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技术下青少年良性虚拟自我意识养成探析

  • 来源:学习导刊
  • 关键字:微时代,虚拟自我,伦理意识
  • 发布时间:2014-09-24 12:11

  当现代人面临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时,往往希望以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于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以即时、交互、开放、平等为特征的“微时代”来临了。自我在网络空间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虚拟自我”有了新的载体——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由此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一、“微时代”技术引发的青少年虚拟自我问题及成因截至2014年6月30日,中国网民数量已达6.32亿,30岁以下的青年群体为网民主体,网吧作为中国青少年主要的上网场所已经在弱化,手机上网已成为青少年上网首选,该群体在大部分网络应用上的使用率都最高。这意味着广大青少年群体正进入一种越来越广泛的网络化生存状态。而且在“微时代”,每一部手机都可以是一个公共舆论平台,2014年6月,手机网民规模已达5.27亿,手机上网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使用率,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设备。[1]这使得虚拟自我进行相互沟通以及传播活动的门槛较之传统电脑加网络时代进一步降低,信息交流变得更加便捷与草根化。青少年在享受自由的同时网瘾问题可能进一步严重,情绪泡沫、诚信危机、审美颠覆等道德困境进一步凸现。青少年作为网民的主体,他们的网络使用行为对网络文化的走向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最可能受到互联网不良信息影响的群体。微内容和即时性使得青少年更加关注自我,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更加不顾他人的感受。碎片化信息、虚假信息、垃圾信息严重泛滥,青少年热衷于发布自己的每一个状态。每个青少年都在狂热地抒发自身情感、高度地关注自身感受,却有意无意地制造了大量的垃圾信息和碎片。

  “微时代”工具的大规模使用给处于人格核心的“自我”观念以巨大的影响。我国的网络环境下的社会伦理问题在某些方面具有和西方发达国家共同的特点,但是,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之下又具有其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正是在具体的对策制定上应该重点给予考虑的。我国与国外不同,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一般是80后和90后,而这一代青少年是中国实施计划生育之后出生的一代,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这在中国的过去是从来没有过的,和国外的情况也是不同的。他们往往得到家里长辈的过度溺爱。再加上中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因此就催生了中国独有的“应试教育”,严格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压制学生的个性需要。因此,这些学生一旦接触到网络,尤其是“微时代”的各种工具,可以在虚拟空间里尽情展示自我,释放自己的各种被压制的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对网络产生依赖,导致上网成瘾,甚至对非理性虚拟自我的迷恋。

  二、青少年良性虚拟自我意识发展途径

  解决“微时代”青少年虚拟自我出现的问题,要从培养理性的虚拟自我入手。网络世界中目前还缺乏完备的道德行为准则和相关监管措施,这让道德他律的实现成为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此,对青少年虚拟自我的管理还应以自律为主。要想使道德自律延伸到虚拟世界,建构一个理性的虚拟自我,使其与现实自我实现有机统一,就需要对虚拟自我良性发展的途径进行探索。

  第一,警惕青少年虚拟自我建构的唯技术论倾向。任何一种新技术在应用之前,不仅要分析它可能带来的经济价值,更应该预测、判断它的使用会给人带来哪些影响,如果这些技术对人性的发展会产生负面作用,就应该采取审慎的态度来对待或者找寻其他的替代方法。在“没有见到产品之前,我们便有责任去预测其影响,并评估该技术可能的发展方向”,“要使虚拟实在在功能上实现虚实之间更加平滑和有序的过渡”。[2]人们面对“微时代”的新技术时,应该明确这些技术的作用和可能存在的问题,把它们作为塑造与完善理性的虚拟自我的有效手段,从而实现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相互协调发展。“微时代”的技术活动应成为有利于自我提升的活动,而不是将整体自我分裂为多重自我,甚至出现独立的非理性的虚拟自我的活动。只有将“微时代”新工具的使用作为完善理性自我的过程,青少年虚拟自我才能朝着良性方向发展,成为整体自我意识的一部分,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当“微时代”的新的传播媒介迅猛发展,带来日益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的时候,在技术评价上就要更多地考虑在认识论和伦理学层面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采取审慎的技术决策,防止在唯技术论倾向影响下出现青少年虚拟自我建构的异化现象。

  第二,对青少年进行网络伦理意识教育。“微时代”环境下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任何一部手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平台。新工具带来传播速度的迅猛性、传播方式的便捷性、聚拢社会关注能力的不可预知性,都是以往任何时代和任何技术所难以企及的,而且传播链条也更加复杂隐蔽和难以控制。因此,当作为信息发布者的青少年虚拟自我成为不良信息的扩散者时,或某个消极观点被不停转发可能引起链式反应,导致迅速蔓延时,其产生的后果难以预料,甚至可能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青少年的虚拟自我应当把握言论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抵制消极、颓废的思想观念的传播,培养自己的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领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成为先进思想的创造者与传播者。

  第三,网络媒体从业者的伦理意识养成。由于“微时代”环境中信息来源更加复杂多变,信息内容更加真假难辨,网络媒体机构应建立网络信息筛查机制。在发布信息之前,应加强对信息的筛选。网络媒体从业者应提高自身素质,具备鉴别不良信息的能力,对于不良信息应及时加以遏制,不能因为追求点击率而放任甚至故意传播不良信息。网络媒体从业者应明确其承担的社会责任,报道内容要真实、客观,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和社会的公德标准,引导“微时代”青少年虚拟自我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微时代”传播的各种文化复杂多样,一些反主流文化、极端的观点往往得到广泛转发。情绪化的虚拟自我在没有做任何调查的情况下,经常倾向于相信负面消息,而宣传主流文化往往得不到响应,甚至被抵制。因此,媒体从业者应该结合“微时代”特征,转换传统的宣传方式,发挥主流文化的统领作用,引导青少年虚拟自我增强社会责任感与担当意识。对于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应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及时疏导青少年虚拟自我产生的不良情绪,遏制不良信息的扩散。媒体从业者还应主动深入到论坛、微博等民意集中的地方,对有害信息及时遏制,从源头上隔断不良信息的传播链条。

  总之,从来没有哪个时代让自我如此“烦忙”,如此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而碎片化导致青少年虚拟自我的片面性、直观化、情绪化和非理性,最终使虚拟自我缺乏整合能力、反思能力和理性自控能力,被“微时代”技术“绑架”,进而影响人的自主、自由和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发挥哲学思维的启蒙作用,使得青少年虚拟自我具有坚实的思想根基,在理性思维引导下,实现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的有机统一。

  [基金项目]2013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3CZX011);2014年度“辽宁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基地”专项课题[ZTSZXKT201409]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4-07-21.

  [2][美]迈克尔.海姆著.金吾伦,刘钢译.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132.

  作者 徐琳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