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家书屋建设的研究分析
- 来源:中文信息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农家书屋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1-06 13:54
摘 要: 近年来,农家书屋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下,农家书屋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基本覆盖了各个乡村。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结合农民实际状况,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本文就从农家书屋建设入手,先对农家书屋的基本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农家书屋 建设 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1-0009-02
农家书屋建设是一项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的文化建设工程,通过在农村建立农民读书组织,推动农民读书. 用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活跃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改善农村文化环境,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和惠民工程。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具有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等阅读视听文化服务设施的,能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的场所。华安县是福建省沿海对外开放县之一,全县土地总面积131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5.9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42万人,农业人口10.52万人,农村人口居多。全县91个行政村已根据上级要求全部建设农家书屋,覆盖率达百分之百。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一项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民心工程。
一、农家书屋建设的重要性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求,在行政村建立向农民提供实用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等出版物,让读者“借得到、看得懂、用得上”,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可见,农家书屋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二、农家书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家书屋建设已在广大农村全面展开,各地农家书屋相继建立,极大的满足了农村群众的知识需求,丰富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农家书屋建设在推进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问题。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书屋的选址问题
因很多农家书屋建在村委会,距群众集聚区较远,造成群众看书不方便,常常是铁将军把门,很少有人光顾,农民即使想去找一本书看也不知道该找谁。还有的书屋建在村干部家,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多农民怕到村干部家去会遭他人非议,因此有的书屋虽然建设标准较高,也仅仅是聋子的耳朵瞎摆设,根本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使用效率极低。
2.书屋的选人问题
农家书屋大多数建在村委会,管理人员由村干部或文化协管员兼职,而管理人员平时工作比较忙,这样书屋每天开放4个小时的时间难以保证,群众借阅图书只能凭运气,由于开办农家书屋是一种半义务劳动,报酬低,每月100元,长此以往,积极性也会受影响,而且农家书屋管理员文化水平不高,又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不懂图书的分类、编码、上架,对图书管理不熟悉,图书分类不清,没有图书明细台帐,更没有借阅登记,甚至还出现有图书丢失现象。有的书屋里成捆的图书堆放在墙角没有拆封,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另外现阶段,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基本都是由村干部兼任的,因而缺乏一定的管理知识和对图书推荐宣传的培训。他们在理念上,普遍认为,建设农家书屋只是一种形式,因此从思想层面上,农家书屋管理人员完全没有做好长期发展的准备。由此,加强农家书屋宣传及管理工作极为迫切。
3.书屋的选书问题
文献资源是村民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物质基础,文献资源配置不合理,必然会影响农民对知识的获取,影响农家书屋功能的发挥,合理配置是由地域性差异决定的,地域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产业结构,如华安县的仙都镇,新圩镇,湖林乡,高安镇近十年来农民均以种茶,制茶为主要产业,而城关的所在地(华丰镇) 以华安玉加工为主, 而南边的丰山镇, 沙建镇主要是工业区和水菓丶养殖业为主, 各地的农民所需所盼的文献资源也都不一样, 故此, 我们应该针对不同区域丶不同产业丶不同阶层的群众, 因地制宜, 有的放矢配置图书.就目前农民所需要的书目看主要是科技致富类的书籍。然而,多数农家书屋关于科技致富的书籍非常少,且内容陈旧。据笔者调查,部分农家书屋图书资料很不全,多数只有几百本,远达不到1000-1500本图书的基本要求。由于农家书屋针对农村地区设置的文化场所,因此,许多地方政府思想中就潜意识的将农家书屋所应该包含的书籍界定在了农村种植和养殖技术的范畴。这样,就使得农家书屋的书籍种类过于单调,据统计,在现有的农家书屋中,约有40%的书籍为农业相关方面的书籍,20%养殖相关的书籍,40%农民看不懂或不爱看的书藉。
4.图书的闲置问题
目前大部分农民还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业余时间以看电视为主,往往是一有时间宁愿干其它事,也不到书屋,打牌娱乐和喝酒聊天也占很大比例,而真正爱读书的人却很少。只有一些种养能手、退休的中小学教师或乡村干部偶尔“光顾”一下书屋,大多数人对书屋知之甚少。另一方面大量人员外流,农村人口减少,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多,读者来源也自然减少,由些以来使得农村书屋出现闲置现象,没能真正发挥作用。
5.图书的流通问题
华县地域辽阔,总人口15万人,各地经济发展不同,有经济发达的的农村,也有贫穷落后的农村,要求书籍针对性要强,可恰恰在许多农家书屋,大多是政府为农家书屋配置图书,数量少,复本量大,书籍针对性不强,而且每个村配置的图书大体相同,村与村无法直接实现图书的互相流通,图书的质量无法保障。由于后续资金的问题,图书不能及时更新也成为影响书屋继续发展的绊脚石。
三、农家书屋持久运行的对策
1.管理人员的选用与管理
1.1合理用人,待遇适当
管理人员的合理保障是保证农家书屋健康持久运行的重要条件。农家书屋工程不是短期行为,对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稳定性和服务的积极性都有一定的要求。退休教师和退休干部是农家书屋管理员的理想来源,但是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应该以适当的薪酬待遇通过招聘的形式选择使用,以便依法管理。
1.2合同管理,明确责任
对管理人员的有效管理是保证农家书屋健康持久运行的又一个重要条件,农家书屋的财产不是无主财产可以“先占取得”,不应出现“乡里乡亲、街坊邻居”非法侵占的问题,这就要求有关政府部门必须与聘用的管理人员签定劳动合同,依法保障农家书屋的财产安全,要求严格执行农家书屋的管理规定,对确系玩忽职守的管理人员,给予追究责任。
2.借鉴图书馆的制度与方法
2.1公益与有偿相结合
农家书屋的公益性,是毋庸置疑的,但以有偿为辅,值得探讨。在经济较发迏和人口密集地区可以通过公益与有偿的结合,促使越来越多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农家书屋发展起来。读者须办理借阅证方可借阅图书,办理借阅证费用不宜多,一般只收取几元押金即可。收取的费用用于农家书屋图书配送、流转、更新以及相应设施的配置等,书屋之间实行图书资源共享,统一协调各书屋进行流转借阅。这种结合,可以说既有经济杠杆使然,加快书籍的周转率,减少书籍损坏及丢失;又能形成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还能提高服务质量,使所有服务一视同仁。同时,把农家书屋的公益与有偿结合起来,既保证了购书费,又使补充新书成为可能,可调动社会力量参加农家书屋建设。
2.2保证稳定的开放时间
保证开放时间可能是农家书屋的最大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使农村人口外流严重,许多农村只剩下老弱病残和儿童,对知识的需要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书屋出现冷清也不足为奇。但是农家书屋不能象农村开小店那样,想什么时候开门就什么时候开门,肯定是要明确和固定开放时间的。一旦开放时间确定,不管有没有读者前来,管理员也要按时上下班。一定要让读者知道什么时间去农家书屋肯定有人服务,不能让按照书屋开放时间前来的读者吃闭门羹,尤其是那些走了几里甚至十几里路的农民读者。
2.3信息资源组织须规范
农家书屋起码能保证读者对本书屋已有文献的指定获取,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找到,或知道已经被别人借走或预约,为此,农家书屋应采用图书馆的相关信息组织方法,不能无序管理。
2.4收集文献资源可多渠道
农家书屋的文献资源除上级统一配送外,也可发动村民捐献图书,如地方文献、族谱、家谱、族规、家训等一些富有地方色彩的书籍资料,以充实农家书屋藏量和增加地方特色。
2.5科学选址方便读者
农家书屋的建点不要墨守陈规一概放在村部,应该选择农民较集中的地方,如村里的老人活动中心、宗祠大厝、娱乐中心。读者方便借阅率就高,效果就好。
2.6制定执行借阅规则
农家书屋的藏书毕竟很有限,读者的借阅册数和借阅期限都要控制好,以实现村民对农家书屋信息资源的平等利用。借阅期限不宜太长,以便加快图书流通,一般应在1个月以内。人均借阅册数不宜太多,以便更多读者能享受到有限的资源,一般每证不宜超过3册,在书刊借阅方面,村里的领导不能搞特殊化,他们更应该带头遵守有关借阅制度。
总之,农家书屋健康持久运行的落脚点在于建成之后的管理,县级文化部门是关键点,它应肩负起保证农家书屋持久运行的责任,把农家书屋规划到县图书馆管理体系中去,并为全县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共享做努力。但如何把这惠及百姓的绝好大事踏踏实实的办好,也不仅仅是文化部门的事情,还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农家书屋建设的好,对我国图书馆事业是个基础性的推动,对促进全民阅读和先进文化传播都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艳.甘肃省农家书屋建设现状研究[D].兰州大学,2011(05).
[2]马国华.农家书屋发展之我见——对鸡西市农家书屋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0(03)
文/蔡年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