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与菩提树信仰研究--以保山市湾甸乡大树傣族寨为例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傣族,菩提树,信仰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30 16:34
摘要:神树崇拜是一种古老而奇特的社会文化现象,世界各地众多民族都有这一信仰民俗,它是自然崇拜的产物,是万物有灵的体现。而菩提树在西南少数民族的信仰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的祭祀仪式中有体现,更是融入了生活成为了精神依靠。
关键词:神树信仰 菩提树
神树崇拜是一种古老且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在世界各地众多民族中都有关于神树的信仰传说,同时在这许多的民族中同时也保持着这一信仰民俗。在爱德华·泰勒的《原始文化》中曾例举出世界各地古今数十个民族树崇拜的典型事例。在墨西哥生活的印第安人有着对“世界生命树”的崇拜;欧洲的雅利安人将古罗马城的山茱英视为最神圣之物,将其崇拜;而在西非,这里生活的所有部族都将一种高大的木棉树视为神灵;苏美尔人则将他们的植物之神坦木兹奉为生命之树。而在中国,自上古时期来时便对神树有着久远的崇拜,中国古代神话中有着很多树木有灵的传说,如《山海经》中的扶桑树、建木、三珠树、柜格之松、服常树、不死树等。而对树的崇拜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蒙古族的祭“尚西”、讫佬族的“喂树”“祭树”或“拜树”等。纳西族每年正月的祭天盛典上立松、柏、栗等神树于祭坛膜拜。树木,在人类文明尚未产生之前便以存在,它拥有的树干粗大、树冠宽广、枝叶茂盛、寿命长久等特征,在社会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原始社会,满足人们对于征服自然的想象,能够使人拥有兴旺发达、健康长寿、吉祥幸福的直观联想。菩提树,部分地区又称之为大青树是傣族崇拜的神树,是傣族地区最为常见的树木之一,在傣族人民的生活和宗教祭祀活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成为了傣族民族文化特征之一。
在佛教典故中,释迦摩尼坐化修得正果便是在菩提树下,因此菩提树便成了佛教的圣树,在佛教中便有了大慈大悲、宽宏大量、明辨善恶、觉悟真理的意义。公元七世纪小乘佛教传入缅。公元1277,傣文创制后,开始有刻写贝叶经文即将经文箴言等刻写在树叶的背面。佛教在傣族人民聚集地的不断传播,随着傣族人民内的分支与迁移,各分支之间,村与村之间在习俗和祭祀活动中存在着些许差异,许多习俗和细节在分支和迁移中脱落消失,但对于菩提珠这一信仰对象却一直保持。
除了同源民族因素外,菩提是在这些地区被奉为神树还有地理环境的因素。云南西南部,地理环境与印度半岛相似,适宜菩提树的生长,因此菩提树在此大面积生长,随处可见,枝繁叶茂的样子使得原始宗教中的万物有灵观念重合。随着佛教在中国传播的步伐,菩提树也在中国的土地上准备生长。但由于整个中国大部分地区与印度气候差异十分明显,从而导致了菩提树在其他地方的分布稀少,使得菩提树在这一地区的信仰体现尤为突出。
印度属热带季风气候区和热带森林气候区,终年气温偏高,雨量充沛。而云南大气候类型丰富多样,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降水充沛,大致上与印度半岛气候相似。在云南的傣族地区,菩提树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中慢慢的成为了随处可见的植物。在原始崇拜中,所崇拜的对象大多都源自于生活环境当中可见的事物,日月星城,山河树木。万物有灵的理念也随之产生,因此我们可以设想,人们对于生活中所可见的并能够市场见到的事物会较容易产生联想。因而在这些地区生活的傣族的祭祀活动中有着较多的菩提树提供了可行的地理环境。
菩提树在云南西双版纳、德宏、思茅、保山、临沧等地州生活的傣族人民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傣族村寨中菩提树是南传上部座佛教的信仰文化的重要体现。菩提树,是傣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文化元素,每个傣族村寨都会有和菩提树相关的宗教仪式和信仰传说。菩提树作为在当地少数民族的信仰极具象征性意义的事物,不仅在村寨中各大宗教抑或是风俗仪式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更是日常祭祀祈福的重要象征体。
云南省保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与邻国缅甸山水相连。拥有多个少数民族世居在这里,共24万,其中傣族人口为4.13万人,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形式。保山市湾甸乡大树寨为傣族村寨,傣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95%以上。大树寨有着传统的小乘佛教思想,至今还保持着完整的节庆祭祀活动方式。在大树寨的日常祈福消灾和重大节日祭祀中,菩提树是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傣族人民信奉佛教,而佛教宣称佛主是救世主,大家都应该献祭佛主,这样死后才能升入天堂,否则就会受苦受难,受到惩罚,所以傣族群众都心甘情愿地拿出财物来参与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供奉佛主,对佛寺、佛爷进行布施,这就是“赕”,简单的说就是一种祭祀活动。这其中最为重大的“赕”便是每一年的新年和泼水节了。在节日的当天,村寨中的村民们会以户为单位,每一户的女主人作为这一户的代表,来进行“赕”。在“赕”之前,村民们会准备好“赕”的物品,其中包括:一、粮食类。如:大米、面粉、玉米、糯米等可作为主食的食物。二、水果类。如:苹果、梨、橘子、香蕉等常见水果。三、常用祭祀品类。如:香烛、鲜花等。特殊类:日常所穿衣服一件。
节日当天,天还未亮,村中各户的代表即各户的女主人便带着“赕”的物品,聚集到菩提树下。首先将准备的日常衣物平铺于地面,然后将所有“赕”的祭品盛于衣服之上。接着女主人们便跪坐于祭品前,手持鲜花与蜡烛,更随着主持仪式的主持和尚一起小声诵经,直至天光大亮,仪式结束。在祭祀菩提树的活动结束后,女主人们会将盛祭祀用品的衣服带走,将祭品留下。之后众人会在主持和尚的带领下进入奘房即傣族人民的寺庙中进行接下来的活动。
在傣族建造奘房时会选择建在有着巨大菩提树土地旁边。这不仅仅是为了做“赕”的时候方便活动的进行,更是因为他们认为,菩提树和奘房一样是祭祀活动的主体和奘房一样重要一样神圣。
除了大型重要活动外,在村寨中的日常祈福消灾中,同样会在菩提树下进行。由于菩提树在佛教中圣树的重要地位使得其在信众的心中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寄托。一般情况下的对树祈福消灾,随后进行还愿的一般祈福活动,只需由祈福的本人,带着祭品,鲜花香烛等前往菩提树下进行祈福即可。而较为隆重的祈福消灾仪式则需要出动整个村寨的人员。
首先需要使用新鲜的竹篾编织成围栏,围绕住整个菩提树。其次是仪式所需要的物品,经书5本,各类祭祀用品若干。再次,需要从其他寺院请来高僧三名。仪式的进行需要再菩提树下,将祭品等物品摆放整齐,随后有三位高僧诵经进行祈福或消灾。而在整个仪式完成之后,祈福或是消灾的那户人家需要宰杀牲畜来宴请全村人,以示庆祝。
而在更为通常的情况下,每逢傣历月十五和月三十,村寨中都会轮流的对菩提树进行供奉祭拜。菩提树俨然已成为了寨中村民心灵的寄托。
万物有灵是原始初民的普遍信仰,神树崇拜是自然崇拜植物崇拜的产物,对所谓“神树”的崇拜主要源于人类生活对于超人的自然神秘力量的依赖。植物崇拜是自然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植物信仰原始形式的遗留,后来转化成一种村寨守护神的形式所存在。人类寻求神先灵与人的和谐统宗教信仰的延续传承与树有关的象征以及对树的崇拜后来慢慢带上古老的自然神教的痕迹,乃至现在许多宗教都留下了神树崇拜的烙印。佛主释迎牟尼降生于无忧花树下,成佛于菩提树下,圆寂于两株毕婆罗树下。虔诚的佛教信徒认为菩提树是吉祥树,在节日、喜庆之日去供祭菩提树,有病痛也去供祭,祈求菩提树带来吉祥、驱走灾难。菩提树生命力强,万古常青,傣族佛徒视菩提树为幸福美满、繁荣昌盛的神树而崇拜,现今菩提树仍作为景洪的市树。这实际上是宗教信仰中的神树崇拜在民俗信仰和民俗生活中的传承,也是原始信仰中神与人的和谐统一。这样的思想经过历史的变迁,文化的丰富,在傣族人民的习俗中延续了下来。成为了民族文化的在世界文化之林的重要印记,也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一抹绚烂色彩。
参考文献
[1](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2]小青.从神树崇拜到圣诞图腾[J].博物,2004(12):21.
[3]白庚胜.纳西族祭天民俗中的神树考释[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7(2):32.
[4]袁永健.少数民族树崇拜拾零[J].广西林业,1997(1):42.
[5]刘爱忠.云南楚雄彝族植物崇拜的调查研究[J].生物多样性,2000(1):130-131.
[6]汉斯·比德曼.世界文化象征词典[M].刘玉红,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
[7]杨俊,《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赕”》云南档案.2003(05)
[8]袁洁.佛教植物文化研究.[M].浙江农林大学.2013(09)
[9]刘世理.民族文化心里的认知与超越.[M]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3(06)
[10]吴之清,《云南傣族与小乘佛教》宗教学研究.2004(03)
刁婵,陈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