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练习,构建高效课堂

  • 来源:学习导刊
  • 关键字:优化,练习,设计
  • 发布时间:2014-09-24 13:44

  小学数学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都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所以,练习是全面完成数学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然而数学教学中,仍大量存在着随意练习、机械重复、搞题海战术的现象,这极大的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练习课是继新授课之后以学生练习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一种课堂教学。它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所以练习是全面完成数学教学任务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练习课是数学课的三种基本课型之一,它是小学数学主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思维的必经之路。又是培养训练和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鉴于以上原因,练习课成为一种必需。练习课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地运用基本练习、变式练习、改错练习、开放性练习等,让学生从“会”过渡到“熟”,通过综合练习提高能力,使学生进一步由“熟”过渡到“活”。教师如果能精心设计每一节练习课的题目,那么练习课的教学一定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优化各阶段练习课的设计

  练习课在避免单调的机械重复的同时,要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以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应注意练习课三阶段的设计策略。

  1.巩固阶段的练习设计

  基本练习应紧紧抓住“基本”。巩固概念的基本练习应围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来进行设计,巩固法则运用的基本练习,应按照教学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来设计,让学生通过练习,逐步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巩固解答应用题的基本练习,应围绕一类例题的基本结构设计,可以让学生解答与课本例题类似的应用题,并要求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基本练习应注重使学生会想,让学生说理,反馈应注重中下等学生。反馈练习设计,要针对学生新授课的作业情况有的放矢,要注意收集学生解题中出现的错误,把其中典型的错例展示出来,让学生“会诊”,练习时要求学生先指出错误及错误的原因并加以订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说出怎样修改,原来的解题就正确了。

  2.深化阶段的练习设计

  变式练习一般指知识的本质特征不变,而形式多变的练习,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从不同角度设计变式练习。巩固练习的变式练习设计,主要可以从提供给学生的概念,肯定例子和否定例子的变式,让学生进行判断推理,运用法则和公式的变式练习主要可以改变运用的情境,以及变换运用法则和公式,解题的思维方向等方面的设计。解答应用题的变式练习,可在保持基本数量关系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情节变化,扩缩变换,可逆变换。深化阶段练习要适量、适度,注重练习后的评奖,做到练一题,明一理。

  3.综合阶段的练习设计。

  综合阶段的练习设计,既要有重点,又要有综合性。可以把新旧知识综合于一题,可以一题多解,使题目具有较强的思维性,可以适当组织一些游戏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设计一些引伸性练习,以孕伏、启发后继知识的学习。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既是旧知识,又有新意的题目,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综合性练习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解答,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区别对待、区别评价、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二、优化练习课的教学结构。

  练习课是一种讲练结合型的课,主要有三个阶段,六个环节,巩固阶段分为基本练习和反馈练习两个环节。深化阶段分为变式练习和引伸练习两个环节。综合阶段分为综合练习和形成性练习两个环节。

  巩固阶段,这是练习课的起始阶段,应注重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通过基本练习和反馈练习,进一步巩固新授课所学的基本知识,针对新授课后作业的反馈情况进行改错讲评,补差补缺,形成初步的能力。

  深化阶段,这是练习课的中心阶段,这一阶段的练习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为后继知识的教学作准备,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重点在于学生独立练习,多思考,多探索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方法,深化知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

  综合阶段的练习目的在于使新旧知识融为一体,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全面反馈学习情况。

  三、优化练习课教学方法。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自控性较差,多数时候是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因为练习课没有新授课有吸引力,学生容易无所谓,容易心不在焉,容易纪律松散。因此,有意设置易吸引学生的素材,巧妙地把学生引入数学学习的情境。如题目书写时可将重点、难点处的颜色可鲜艳点,呈现方式也可丰富一些,可以化静为动,可利用电子白板分步出示,也可以加入必要的故事情节,如:帮小鸭找妈妈,请给下面的花配上叶子,啄木鸟治病,抢占高地勇夺红旗等。有的较为复杂的应用题,难以理解的如数学中的行程问题,可制作动画让学生身临其境。如此创设情境,既组织了教学又使学生始终兴致勃勃地参与到练习中去,受到较为理想的练习效果,可见课堂上设计一些寓教于乐的故事对于低年级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实现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练,“玩”中长知识,“玩”中增长才干。

  心理研究表明: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大致要经历三个层次,凭借旧知识同化新知→将新知类化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在相应的知识情境中运用和提升。因此,在组织练习时,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先练基本的,再练关键的,最后练实用性、针对性和迁移性的题目。如在学习分数应用题后可设计以下练习:

  做一批零件甲、乙、丙三人独做分别要6天、8天、12天完成

  ①甲乙合作,几天能完成零件的1/2?

  ②三人合作,几天能完成这批零件的3/4?

  ③甲乙合作2天后,又增加36个零件的任务,这时要完成的个数是原任务的1/2,原来加工这批零件多少个?

  这样几组题的设计由浅入深,有梯度,蕴含类化,逐级递增,便于迁移,易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促其发展。

  总之,练习的设计要突破形式的呆板、内容陈旧、知识结构老化的传统模式。要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层次性、实用性、开方性、趣味性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只有设计出真实有效的练习,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才能使课堂教学的重心转变到重素质、重技能和重实践上来,这样才能真正把学生培养成实用性人才。

  ◆陈文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