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多姿多彩的化学物质和千变万化的化学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为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教会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既有利于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化学知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的一般程序,让学生学会观察与思维相结合。
关键词:化学实验 观察目的 全面观 程序 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1-0192-01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多姿多彩的化学物质和千变万化的化学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为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教会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既有利于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化学知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
在演示实验时,如不加引导,有的学生常常出现无目的,无要求,无方法,漫不经心地观察的情况,他们经常是只注意那些感觉新奇的或有强烈刺激的化学现象,而放弃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因此,首先要弄清“看什么”然后再观察。对于已经观察到的现象,学生们往往也不能完整的描述出它的特点,当然更谈不上进一步根据实验现象去思考和形成教学目的所要求的化学概念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在这方面的引导和训练。例如:镁带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学生不易观察到白烟中的黑色烟丝,但若先从理论上分析反应的可能产物以后再观察,就不能只停留在“继续燃烧”“大量白烟”这些一目了然的现象上,而是有意识地去寻找其它现象,那么黑色烟丝是不难发现的,所以教师应善于运用这些实例引导学生,使他们懂得在观察时,首先明确实验目的,并清楚在实验中要观察到哪些现象之后,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有关的事物上,从而达到观察的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提出观察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观察,这样做既有利于提高观察的效果,也有利于具体培养学生如何根据教学目的进行观察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一般程序
在化学实验中,要使学生掌握观察的一般程序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有条不紊的观察,从而避免由于观察步骤的颠倒混乱而影响观察的效果。
“全面观察”是指对物质的其变化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实验所使用的仪器装置等都要进行观察,观——看、察——思包括通过嗅觉、味觉、听觉、触觉去感知客观事物及其变化,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函义,做到全面观察,只有全面观察才有助于获得完整的感性认识,才能对各个细节都有丰富的感知,便于从中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同时,也有利于发现特殊和新的问题,促进学生进行思考,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分清主次”就是要根据实验的目的,要求和实验内容,分清实验主要现象和次要现象,在进行同一类型的几种不同的实验时,就经常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哪些现象是相同的,哪些现象是不同的,区别哪些现象是主要的,哪些现象是次要的,产生这些现象的条件是什么?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观察时才不致忽略主要的东西,例如,在做浓、稀硝酸与铜片反应的实验时,既要让学生观察硝酸溶液发生的变化,又让学生观察反应中产生的气体及其颜色的变化,然后引导学生从所用的硝酸的不同浓度分析产生这些不同现象的原因,从而得出浓稀硝酸都有氧化性,但氧化性的强弱程度不同的正确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了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学的主动扎实。
三、指导学生观察与思维相结合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事物的外在属性或各事物间的外部联系,感知与思维总是密切联系着的,整个观察过程都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对化学现象的观察也不例外,当学生有了正确的观察后,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十分活跃的,对观察到的现象便会产生一个又一个的悬念,实验中,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思考问题,因势利导,启发他们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成为新知识的探索者。例如:在学习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时,分别做了如下实验,给盛有二氧化锰的第一支试管加热,给盛有氯酸钾的第二支试管加热直到有少量的气体放出,并用带为星的木条检验,再给第三支盛有二氧化锰和氯酸钾混合物的试管加热,根据实验判断各试管中有无氧气放出,并比较其放出气体的速度,然后分析,综合得出氯酸钾,二氧化锰的属性,进一步抽象概括形成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指导了学生装把观察和思维结合起来,既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能力。
观察,是一切真知灼见的来源,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通过清晰地感知化学现象,才可能透彻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化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把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文/卞维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