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高中地理新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事实、地理现象来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最终使学生们获得有益于终身发展的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因此,一线教师应当让我们的地理课堂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二、案例分析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这部分内容很复杂很抽象,有自转、有公转,还有其它运动形式。虽然学生们对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已经司空见惯,但很少能真正了解、掌握其变化规律。本节教材在已阐述地球公转特点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该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先建立感性认识?我认为,首先应从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入手,从中发现地理问题,再从中找出规律,理解规律,上升至理性认识。那么,怎样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规律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掌握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三个教学方法:
第一:图表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系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二分二至日光照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由于学生们在初中时地理基础比较薄弱,而且空间想象思维能力,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如果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们的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同学们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觉得用这种方法,教学效果不太好。
第二:利用多媒体来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我们学校比较重视各类教学资源的收集,因此学校的地理教学课件比较齐全,经过整理,我合成了一个可以较好地演示地球公转的地理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确比较形象、直观。但问题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发现上课时学生似乎都理解明白了的地理现象和原理,在实际运用中又问题百出。由此看来,仅凭借多媒体的演示很难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又放弃了这种方法。
第三:把日常体育活动中同学们都熟悉的篮球当地球。经过反复思考,我想到了用一个体积比较大的球体---篮球来代替地球,在课堂上演示地球公转与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的关系。
三、案例描述
在上课之前,我从学校体育组办公室借到了一个充气不足的篮球,将篮球的中间一圈用白色粉笔涂成白色,代表赤道,用透明胶在篮球上下侧各固定上一根粉笔分别表示南、北两极,并按比例画出南北极圈和回归线。“咦,老师,你拿的是谁的篮球啊?我们这节课要玩篮球吗?”当我带着篮球走进教室时,一个学生好奇地问我。我笑着说:“不是,是我们这节课上课要用的。”于是,学生们显得热情高涨,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议论开了,并且猜测篮球可能是用来当地球仪的。我故意卖关子,没有跟同学们解释篮球的用途,继续吊他们的胃口,以激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上课开始,“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由于地球的自转轨道面(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面(黄道平面)不重合,随着地球的公转,太阳的直射点在地球表面是移动的。现在我们就来演示一下。”说完这段话后,我拿出了篮球。同学们一片哗然,终于知道了篮球的用途。当我说我需要两个助手来演示地球公转时,班级中的学生反应是不同的。有些活泼的学生积极要求参加演示;有些学生比较安静也不够积极。最后,我在班上选了两名学生来在教室里演示。我先分配好两人的工作,一个人代表站在太阳上的观测者,另一个学生“拿着地球”与站在太阳上的观测者的视线保持同一水平面。在我的指挥下,太阳上的观测者站在教室的正中央,“地球”以同样的姿势绕着太阳不断的移动。我把整个教室四个方位作为地球移动的位置(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位置)。首先,我让“地球”站在春分日的位置,(观测者要随着地球的移动在原地转身,改变观测方向。)让观测者说出他所看到的赤道的形状和南、北两极地区范围的大小。我的工作就是,根据他所说的形状,在黑板上画出图形并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最后大家都发现,每换一个角度,观测者观察到的地球形状与教材中的示意图(或示意图的变化图)总是大致相同的。当这两位同学在演示时,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其他同学,发现他们都在很认真的观察,并不时对照课本和地图册上的示意图,微笑着满足的点点头。最后,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这部分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也有不足之处,首先,在“地球”移动的方向上,我不应该告诉学生应该如何移动而应该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自己完成。其次,“地球”在移动的过程中姿势容易改变,换用地球仪误差会更小些。在后面的几个班上课时,我及时做了调整。
五、案例评价
这个教学案例来源于生活实际,使教材更贴近生活,激发了学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案例分析的整个过程,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来理解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使知识变得生动、有趣。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促进抽象思维,开阔视野。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自然界中有许多地理现象和规律需要我们用通俗易懂方法去诠释。如何用更有效,更直观的方法让学生们理解这些现象和规律,是我们所有地理教师需要用心思考和研究的。
郑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