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发展方式转变的驱动机制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再振兴战略的相继出台,东北地区的发展方式转型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与其他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其中来自多方的制约因素不容忽视,因此,为寻求新时期的发展方式转变,找出以破解制约因素为前提的驱动机制尤为重要,以期对转变途径的选择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字:东北地区;发展方式转变;驱动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东北地区通过注入先进技术改造传统老工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措施,逐步转变区域发展方式并适应全国步伐。但由于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产业结构失衡、人力资源不足、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滞后等多种条件的限制,东北地区的发展方式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那么,针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寻找当前阶段的转变驱动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东北地区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

  1、能源消耗高,资源枯竭引发后力不足

  在东北地区的发展历史中,依托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相关产业始终主导着东北地区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建国初期的东北工业基地战略,以掠夺式的开采方式带动了大批资源型城市兴起,但重化工业的落后技术、设备所导致的高能耗、低产出与资源储量不足、质量下降、开采成本提升等问题形成突出矛盾。使东北地区一些城市相继因资源枯竭且续接产业发展缓慢及随之而来的工人大量下岗,农业经济效益提高不大及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等问题,发展方式转变后力不足[1]。

  2、环境恶化快,保护治理困难

  在东北振兴的浪潮下,东北地区的经济逐步进入快速发展期,对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由于长期粗放式的开发方式及薄弱的环保意识,致使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过高,部分地区出现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资源开采沉陷区等情况严重,资源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重开发轻治理,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制约因素。

  3、三次产业互动不足,转变效率低

  东北地区的产业发展虽在经济体制转变下不断调整,但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性。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但是由于农业的产业链低、对于初级粮食作物的深加工有限和本身对农业的政策不是很激进,第一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第二产业比重偏高,工业大而不强,虽然工业对GDP的贡献值在不断加强,但工业仍属于粗放式发展。第三产业总量偏小,核心竞争力偏弱,对于第三产业而言,仍是依靠服务业的发展。三次产业之间互动不足,难以形成产业带动作用。

  4、人才外流严重,人口结构失衡

  东北地区由于农村产业发展落后,农业剩余人口多是转移到城市中成为农民工,庞大规模的劳动力供给,不仅加大了流动人口规模,且压低了劳动力工资上涨速度。

  人口外流、老龄化情况严重。全国人口第六次普查数据表明,东三省每年净流出的人口约200万人。其中,黑龙江和吉林人口净流出,仅辽宁每年有大约20万的净流入人口。除此之外,东北三省的总和生育率普遍低下,黑龙江总和生育率1.03%,吉林1.03%,辽宁1.0%,远低于全国1.5%的平均水平。较低的生育率加之人口外流,尤其是年轻人才的外流,使东北地区人口结构也趋于老龄化特征,2013年辽宁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10.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43个百分点,年轻人才的流出,廉价劳动力的流入,人口结构失衡无疑成为区域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东北地区发展方式转变的驱动机制

  1、能源驱动,逐步改善生态环境

  面临资源环境约束的东北地区,应逐步形成以生态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强电、气、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应用,从而降低煤炭、石油等污染较高的能源消耗比例。同时,完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推进生态屏障建设,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全面改善生态环境。

  2、外资推动,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东北地区应通过辽宁省的沿海经济带和沈阳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吉林省的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黑龙江的哈大齐工业走廊等国家或省级战略合作区域,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提高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为东北地区对外贸易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推动东北地区向一般发达地区投资有利于促进有一定竞争优势的装备制造业的产品的出口,增加东北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最终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2]。

  3、内需拉动,加快需求结构调整

  目前,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消费在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降低,投资、消费比例关系不断失衡,出口在经济增长中动力不足,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逐步改变经济增长过多依赖投资的状况,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投资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应通过提高中低收入阶层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保障性住房的投放,消除高房价对消费的挤出效应等方式,以扩大消费需求为抓手调整需求结构。

  4、创新驱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引领经济结构优化最重要的驱动力。利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逐步打破东北地区在国内产业分工的锁定效应,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首先,应加快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和高污染产业。其次,依托传统产业基础,积极发展关联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并与国际先进发达重工业基地接轨。第三,结合教育优势,促进产学研结合、科技与经济结合,培育新兴战略产业,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结合。

  5、人才驱动,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首先,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是农村通讯、交通等方面的建设,积极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稳定农村人口数量;其次,积极支持农村教育,加大对农村教育软环境的投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科技应用水平,为农业科研事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有效减少农村剩余人口的盲目流动,改善人口结构失衡现状;第三,创造优良的人才引进环境,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相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演变历程及影响因素[J].经济纵横.2011(11)

  [2]姜国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困境与对策[J].中外企业.2012(02)

  [3]朱启荣.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1(04)

  高翯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