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 来源:学习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环境,交流,家庭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9-24 12:48
一、创造交往的机会与环境
幼儿与同伴交往、合作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会也非常之多。在幼儿园课堂上,游戏里,生活中都是幼儿交往的机会。比如:在美工区,为幼儿准备了不同种类颜色的纸张,供幼儿折纸活动,彩纸先拿完,后面的就取走牛皮纸,折好后放到水面上时,孩子们发现彩纸折成的小船一一沉到水里,而牛皮纸折成的小船仍然漂浮在水面上。短暂的疑惑后,孩子们便一言一语的讨论起来,情形种种。这时的老师应该暂停下教育活动,不失时机地加入孩子们交流,一同探索一起寻找答案。这个例子中,我们在纸张的选取,折纸的式样,幼儿们的讨论这些环节中,都有创设讨论和引导交流的机会、时机。在不影响教育目标的大前提下,随时随地地引导孩子们进行有序的交流和讨论不失为一种正面的教学尝试。再通过拍手、拥抱、敬礼、再见,这些无声的表达,我们努力去维护这一平和自由的氛围,让孩子们都乐于交往,善于交往。拉近彼此的距离。教师是幼儿重要的交流对象。教师同时又是是交流引导者,因此应对孩子的谈话做出积极的反应,促进幼儿语言能力交往能力的发展。严师的形象在此时的情境中是不成功的。能站在幼儿的角度,和幼儿交往,在交往中互相尊重、平等对话、做知心朋友,幼儿才愿意和老师交流。幼儿和教师共同努力去搭建这一良好的交流环境。
二、激发交流的愿望
有的幼儿由于种种愿意不愿或不敢大声说话,长久下去就会影响语言的发展和交往的能力。通过伙伴间良性的交流互动,会产生愉快情绪,驱散心中的孤独与寂寞;使幼儿性格活泼开朗,积极向上。幼儿生活中,倡导团结、友爱、互助、分享等,可贵的品质行为,是形成人的良好道德感、人性美的基础,加速和巩固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倡导亲社会行为,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它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通过类似于“娃娃家”的游戏,同孩子们一起,扮演起爸爸妈妈、医生病人等角色,领悟小小社会的亲密合作,人与人之间关系纽带;带领孩子们一起玩盲人摸象的游戏,蒙住眼睛的小朋友只能摸到粗壮的大腿或者蜷曲的长鼻,而看到全貌的小朋友却因为扮演失语者而不能告诉大家。畅所欲言的环节里大家把积蓄的想法和感触告诉别的小伙伴时,对于交流肯定和渴望的种子便在小朋友们的心中种下了。
三、家庭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培养
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模仿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大人”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幼儿,成为他们学习的范本。因此我们要要注意言谈举止,维持良好的行为准则,成为孩子们的好榜样,好家长。如:你好再见等敬语的使用,普通话的交流方式,垃圾如桶,不去践踏草坪都是最简单易行的行为表率,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另外,我们要注意让孩子远离一些和暴力和不良行为有关的游戏,电视作品,书籍等。让孩子远离对自己辨识度之外的模仿。不良游戏和电视会给孩子提供了攻击的榜样,使孩子受到暴力凶杀画面的“污染”。家长对孩子所看的电视节目玩的游戏加以控制,从而使孩子成长在一个平和乐观的互动中成长。
《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幼儿的交往需要社会、家庭、幼儿园保持一致,密切配合。”在我们共同维护的良好环境中,希望所有的儿童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儿童社会性发展》张文新 著
《儿童游戏通论》张焱 著
◆苑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