自愿与阿里巴巴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经过强化培训和专业认证考核后,输送到阿里巴巴会员企业,承诺就业单位、就业岗位和薪资水平,保证了就业的对口率。

  中国移动模式是以建设宽覆盖、互补型实训基地为目标的校企共建模式,充分发挥不同专业的优势互补和需求错位,以学院为平台的多学科共享、多专业融合实训基地。以学院与中国移动公司共建的移动通信实训基地为例,管理营销类专业的学生在企业的市场拓展类岗位开展生产性实践,电子技术类专业学生在企业的网络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类岗位实训,通信类专业学生在企业的设备调试、检验、维护类岗位实训等。

  二、当前校企合作中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分析

  1.学生方面的问题

  学生作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最终服务对象和直接受益者,虽然在实习之前就接受了了系列宣讲和动员活动,但仍然有少数学生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主要表现为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学生拒绝参加实践活动,认为他们来学校是学习的,而不是去企业干活充当廉价劳动力的;第二,学生不遵守企业劳动纪律,职业道德观念淡漠,少数学生养成了好逸恶劳的习惯,影响企业的正常工作秩序;第三,不理解学校的培养模式,要求学校按比例退还实践期间的学费。

  2.学校方面的问题

  (1)缺少一定的校企合作机制。没有相关的组织机构,推进良性运行的机制,企业运行与学校办学诸多要素之间不能有机结合,给高职院校教学带来了问题。学生的实习实训时间只能在规定的时间段内进行,无法估计企业生产是否处于旺季或淡季,是否处于接收实习的最佳时间。这种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学管理现状难以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要求。一般情况下,学校只能临时将教学进程进行调整。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缺乏整体规划,影响了教学计划的执行,不便于学校资源的统一配置。其次,课程体系不健全,教学内容取舍不合理,即使到了专业对口的企业锻炼,学生也难以适应。此外,与企业的沟通不充分,没有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造成校企双方的配合不默契。

  (2)缺乏良好的进行工学结合指导的教师。在校企合作中,要想工学结合的效果良好,需要有适合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向校方和企业反馈相关信息。但找到有实践经验、了解企业同时具备教学经验的教师是个难题,分析原由主要有:一方面,教师们有相当一部分是大学毕业就到学校当教师,自身的实践训练就少,又从一个校门跨入另一个校门,与实践没有真正的接触;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良好的鼓励机制,教师缺乏积极性。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参加与不参加实践没什么区别,不如多写论文、文凭进修评职称。从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角度来看,

  这是理性人进行利弊权衡的必然结果。

  3.企业方面的问题

  (1)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对于学校来说,能够寻求提供一个班级或一个专业实习岗位的合作对象实属不易。实际上,有很多企业只重视经济效益,而缺乏对现代大职业教育理念的认识,认为企业只是选人用人,人才培养则是社会与学校的责任。对于校企合作中,企业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当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矛盾冲突时,往往趋利避害。

  (2)对学生权益的关注度较低。相当一部分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更不乐于支付报酬,它们往往从自身利益考虑,很少关注学生权益。工作任务重,工作时间长。认为学校求着我的,我爱怎么用就怎么用,像熟练工一样给学生下达生产任务,使学生只有加班才能做完。半工半读的学生普遍缺乏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对于较大的工作量以及学校与社会的适应性较差,容易压力大,严重者甚至影响到心理健康。

  三、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建议

  1.突破各方观念与认识上的障碍

  学校从学生入学第一天起,就引导学生了解工学结合的专业培养模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基础知识必须够用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提前进行技能教学和训练,让学生尽早学到一定的技术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与职业兴趣,加强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渴望。让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发现个人的知识缺憾,找到努力的方向,真正做到学中做、做引导学。与此同时,注重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作用。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和参与,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实现人才培养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是共同的追求。学校和企业应共同从大职业教育理念,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2.寻找、培养优秀的“工学结合”指导老师

  可以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培养和寻找优秀的工学结合指导老师,学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经验。例如,台湾职业教育多直接从企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来担任教学工作,这样的老师不仅学历层次高,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最清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及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或利用现有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加企业实践,进行行业调研分析,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及就业岗位(群)情况,结合就业资格标准要求,确立专业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总目标。要求教师必须参加顶岗实践,为了避免教师的顶岗实践流于形式,要有监督机制,形成学校、企业、学生对顶岗实践多方的监督评价机制。对于良好地进行工学结合、参加企业实践的教师给以补贴,并给予认可与表彰,以此激励和培养能够良好地对工学结合进行指导的教师。

  3.建立促进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建立促进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提供政策层面的支持和帮助,调动学校、企业的积极性;发挥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中的特殊作用,建立政府引导、政策支持、校企参与、行业协调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良性运行机制。

  作为学校,需要加大现有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的改革力度,注意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交流经验,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在操作层面上的探索和实践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文/张立夏治坤刘春香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