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职学校历史文化感的策略研究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职,历史文化感,校园文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1 09:36
摘要:近年来,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物质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果,但学生在新的环境中缺乏归属感,不利于形成和谐、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本文从构建中职学校自身历史文化感的角度出发,研究和探讨这一思路的落实方案及对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关键词:历史文化感;中职校园文化;
引言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植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许多地方对中职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在城郊建立了规模宏大的新校区。新的教学和生活环境为中职教育提供了更好的办学条件,但这种全新的环境也正面临着许多问题。
中职校园文化是中职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形成的校园文化体系,对办学、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全新的硬件设施属于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可为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更为优质的物质保障。但是,这样的环境也严重缺乏历史文化感,新校园文化软环境的建设往往依赖于一些介绍性的、内容简单、空洞的招贴和标语,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有限。学生在这种新的环境中缺乏归属感,心态浮躁,不利于形成和谐、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着力打造学校的历史文化感对增强学生关于学校、专业的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对构建学校历史文化感的意义及实施方案进行分别的阐述。
一、学校的历史文化感对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学校的“历史文化感”不等同于“校史”
1.校史是关于学校建立、发展和变迁的过程的记录,有着“留史、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它是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的重要体现,对于创办高水平学校具有重要意义。
2.学校的历史文化感是指对于置身在这个校园环境中的全体师生以及来访人士而言的一种感受,这种感受来自于蕴藏在校园文化中的一种历史传承和历史积淀。具体来说,学校的历史文化感包含:悠久、辉煌的发展史带给人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历届师生的艰苦奋斗史带给人的荣誉感以及前人留下的人文印记带给后人的存在感和亲近感。
因此,学校的历史文化感决不等同于校史,两者有关联之处,但前者属于一种集体的情感和心理,而后者则属于史实本身,是产生这种历史文化感的载体之一。
(二)学校的历史文化感对在校生的影响
首先,作为人才培养平台,学校发展史上的每一次成绩对后来的学生都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学生和家长而言,是某种信誉和保证。一个学校清晰、悠久的历史更容易带给人一种信赖感。其次,对于心智尚不成熟的中职学生而言,远离城区的校区、新建的校舍容易让他们产生对环境的疏离感和不稳定感。而校园环境中良好的历史文化感能有效地缓解这种不适,并向新生传递校园文化传统中积极的正能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人生目标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反之,一个严重缺乏历史文化感的学校,无论它的硬件设施如何先进,都是苍白、浅薄和乏味的。
(三)国内外校园文化给予我们的启示
1.校园建筑国内的一些名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历史都已逾百年,本身就建于古代园林的基础之上,周边比邻的经典多不胜数,清华大学的清华园牌楼以及清华园工字厅都成为著名的标志性建筑,浓郁的文化感、沧桑感成为名校的一种符号。欧美许多学校在校园建设的过程中依然保留了很多上世纪甚至更早期的建筑,呈现出一种历经岁月锤炼的文化底蕴。在德国,即便一所乡村小学也有上百年的历史,如位于巴伐利亚州布格豪森市的马克西米利安选帝侯一级文理中学,建于1629年,依山傍水,建筑古朴,仅观其外表,就有一种置身于浓厚文化和教育氛围之中的感觉。
2.教室文化西方许多国家中小学教室的使用和布置与我们有很大的不同,很多方式值得借鉴。以美国的中学为例,学生并没有固定的教室,上课要到任课教师负责的相应教室,而教室同时也是该任课教师的办公室。因此,教室的布置明显带有教师的专业特色和个人风格。有的建立了照片墙,将历届学生的照片密密麻麻贴了一墙。教室四周布满了供学生查阅的专业图书和资料以及学生的各种作品。总之,四边的墙壁基本都被占满,一看就有一种“有人存在”的痕迹,充满了人情味儿。
二、国内中职学校的现状:
(一)校史馆建设
现在各学校基本上都有自己的校史馆,但许多目的是为接待上级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检查、参观,对广大师生的影响却十分有限。校史展示的内容大都局限于成绩的宣传和简历式的叙述,忽略其中的人文内涵;偏重于形式的、显性的呈现,轻视隐性的教育。这就造成了校史中严重的文化缺失,难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二)走廊、教室的陈设、布置缺乏历史感和个性
中职学校大都采取整齐划一的准军事化管理,全校在着装、校舍布置上往往要求统一标准,受到严格管制。虽然学校有一些所谓“文化墙”之类的展示,但经常被标题、背景图占去了很大面积,内容上往往流于形式,沦为专业介绍、广告招贴或是标语宣传的形象工程。这就从客观上造成了专业之间、班级之间基本上没有区别,严重缺乏个性。学习和生活环境的苍白势必加重新生的陌生感和对专业的疏离感。
三、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案
(一)形成以人文为基础的校史展览
1.开放式的校史展览校史馆在收藏、陈列的同时,更大的作用是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学校研究和产生思想、汲取和形成精神、积淀和创造文化的摇篮,是激励师生共同成长的重要土壤,是对师生开展德育教育、人文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要突出其公开性,而不是成为被锁起来只为部分人参观的面子工程。另外,还要考虑到:即便校史馆做到全天对所有人开放,作为一般学生是不太可能没事专门跑到陈列室去参观的。因此,现代校史展览不能局限于传统的陈列室,要充分考虑大多数观众(包括本校师生,外来人士)观看的便捷性,要充分利用师生平时广泛活动的空间和地段,使师生在课间从旁经过、逗留时,有意、无意地浏览、了解一下就足够了。长此以往,足以潜移默化地产生许多积极而有意义的影响。
2.突出校史的人文文化感首先,当前的中职学校除部分外,很多是由传统的中专、职高、技校整合而来,每一所学校都有着各自曾经的辉煌和不短的历史。因此,在展示上不应只为突出现在的学校而回避历史。其次,内容的选择上要做到既能引起观者兴趣又能让其中蕴藏的人文精神对观者形成隐性教育。所谓隐性教育就是引导观者在学校教育环境中,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珍贵的历史照片、各时期校园环境的照片(如:校门、建筑、雕塑等)是学生容易感兴趣的内容。既要反映学校的历史变迁,还要突出其中人的印记和沧桑变化。在展示本校历史上师生们所取得的那些光辉业绩时更要着重展现出当时师生的时代风貌和精神,让师生在参观中有更多的感动、震憾、难忘等情感体验。这可以加深师生对学校的感情,滋生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凝聚力。
(二)专业和班级历史文化感的构建
在中职学校,一个专业往往集中于同一片区域。那么,这个区域就应与周边区域形成较为明显的区别,从而突出具有专业特色的文化氛围。虽然当前许多地方的中职学校都喜迁新居,但也要在新的基础之上体现本专业的历史传承。这是一种专业精神的延续,也是一种行业精神的体现。
1.教室文化教室是学生在学校最重要的活动空间,对住校生而言,更是一个重要的生活场所,具有特殊意义。各专业的教室要相对固定,避免频繁“搬家”,墙壁上要保留历届在此教室上课班级的集体奖状、毕业照、在专业上取得的成绩(比赛场景或参赛作品的照片)、生活合影、毕业感言等等内容。这些内容的设置对于新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许多人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和家庭,虽然对住校生活感到新鲜,但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往往远离市区,交通不便,这样的环境对学生而言必然充满了陌生感。对环境的疏离感和一定的排斥感再加上其它诸如学业挫折等等因素,往往会加剧学生的厌学感和对学校的厌恶感。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和对专业选择的不确定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前途、未来的迷茫感则会升级为一种带有强烈负面效应的焦虑感。而诸如往届生的形象、名字、笔迹、成绩等生活和学习印记在一定程度上会帮助新生缓解这类不良情绪,对他们快速融入这种新的环境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帮助。
2.师生业绩历史展示各专业在属于自己的走廊空间中除做一些常规、必要的专业宣传外,更要突出专业的教学成果,展示师生的个人作品和业绩,而且还要经常更换新的作品。这会对学生起到学习和示范作用,会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了解和尊重,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形成自己的专业追求。另外,对于某些专业,可以做一些学生入学作业和后期作品的对比式陈列,展示学生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进步幅度,对个人形成鼓励,对其他学生形成榜样力量。
3.专业活动要在专业活动中体现历史文化感。各专业应固定以年、学期甚至更小的时间跨度为单位搞一些体现本专业技能素养的主题活动。如:美术类专业可以以年为单位推出应届毕业生设计展,展出学生毕业设计作品。展览时应邀请社会各界人士、用人单位前来参观,同时向社会推出毕业生。这样的活动按时、有规律地举行,在专业中形成多年固定下来的传统,成为自已专业文化的一部分。
4.讲座、访谈不定期邀请一些过去的毕业生和退休老教师回来搞讲座,在学校媒体(如:校报、校广播站、学校门户网站)发布对这些人的访谈稿。请老教师谈本专业过去的发展史,请毕业生现身说法,介绍自己的就业和工作现状并结合过去在校时的学习经历谈感受,同时通过毕业生介绍本专业的企业文化、行业文化。这些活动都可以帮助在校生对所学专业的过去、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增强在校生对本专业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增加他们的归属感和稳定感,同时反思自己的缺点和问题并规划自己的未来。
结论
学校的历史文化感是联系学校、师生的一种心灵纽带,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含蓄而内在的体现,但恰是重要却易被忽视的内容。当前多数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囿于一切求“新”的思路而忽略了历史文化感对人的重要作用,而这种作用恰恰是最具根本和建设意义的。正如哈布瓦赫说:过去不是被保留下来的,而是在现在的基础上被重新建构的。历史文化感的构建不是考古、复古,而是对优秀人文传统的继承,说到底,仍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人的角度出发,用人情感来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朱之平/张淑锵 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展示:一个校史研究的视角[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2]严旭萍 高校校史展示内容学生感兴趣程度调查研究--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调查样本[J].兰台世界,2015.5
[3]刘云生 论学校记忆[J].教育科学研究,2011.1
[4]王加强/范国睿 浦东新区历史名校学校文化研究--来自对学生的问卷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07.11
[5]尹韦 论校史文化的教育功能[J].继续教育研究,2010.8
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