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如何有效衔接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高职课程,职业资格,有效衔接,课程标准
  • 发布时间:2011-09-01 14:25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依据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从根本上讲,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衔接的实质,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发展为目标的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的衔接。

  一、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对应关系

  将高职课程标准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制定的国家职业标准和相关的企业标准相融合,将教育标准与企业标准相融合,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

  1.构建与职业资格标准相应的课证融通课程体系

  这里的“课证融通”是指课程建设与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的职业培训之间的一种融合和沟通,其实质就是高职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与对应。实施“课证融通”,就是要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在教学上实现高职课程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通与衔接,使专业课程内容与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

  高职院校应根据学历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包括职业核心能力分析、行业通用能力分析、岗位特定能力分析等;根据职业岗位所需求的职业道德、人文素质等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目标,调整专业课程结构,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根据行业通用能力要求,以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方法能力为目标,调整专业课程结构,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和就业的针对性;针对现有的课程内容与学生职业能力要求不相适应及滞后于行业发展等问题,按照职业岗位特定能力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将职业岗位要求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以及行业科技发展前沿的新知识与新技术纳入到课程中来,设置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与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共同构建起课证融通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

  2.依据职业资格标准开发高职课程标准

  高职课程体系的设计,要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将教育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按源于标准、高于标准及标准要求教学化的原则,及时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等渗透到课程体系或课程教学内容中,以体现高职课程体系的先进性、职业性与实践性。

  为确保培养出来的学生做到“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操作”,充分体现高职教育应有的特色,教学内容尤其是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必须将职业岗位群所涉及的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和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分解到有关的课程中,把岗位工作过程所需的素质能力要求和职业资格认证的每一个考核点编入课程标准之中,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岗位工作过程所需的素质能力要求与职业资格标准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安排与职业资格认证的内容、要求和时间相一致,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岗位工作过程所需的素质能力要求相一致。

  二、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衔接的形式

  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设计不同职业大类的课程模块(包括基础课程模块和各专业模块),在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各专业模块中反映具体知识、技能的小模块,将这些涵盖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所有知识和技能的模块嵌入或引入,达到课程或科目课程重新构建的目的,实现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衔接。

  1.以职业技能为导向衔接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由知识、技能与态度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衔接课程的内容三要素,各自内涵与比例不同,形成了不同教育类型的各自特点。高职教育课程目标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必然使其课程内容将教育对象导向就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的获得。由于高职教育是一种以各产业生产技术为主的教育,因而技术能力的获得成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技术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现场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和必要的相关技能是高职教育课程内容的重心所在。总之,技能在高职教育课程内容中的特殊地位,是使其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职业资格认证的要求,主要是针对技能的要求而做的,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人们所需运用的技能是一个由各种技能组成的连续综合体,技能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工作活动的职责、任务和性质的区别。课程内容中,技能这一要素常常主导着不同类别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在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认识课程技能主导性特点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依托职业资格标准设置专业课程目标与模块课程课程目标是在一定的学段中所要达到的标准,它引导着高职教育的过程及其结果的方向,使其发挥着与其他教育类型不同的功能;同时,也是教育标准与企业标准相融合的纽带,使高职课程标准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制定的国家职业标准和相关的企业标准相融合,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与职业资格认证衔接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目标,必然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

  合理的模块课程,是实现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衔接的关键。不同的职业资格标准实质上反映了不同课程的要求,而不同课程的组合则反映了不同职业知识、能力的要求。因此,要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设计针对不同职业大类的模块课程(包括基础课程模块和各专业课程模块),在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各高职专业模块课程中反映具体知识、技能的小模块即课程,这些课程必须涵盖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所有知识和技能。按照不同职业能力结构的要求,每个专业模块课程都由若干个必修和选修课程组成。要达到某一级职业能力,必须完成若干个必修和选修课程。同时,所有课程要求(包括职业资格证书的应知、应会要求)都细化到知识点,通过知识点确定各层次教学内容的衔接点,避免不同层次的重复教育。模块课程能够将灵活性与连贯性结合起来,易于结合不同学科的内容,也可以结合学术性与职业性内容,有助于实现课程的一体化。

  三、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衔接条件在高职教育课程内容中,不仅技能占有较大比例,知识和态度的选择与安排也常为技能的要求所左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主要是针对技能要求的。因此,技能目标实现所需的实训基地和师资,是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衔接的必备条件。

  1.内部条件

  这主要涉及符合职业资格认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满足职业资格认证要求的实训基地建设等。

  (1)教师是“双证书”制度的具体实施者。实施“双证书”制度,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应从政策、待遇上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让他们具备较好的行业、职业知识及丰富的行业、职业实践能力;另外,让教师到工厂、企业兼职锻炼,深入行业、企业第一线,切实提高实践能力,掌握职业技能,并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和管理流程,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职业技能要求,掌握最新的技术信息,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2)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按照互惠互利、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原则,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探索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校企合作新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一批长期稳定的校内外公共实训实习基地,改善实训实习条件,使实训实习基地成为教学和培训基地,也为逐步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创造条件。

  2.外部条件

  (1)构建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等价和互认的制度。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含量和技能含量应当与专业课程设置的知识点与能力点相互对应。学生获取了职业资格证书,可以免修专业课程的内容;反之,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后,职业资格证书也应免考,实现“一教两证”。通过弹性学分制互认学分,把职业资格证书纳入学分制管理范畴。

  (2)建立教育部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合作管理的有效机制。第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权,成立由行业协会、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组成的专门认证机构,并对专门认证机构的组织管理、考评方法、监考程序、考评和监考人员资格等做出严格、详细、具体的规定。第二,由专门认证机构制定联合考核标准与条件,并根据该标准与条件,对申请联合考核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实训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第三,对达到标准和条件的院校进行评估,由获得资格的内部督考员和外部督考员对考评内容、考评过程和考评结果进行审查和监督检查。

  第四,对考核合格者在职业院校颁发毕业证书的同时,由专门认证机构颁发初、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对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定,取消目前笔试方法,由被考核者在实际工作中的工作成果和其表现是否符合岗位要求替代。

  四、高职教学质量评价与职业资格认证接轨

  要突出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体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紧密结合,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职业标准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体系,使考试内容与职业资格认证规范相衔接。通过推行过程考核和项目综合考核,采用多元评价手段。第一,校企共同考核,建立校企联合管理、评价与考核的机制。邀请企业、行业人员制定实验、实训、毕业实践等教学环节的质量评价标准,将实践技能考核与职业资格能力要求相结合,对学生各类实习实训,注重以操作能力、生产组织与管理能力等作为评定的依据,校企共同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考核。第二,以证代考。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参加与该课程密切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作为该专业课程考核的成绩。

  基金项目:该文系2009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有效衔接的研究》(重点项目,课题编号:ZJGA2009008)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文/朱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