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预设、善生成 课堂风景无限

  • 来源:中文信息
  • 关键字:预设,生成,课堂
  • 发布时间:2015-01-07 08:59

  摘 要: “预设”和“生成”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融入到了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在“精心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动态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努力达成“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平衡,让“动态生成”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绽放教学的精彩。

  关键词:预设与生成 和谐共舞 教学的精彩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1-0249-01

  古希腊有一则寓言:有个渔夫,每次出海打鱼之前,他都要到市场上去看看,什么鱼的价格高,就决定去捕什么鱼。有一年春天,墨鱼的价格最高,他便去捕墨鱼,结果打上来的全是螃蟹,他非常懊恼地空手而归。等他上岸后,才得知市场里螃蟹的价格涨到了最高,于是他决定下次去捕螃蟹。然而第二次出海,他打上来的全是墨鱼,他再次一无所获。回到岸上,他后悔不已:原来墨鱼的价格又高了。于是他发誓下次不论是墨鱼或是螃蟹他都要带回来。可是第三次出海他什么也没有捕到,那个春天,他一无所获。

  这只是一则寓言,在我们的传统教学实际中,虽没有这样愚笨的“渔夫”,可常有这样的认识与行为:上课就是执行教案所“预设”程序的过程。其实,课堂上,教师不要急于教给学生什么,更不能满足于教给了学生什么,重要的是能不断激活学生思维,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

  “预设”和“生成”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融入到了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总觉得难以处理:主观预设多了,动态生成就少了;动态生成的多了,主观预设的就没用了。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使“预设”与“生成”共舞?《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

  一、备课:由“预设”走向“生成”

  1.备课应备“可能” 在备教材、备方法、备学生、备媒体的四大备课要素中,教材内容是相对稳定的,方法选择、媒体使用是可以预设的,而学生是动态有差异的。为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熟悉学生的心理,构建符合学生智力发展的情境。无论是教学环节的预设、课堂组织方式的确定,都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尽可能地多把学生考虑在内,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也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将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假设,并预设应对方案,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2.备课应备 “轮廓” 以前,我们备课过多考虑是怎么教的,备很多的过渡语言、课堂提问、启发引导以及练习设计等。课堂的环节一环紧扣一环显得非常严密。而实施新课程,备课关键在于考虑学生的学习和需要,确定”以学定教”的原则,教师要把工夫花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课堂环节上。为此,我们在备课时,只要备环节的安排、活动的组织等大体轮廓,而不要对课堂教学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因素留下足够空间,这样才能有效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3.备课要备活动“空间” 40分钟是一节课的时间,而教师和学生的活动问题应在考虑之列。在备课时,应更多地考虑课堂实际情况,留有师生灵活操作和活动的空间,强调从思路上整体把握,应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语言表达,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空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二、教学:由“执行”走向“生成”

  1.“和谐动态生成”——渐入佳境,别有动天

  “和谐动态生成”也就是与课堂教学进程一致,与教师教学思路相吻合的动态生成。这些“和谐动态生成”的资源,往往是课堂上的亮点。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我让学生借助学具动手操作,通过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自己探索出了平形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一过程中,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其中有一个学生提出:“我在画平行四边形的高时,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了两个直角体形,把这两个直角梯形拼起来,就成了一个长方形,同样可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顺着学生的思路,我进一步要求学生根据各自手中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探索其他不同的剪拼方法。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刚刚受到的启发,又一次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操作活动中。结果,不仅顺利地推导出了面积公式,而且在举一反三中更深刻地体会了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歧路动态生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课堂上,有时学生并不顺着教师预设的思路走,甚至与教师的预设背道而弛。面对这些动态“歧路动态生成”的资源是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拉,还是因势利导、巧妙利用?

  师:(出示许多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你认识这些图形吗?如果要将它们分分类,你准备怎样分?说说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生:(思考并将分法在小组交流)

  师:谁来介绍一下。

  生1:我们组是按照直线型和曲线型分成两类(一类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体、正方体;一类是圆、圆柱、圆锥、球)。

  生2:我们组把它们分成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两类。

  师:两种分法都可以。我们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中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立体图形。你准备研究什么?

  生:我准备先研究圆柱体。

  生:我准备将剩下的圆柱、圆锥和球一道研究,因为它们都有弯曲的面,肯定有类似的地方。

  生:这样可能来不及。不过这样的研究可能便于比较,所以我建议先研究圆柱与圆锥。

  师:(出乎意料,将“球”抛给学生)你们的意见如何?

  生:研究两个!

  师:(稍作思考)行!你们准备研究些什么?

  生:象长方体一样,研究“棱”“顶点”“面”的特征。

  生:还可以研究一下高。

  生:还可以与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比较。

  师:你们可以独立研究,也可以小组合作,还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我果断地放弃了预设以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收到了意外的效果。学生们在对比中发现:虽然圆柱和圆锥的侧面都是曲面,但它们的展开图却不一样,前者是长方形而后者并不是三角形而是扇形;圆柱的纵截面是长方形而圆锥的纵截面是三角形;圆柱的横截面是大小相等的圆而圆锥的横截面是大小不相等的圆,所以圆锥的上底面可以看成半径为零的圆;长方体、正方体是由平面围成的而圆柱圆锥是由平面与曲面围成的,这是长方体正方体与圆柱圆锥的最大区别;当有人提出“圆柱和圆锥都有无数条‘高’但圆柱的高都相等而圆锥的‘高’却不相等”时,立刻有人提出应该将最长的一条——“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确定为高并通过查阅课本得到了证实……这些“对比”中的“发现”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探究活动,也使学生获得巨大的成就感,感受到数学的神奇和美妙。反思这一意外的收获,正是因为教师及时放弃了“只研究圆柱特征”的预设方案而生成了“将圆柱圆锥放在一起研究特征”的实施方案,从而顺利地将学完圆柱圆锥后教师要求下的“被动对比”提前纳入新知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究”,顺应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需求,才使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使意义的建构更加丰富、更加完善。或者说,正因为学生找到了从“整体”入手这个“支点”,学生探究的兴趣才更加浓厚,探究的过程才更加深入,探究的发现才更加精彩。虽然课前设计的练习因时间关系未能进行,但我坚信,这样的“放弃”比“保留”价值更高。能让课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3.“偶发动态生成”——化险为夷,绝处逢生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很多教师将这些偶发事件视为课堂的“最大干扰”。如果换一种视角,把它作为资源加以利用,则能绝处逢生。例如,一次我在黑板上画圆,突然,圆规脚尖脱落了,而且,由于画圆之前没有画出圆心,于是我就打算擦掉重画。突然灵机一动,马上调整心态,故作难色“求”学生:“你们能帮老师出出点子,把这个圆补画完整吗?”学生讨论后得出:由于圆规两脚叉开的距离没变,只要找准圆心就行了。我问:“怎么找圆心?”一个学生说:“先用圆规在未画好的圆内比划几次,再确定圆心。”另一个学生说:“那样不准确,也不科学。可以用直尺量一量找出直径,两条直径的交点就是圆心。”第三个学生说:“可以将圆规的一个脚尖放在圆上,圆规两脚叉开的距离不变,画一个新圆;再在圆上换个位置按同样的方法再画出新圆,这两个新圆的交点就是圆心。”接着我让学生分别演示。面对偶发事件,我恰到好处地随机应变,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巩固了圆心、直径、半径的概念。由于学生对弥补教师“失误”的工作倍感兴趣,因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也尤为牢固。聪慧地利用偶发教学资源,能让教学危机化为教学良机。

  总之,有效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而精心的预设又必须通过课堂的生成才能实现其价值。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处理好两者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因势利导,达成预设,促其生成。在“精心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动态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努力达成“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平衡,让“动态生成”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绽放教学的精彩。让课堂成为共同创造奇迹的场所,从而使课堂在充分预约与动态生成的精彩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文/孙学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