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 来源:中文信息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数学,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1-07 07:56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1-0111-01
数学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创造一个让学生充满活力,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应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数学课程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通过自主合作探索等学习方式去解决数学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出发,巧妙地创设相应的富有启发性、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创设教学情境,也即问题情境,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学习内容设计成与学生生活接近、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索和思考、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技能和方法。
笔者认为:
一、从实际生活出发,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来自生活实践,从而为生活实践服务,我们可以针对课本内容,自编一些与生产生活实践相适应的应用问题来提高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角边角定理”时,可以先设置这样一个实际问题“花窗上的一块三角形玻璃破裂成三小块,其中一块保留原有的两角(画一块缺一角的三角形碎玻璃片图),小明带着这三块破片来到玻璃店,小明还能从玻璃店带回与原来形状大小相同的玻璃吗?”为了这个问题,学生肯定会产生很多遐想,这时教师就可以提示课题了;在教学概率时,从生活中的抽奖、骗子的骗术、彩票中设置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由于贴近生活,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二、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教学情境
通过复习已学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根据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以旧引新有效地引起学生认识的不平衡,增强求知的欲望和好奇心。如教学“分式的乘除法”时,可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乘除法法则,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数的乘除法猜测分式的乘除法法则,并对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验证,再由学生去探索。这样新旧知识相联系,激发学生去思考的动机,用旧知识烘托新知识,学生易于接受,逐步地将学生引入佳境。
三、用多媒体动画,创设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进学习的内驱动力。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使不少学生对它感到枯燥,所以可以利用多媒体丰富的图像、声音、色彩等功能,使本来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魅力无穷。它提供的虚拟现实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帮助学生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增强能力。例如:在讲“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如果通过大屏幕巧妙引入“清晨,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或“夕阳西下”的景象,引导学生思考;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景象,太阳可抽象为什么图形?地平线可以想象为什么图形?这样化抽象为形象,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意向,学生自然容易理解圆和直线的三种位置关系;在讲“轴对称”的概念时借助多媒体动画制作一只会飞的蝴蝶,使它的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让学生很快理解“轴对称”的定义。这样设计,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而动态的画面与学生思维活动紧密相联,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用讨论交流,创设教学情境
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创设置疑情境让学生多讨论。讨论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辩论,理智地坚持己见,又尊重客观事实,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它完全不同于由教师独自讲授的呆板的教学方法,而是气氛活跃,洋溢着开放、民主的气息,并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向知识信息传递与交换的“立体式”、“交互式”的教学格局。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增强学习兴趣。例如:在“勾股定理”教学课上,从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入手到一般的直角三角形研究,学生之间展开热烈的讨论,用两个或多个直角三角形来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利用所设计的拼接方案进行验证,再进一步补充、深化认识,用实践验证理论。在这大量的信息交流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远比教师讲授更为深刻。
五、用实验操作,创设教学情境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让学生从做中学”。由于学生受年龄、阅历、知识基础等因素的制约,更乐于从形象、直观、生动的教学实验操作中接受学习。实验操作可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使他们充分调动手、脑、眼、耳、口等多种感官直接参与学习活动。所以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培养学习兴趣,获取知识。例如:在学习“圆柱圆锥的侧面积”时,让学生拿不同大小的圆柱形罐头瓶,将外面贴的商标纸剪开,展开后看是什么形状。亲手操作并观察后,侧面积公式就根深蒂固,不容易遗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情境”的运用体现出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活动,亲身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合理恰当地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动口,相互交流合作,理论联系实际的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使他们的思维、表达、自学、实践、合作等能力与各种技能都得以充分的发展,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
文/王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