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遗产国内研究进展及展望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哈尼梯田,民族文化
  • 发布时间:2015-11-30 16:57

  摘要:云南省红河哈尼梯田作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拥有壮丽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农耕文化、灿烂的民族文化,成为旅游热点地区,引起了公众和学者的高度关注。探讨哈尼梯田的研究现状,对于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哈尼梯田相关研究文献的查阅和分析,发现目前关于哈尼梯田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梯田农耕文化、水文化、民族文化以及旅游文化四个方面,在回顾研究的基础上,找出目前哈尼梯田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讨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遗产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哈尼梯田;民族文化

  红河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由坝达景区、老虎嘴景区、多依树景区三大景区万亩梯田组成。2010年6月哈尼梯田已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试点之一。在政府的引导下当地开展了大量的保护和规划工作,有效的保留了哈尼梯田历史悠久的生态奇观,于2013年6月22日作为文化景观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5处世界遗产。哈尼梯田知名度大大提高,其农耕文化,梯田景观,民族特色文化备受世界和国人关注,成为大众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为了充分了解哈尼梯田文化的形成、发展,确保特色文化的延续,国内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有利的推动了哈尼梯田的保护和该地区旅游的发展。对这些研究进行总结,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对于哈尼梯田文化的研究以及梯田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1.农耕文化

  1.1 梯田的开垦

  角媛梅,张家元分析了哈尼人所选居住地自然环境对生活方式的影响,讲解了哈尼族在向南迁移过程中受稻作民族影响建造梯田景观,对梯田开垦的历史挖掘的并不深。[1]高广元则对梯田开挖的历史过程进行了详细研究,阐述了哈尼族从游牧文化过渡到稻作文化的过程,梯田开垦的选址,开挖方法等,配备了水循环系统图,使我们更为明确梯田生态系统的工作原理。[2]

  1.2 稻作模式的形成

  闵庆文指出哈尼梯田是一个典型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一个活态的农耕文明博物馆[3]。郑伟林将梯田的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学习和借鉴的实例从民族生态学的角度再次对梯田山地农耕模式及当地人与自然高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状态进行研究。[4]袁爱莉,黄绍文对传统农耕机制面临的挑战进行研究,认为社会体制变迁,人口大幅度增加,社会市场经济化,农村劳动力流失使得传统农耕活动无法正常进行,人们为了提高产量在不讨论具体环境条件的背景下盲目的引进新品种,丢弃了以前自由交换传统优良品种的习惯,导致传统优良品种的消失,对梯田的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5]哈尼梯田是拥有悠久传统高超技艺的活态存在,梯田以稻作农耕为经济生活的主要方式,却面临着稻种多样性缺失和物种入侵的问题,梯田耕作与人为破坏、商业开发之间的矛盾成为了保护的最大难题。

  2.水文化

  曾豪杰指出哈尼族人拥有虔诚的水信仰、科学的用水技术以及民主的用水制度,因此哈尼人拥有自己的水资源管理经验,如成立管理机构、协商管沟开支和费用、共同讨论管沟和用水规则,这样一套完善的程序体现了哈尼族人与水资源的和谐融合。[6]赵元波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哈尼人如何合理有效利用水资源,强调哈尼人的刻木分水法。[7]潘戎戎通过对哈尼族水文化的人际与组织传播研究,了解在大众媒体及游客进入当地稳定传播模式后可能带来的冲击和异变及水文化的传播产生的影响,认为水文化的存在有效的进行了行为控制并有利于和多元文化链接,其传播使哈尼族形成了强烈的凝聚力增强了本民族文化认同感,因此水文化是哈尼族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8]

  3.民族文化

  3.1 物质文化方面的研究

  3.1.1 民族服饰的研究

  哈尼族服饰来源于自给自足的梯田农业,原料的耕种、纺织、靛染,服装的裁剪、款式,无不依托于梯田农业和适应于农业。早期毛佑全对哈尼族的服饰文化特质及内涵进行了研究,为挖掘当地的民族服饰文化做了基础和铺垫。[9]白永芳通过田野作业和文献收集,运用符号学从哈尼服饰的款式,色彩,配饰,装饰图案及制作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了服饰要素的文化象征意义,提出哈尼族崇黑、敬红、尚白,使人们对哈尼服饰文化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10]马翀炜将箐口村哈尼族服饰作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其服装的变化,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已将现代与传统相融合,这是市场经济发展对乡村的影响及现代性在乡村的表现,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寻求延续的表现。[11]服饰文化具备着记载民族历史和进行文化传播的功能,在现代经济发展下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原汁原味的传承民族服饰文化以及协调现代与传统的融合。

  3.1.2 民族特色饮食的研究

  王洪伟借哈尼长街宴,进行了浅显的饮食分析,重点展现了长街宴的由来和盛况。[12]王桥银突出了哈尼饮食中的“野”,认为哈尼饮食野中有味,野中有趣,野中有情。目前对哈尼饮食文化的研究较为欠缺,了解饮食文化有助于我们探究哈尼族人的生活历史以及旅游活动下饮食习惯的变化。[12]

  3.1.3 建筑特色的研究

  杨旭讨论了哈尼族民居“蘑菇房”的生态化更新,认为在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民居曾一度被现代单一式的“方盒子”即钢筋水泥土瓦房所取代,造成了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归属感的缺失,使得传统民居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危机,提出了保持建筑外貌,更新建筑结构,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及保护生态景观的建议。[13]李庆俊以箐口村为研究区域认为在村落建设中当地的村寨生态系统、颇具乡土特色的遗产景观、草根社会结构和民族信仰都遭到了破坏,提出要在坚持哈尼特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保护、更新和开发相互结合协调发展。[14]在进行哈尼族传统民居建设的研究中,有学者提到了传统蘑菇房的改建,重点是在使用的建筑材质上,但是具体的解决方法并没有清晰化,这仍将是我们以后重点研究和探讨的方向。

  3.2 非物质文化方面的研究

  3.2.1 传统民歌的研究

  民歌具有增加民族凝聚力,传承文化教育,审美娱乐等功能,是一个民族历史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乐艳艳在谈其纪录片《梯田人家》的创作时选取了当地的一位哈尼村民朱小和,以朱小和所唱民歌为承接表现了在哈尼当地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出现的矛盾。[15]仅目前研究发现对于民歌的产生、内涵、意义及象征的文章极为欠缺,现在社会文化交流愈加方便,若不重视民歌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传统民歌终有一天会消失。

  3.2.2 民族传统节日的研究

  黄绍文在把握哈尼传统历史文化与农业耕作模式的基础上,研究了节日与梯田稻作礼仪之间的关系,认为哈尼的节日都离不开世代耕种的田地。[16]节日庆典是哈尼族传统文化赖以延续展现的重要载体,也从根本上从属于梯田稻作礼仪,它既是世俗的节日又是梯田农耕程序的标志。卢鹏以苦扎扎节为我们展现了原始宗教信仰在哈尼族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时还讨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节日习俗发生的变化。[17]

  4.旅游文化

  唐雪琼,车震宇从村寨旅游开发的角度讨论了旅游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旅游的开发增加了村民收入,改善了居民消费观,卫生习惯及思想意识,提出当地的村民需树立现代商品经济和市场意识,增加参与程度。王俊在进行村寨旅游发展的研究时,基于社区管理的创新视野对哈尼梯田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产品单一、管理知识缺乏、无成功经验效仿等问题进行了梳理,要求景区构建能够实现相关利益、主体利益和谐统一的发展模式。GeoffreyWall,孙业红通过对比分析提出增强居民的旅游参与度才能在保证其收益的同时实现梯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文中以巴厘岛与红河两岸的梯田资源利用进行比较分析,提出红河哈尼梯田还处在旅游发展的初期,在发展中还有很多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强调梯田旅游要依靠哈尼族人的农事活动和民族文化,才能更好的推动当地旅游活动的开展。

  5.展望

  自红河哈尼梯田申遗成功以来,梯田文化成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梯田文化及旅游发展对梯田文化的影响,也逐渐成为相关学者研究的焦点。本文从红河哈尼梯田的农耕文化、水文化、民族文化、旅游文化几个方面对当前文献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发现学者目前对哈尼梯田文化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梯田农耕文化的形成机制、梯田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梯田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这几大方面。

  虽然,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但对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还是相对欠缺:(1)梯田面积对哈尼梯田的水资源合理利用的研究较少,而当前哈尼梯田因严重缺水而导致梯田面积不断减少的问题已日益凸显,亟需加强对梯田缺水现象的解决办法及建立更为科学的节水灌溉制度的相关研究,这对能否更好的开发与保护梯田文化至关重要;(2)哈尼梯田地区的人地关系日益紧张造成梯田越修越高,森林面积越来越小,如何处理当地的人地关系对延续梯田文化及维持其生态循环有着重要意义。(3)哈尼族人作为哈尼梯田文化发展的主体在利益分配上并没能真正从旅游开发中获益,这严重损害了当地居民的利益,对哈尼梯田文化的延续造成威胁,因此,需加强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资产评估与产权界定及利益分配方式的研究,这对合理配置资源与利益的有效分配极为重要。(4)对于梯田的历史渊源、文化挖掘及如何传承的研究还是有所欠缺,尤其是在哈尼族文化面对旅游经济冲击的情况下其文化内核的保护以及文化形式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拯救和保护这些民族文化瑰宝显得更为迫切;(5)旅游活动对哈尼梯田文化的影响研究,目前主要还是基于现象分析的定性研究,极少涉及模型构建、评估体系构建的定量研究,因而,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加强定量方面的研究,并不断完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由此,未来哈尼梯田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利益相关者,社区参与,人地关系发展模式,水资源利用制度,梯田与林田面积合理规划,非物质文化传承方式,少数民族的民族自豪感提升策略以及通过模型和评估体系的构建来定量旅游对哈尼梯田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角媛梅,张家元.云贵川大坡度梯田形成原因探析--以红河南岸哈尼梯田为例[J].经济地理,2000,20(4):94-96

  [2]高广元,江激扬.哈尼梯田山与水的子嗣[J].知识就是力量,2014,(1):50-55

  [3]闵庆文.哈尼梯田的农业文化遗产特征及保护[J].学术探索,2009,(3):12-14

  [4]郑伟林.哈尼梯田:一种具有民族生态学意义的山地农耕模式[J].红河学院学报,2014,12(2):10-13

  [5]袁爱莉,黄绍文.哈尼梯田传统农耕机制面临的挑战问题[J].红河学院学报,2010,8(6):5-8

  [6]曾豪杰.哈尼族和谐水文化调查与思考[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4(1):81-84

  [7]赵元波.哈尼人分水的智慧[J].政府法制,2013,(24):50

  [8]毛佑全.哈尼族服饰文化特质及内涵[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1):15-17潘戎戎.哈尼族水文化传播分析--以云南元阳丫多哈尼族为例[D].浙江大学,2010

  [9]白永芳.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及其符号象征[D].中央民族大学,2005

  [10]马翀炜,李晶晶.混搭箐口村哈尼族服饰及其时尚[J].学术探索,2012,(2):13-15

  [11]王洪伟.品味哈尼长街宴[J].今日民族,2012,(1):1-4

  [12]王桥银.哈尼“野味”[J].今日民族,2012,(8):43

  [13]杨旭.元阳哈尼族民居“蘑菇房”的生态化更新[D].西南林学院,2009

  [14]李庆俊.箐口村哈尼族村落景观的保护和更新研究[D].西南林学院,2009

  [15]乐艳艳.创作谈--七分钟的叙事与抒情[J].中国广播,2012,(3):51-54

  [16]黄绍文,何作庆.稻作民族的典型农耕祭祀--以哈尼族梯田祭祀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07,5(1):1-4

  [17]卢鹏.哈尼山寨太平村「苦扎扎节」[J].寻根,2012,(6):88-96

  康夏夏 吴梦 贾子薇 马月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