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特”字探源
- 来源:中文信息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古代汉语,探源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1-07 08:57
摘 要: “特”造字之初是用作名词的,有“公牛”、“三岁兽”、“配偶”、“杰出的人才”等多种意义,后来“特”被当作形容词和副词来使用。与此同时,除了祭祀,“特”很少被用作名词。“特”用作形容词意思是“独特的,特别的”,用作副词意思是“单单”、“只”、“特别”。本文考察了从《诗经》到清朝各个朝代部分正史文献中出现的“特”字,意在研究“特”字的意义及词性的演变及其原因。
关键词:特 名词 形容词 副词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1-0241-02
“特”字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作形容词和副词,用作形容词意思是独特的,突出的,特别的;用作副词意思有三个,一是单单、单一、单独地,一是只、仅、但,一是特别、非常、最。但是在造字之初,“特”字被当作名词使用的,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特”字不仅在意思上发生了变化,而且词性也发生了了变化,本文旨在研究“特”字的意义及其词性的演变及其原因。
一、“特”的意义
1.用作名词
“特”,古写作“ ”。牛部,朴特,牛父也。从特声,徒得切。(《说文解字》)当用作名词时,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1.1公牛
①“瞻彼阪田,有菀其特。”(《诗经·小雅·正月》)高亨注:“特,公牛。”
②“二十七年,伐南山大梓,丰大特。”(《史记·秦本纪》)
1.2三岁兽
①“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诗经·伐檀》)郑玄注引汉郑司农曰:“一岁为豵,二岁为豝,三岁为特。”一说为四岁兽,《广雅·释兽》:“兽,四岁为特。”
1.3其它雄性牲畜
①“凡马,特居四之一。”(《周礼·夏官·校人》)
②“夏祭先牧,颁马攻特。”(《周礼·夏官·校人》)
1.4用于祭祀的牲畜
①“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归,格于艺祖,用特。”(《尚书·尧典》)
②“天子举以大牢,祀以会;诸侯举以特牛,祀以太牢;卿举以少牢,祀以特牛;大夫举以特牲,祀以少牢;士食鱼炙,祀以特牲;庶人食菜,祀以鱼。”(《国语·楚语下》)
③“祭以特羊,殷以少牢,足以共祀,尽归其余邑。”(《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④“其实特豚,合升,去蹄。”(《战国·仪礼·士昏礼》)
此义是“特”用作名词时最常见的用法,在中国祭祀等级中,按照等级从高到低是:大牢、特牛、少牢、特牲(特牛)、特豕、特豚等等。牢牛,就是最好的肉牛,属于第一等肉畜,高于羊,特牛比羊低一个等级,豕豚位列特牛之后,豕豚一般是指民用牲畜。
1.5配偶
①“髧彼两髦,实维我特。”(《诗经·鄘风·柏舟》)
②“不思旧姻,求尔新特。”(《诗经·小雅·正月》)
1.6杰出的人才
①“维此奄息,百夫之特。”(《诗经·鄘风·柏舟》)
②“英英桂林伯,实维文武特。”(唐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二)
③“身为百夫特,行足万人师。”(南宋李清照《上枢密韩肖胄诗》)
1.7单身的人
“长孤幼,养老疾,收介特。”(《左传·昭公十四年》)杜预注:“介特,单身民也。”
1.8人名
“是故杀丕郑及七舆大夫:共华、贾华、叔坚、骓歂、缧虎、特宫、山祁,皆里、丕之党也。”(《国语·卷九·晋语三》)
1.9官名
①“永光初迁领军将军,景和初加特进左光禄大夫。”(《全刘宋文》)
②“普通中历仁威将军,临川内史,金紫光禄大夫,大通初加特进,四年卒,年七十四,谥曰质子。”(《全梁文》)
特进为古代官位,属于“正一品加官”,是文臣中的最高阶官,相当于现今的国策顾问。
2.用作形容词
2.1独特的,突出的,特别的
①“何其无持操与?”(《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
②“无有苛特权于神者。”(《国语·卷十八·楚语下》)
③“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礼记·儒行》)
④“臣超区区,特蒙神灵。”(《后汉书·班超传》)
(三)用作副词
2.2单单,单一,单独地
①“夫国岂特为车哉?”(《吕氏春秋·君守》)
②“夫国,重物也,其不善也岂特宫室哉!”(《吕氏春秋·拟顺论第五·分职》)
③“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庄子·逍遥游》)
④“鲍幼弱,在荷襁之中,鲍何与识焉?官臣观辜特为之。”(《墨子·明鬼中》)
⑤“司士摈: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王还揖门左,揖门右。”(《周礼·夏礼·司士》)
⑥“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辨其声。”(《周礼·春官·宗伯第三》)
“县”通“悬”,“正乐县之位”是说悬挂“乐”的位置。郑玄云:“宫县,四面县。轩县,去其一面。判县,又去一面。特县,又去一面。”
2.3只,但,仅
①“是故古者天子之立三公、诸侯、卿之宰、乡长家君,非特富贵游佚而择之也。(《墨子·尚同下》)
②“吾举兵而攻,破其军,并其地,则非特四万二千金之利也。”(《管子·轻重乙第八十一》)
③“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
④“然刻身寡恩,特以强服之耳。”(《战国策·秦策一》)
⑤“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⑥“黄子久与王叔明、倪云林、吴仲圭具为有元一代名家,惟子久清真秀拔,烦简得中,不特为三公之冠,实可越房山、松雪而上之。”(清钱泳《履园从话·收藏·元》)
2.4特别,非常,最
①“淮南虽小,黥布尝用之矣,汉存特幸耳。”(《全汉文》)
②“凶寇,政绩既著,威怀兼举,年时犹可,方宣其用,奄至陨殁,伤怨特深,伏怜圣怀,愍惜兼至。”(《宋书·刘道产传》)
③“复道连薨共蔽亏,画堂琼户特相宜。”(唐宋之问《明河篇》)
二 “特”字意义及词性的演变
1.演变过程
“特”字在《诗经》时代是用作名词的,“特”本义是公牛,由公牛引伸为两种含义,一指牲畜,由公牛引申为专指祭祀牲畜;一指人,由公牛引申为男性配偶,又引申为杰出的人才。这两种引申是由个别到一般的发散型引申。[1]
春秋战国时期,在许多文献中,出现了形容词和副词的用法,用如形容词,《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何其无持操与?“特”的意思是特别的,独特的。用如副词,《墨子·明鬼中》:“官臣观辜特为之”,“特”的意思是单独地;《吕氏春秋·拟顺论第五·分职》:“夫国,重物也,其不善也岂特宫室哉”,“特”的意思是单单;《荀子·非相》:“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特”的意思是只、但;《宋书·刘道产传》:“凶寇,政绩既著,威怀兼举,年时犹可,方宣其用,奄至陨殁,伤怨特深,伏怜圣怀,愍惜兼至”,“特”的意思是特别、非常。“特”用作形容词和副词是由名词“杰出的人才”引申出来的,由表示具体的事物引申为表示抽象的概念。“特”的这两种用法一直沿用至今,用作形容词如“奇特”、“特产”、“特色”,用作副词如“特美”、“特好”、“特赦”。“特”表示“但、只”的意思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墨子》、《荀子》、《战国策》等多本著作中使用了该义项,后来该义项被“但”取代,在现代汉语中,“特”只表示特别的、非常之义。
春秋战国以后,“特”主要用作形容词和副词,除了祭祀用语和诗歌的押韵、仿古,很少使用名词的用法,而且此后很少出现像系统的、详细的叙述祭祀礼节的专著,“特”很少用作名词。
2.演变原因
“特”有造字之初专指名词演变为有名词、形容词、副词三种词性,春秋战国以后,形容和副词成为最主要的用法。这种词义的演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2.1社会原因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心中关于神的意识日益淡泊,不需要事事占卜,因此关于祭祀的文学作品也就减少了,“特”表示祭祀用的牲畜这个用法的使用频率也相应减少了。[2]
2.2人为原因
人们循着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和相关点把词用来指与原意有某种关系的新事物和新认识。由“公牛”到“男性配偶”到“杰出的人才”到“独特的”,这些义项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
在古代汉语,有很多字的意思与造字之初表示的意思大相径庭,这种现象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掌握了这些字的意思对于我们理解古文是非常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郭锡良等.古代汉语(修订版)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
[2]刘延征,柯琰.英汉思维方式对其文字与语言的影响摭谈[J].山东泰安:岱宗学刊.2008,(6).
文/杨学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