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

  • 来源:学习导刊
  • 关键字:大众化,教育,本科生导师制
  • 发布时间:2014-09-24 12:41

  二十一世纪,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社会各个领域的竞争都在加剧,而竞争的实质是人才。我国高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实力的综合型人才。为了更快、更好地达到这个目的,各高校一直都积极探求更适合当下学生的教育管理办法,以便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最近,各高校涌现出一种现象,即在本科生阶段实施导师制,这种近年来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创新。该项管理办法中,充分利用了高校教师的专业优势,让导师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更要求他们对于学生的思想、工作、课余生活进行一定的了解与指导,以此来更好地进行本科生的个性化发展。

  一、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

  在中国,由于本科生的培养计划中主要有学生教育与管理两个部分,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主要由专任教师承担,学生的生活管理和日常教育主要由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承担,但是这两部分几乎不重叠。部分专任教师没有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仅仅传授书本知识,但忽略了育人的工作,认为育人工作是由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负责而与自己无关,最终导致教书与育人分离,教育与管理脱节,专任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最大化的凸显[1]。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的招生范围不断扩大,导致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师生比例越来越高,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如何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不下降并稳步提高是摆在每一所高校面前的一个严峻任务,而本科生导师制的教育模式提供了一个契机。这种教育模式不仅解决了这个难题,还对当下的教育与管理分离的现象作出了最大化的弥补。这种创新化的教育模式是在不去除辅导员这个角色的同时,为每个班级配备多名综合实力强大的教师作为导师,通过学生名额数量分配的办法,让一位导师与尽可能少的学生相配,这样才能让导师深入地去了解每一位学生,从而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提供较大的帮助。

  二、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

  1.思想教育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于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却还并未成熟,所以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高等教育渐渐地进入了普遍化的现象中,换而言之,已成为一种大众化教育。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利用导师身份的契机对于学生的思想动态有一个大致上的把握,同时因为高校教师是高学历人群,对于社会现状、专业知识都有独特的见地,可以在思想方面给予学生一个正确的方向,减少了传统的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弊端,导师与学生通过积极的交流还能建立一定的感情[2]。

  2.观念教育

  当下,我国学生被采用的都是应试教育,所以,“填鸭式”教育、“囚徒式”教育等国内独有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了独自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较多学生都觉得大学是人间天堂,没有繁重的升学压力及学业负担、没有教师的管束、没有家长的看管,便产生了“此时不玩更待何时”的想法,于是在大学阶段只顾玩乐,疏忽学习[3]。但当他们玩乐一段时间之后又会觉得非常迷茫,不知道未来的方向,这个时候,导师就可以在对学生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之上提出建设性意见,在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向做出一定的引领作用,使他们在最短时间内拜托迷茫,投身于正确的道路之上。

  3.专业教育与个性化教育

  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为了培养出不同素养的人才,实施个性化教育迫在眉睫。高校本科生导师还承担着以下任务:对学生学习的专业内容、专业特色、专业发展及前景等方面进行一定的介绍,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色建立不同的培养办法,让学生可以在进入大学之处早日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学习目标,同时深入挖掘每位同学的潜能,让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发展成最适合的人。

  4.分类指导

  本科生的学习时间一般为4年,每一年的学习重点和学习内容都有所出入,至此,根据不同年纪的不同特色,导师对于学生的指导内容也不相同。在低年级阶段,导师一般帮其解决日常学习问题及一些生活上的问题,而当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时,导师就主要辅导其科研、就业等方向[4]。安排学生参加科研,进行探讨式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科研项目,让学生在其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于学生毕业走向的指导上,导师应该积极鼓励有基础、有条件的同学继续深造,并在其中进行一定的辅导,同时在就业方向问题上答疑解惑。

  三、现行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1.导师资源不足

  本科生导师制同时也在外国著名高校中试行,但他们一位导师相配的学生数量一般不多,比如美国常春藤盟校中,导师与学生的比例一般为1:3,普林斯顿的导师与学生比例为1:5。但是,在我国,由于大众化教育的背景,就目前我国相关情况调查统计中发现,平均导师与学生的比例达到了1:17,换而言之,导师资源远远不足,同时,由于教师资源有限,并非所有导师都符合要求,使得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结果与预想中的相差甚远。

  2.导师与学生之问缺乏交流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预想目的是希望导师与学生固定的交流关系,让导师在学生的各方面产生一个引导作用。但是,当下的本科生导师制由于缺少交流话题与交流平台,常常出现交流不及时、交流毫无意义、交流变成了完成工作等现象。

  3.缺乏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

  当下的本科生导师制由于起步没有多久,制度尚不完善,所以其职责往往与高校辅导员、各班班主任的职责造成一定的模糊。这就要求各位导师在开展该项工作时,不要墨守成规,需要用自己的人格特色、人格魅力在与学生的交流、相处中留下深刻的地位。同时,导师这个角色尚且缺少一个明确的定位,从而缺少了合适的考核体系及相关激励机制,让部分导师在工作中缺乏积极性。

  四、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对策和建议

  1.严格加大导师的选聘渠道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要重视导师任聘这个环节,尽可能地挑选一些综合实力强、有责任心的教师。同时,为了解决当下严重失衡的师生比,首先,要充分挖掘现有的师资力量,同时拓宽挑选导师的选择办法,除了一些优秀的高学历专业教师外,也可以在管理或教学辅助等岗位上做出挑选;其次,各高校可以在在读硕博的人群中挑选政治素质强、有责任心的学生担任本科生导师,这样就增加了选择的可能性。同时,还应该实行分年级段的导师制度,采用老生带动新生这种传承的方式开展工作。通过上诉步骤暂时可以先解决导师人数缺失的问题,后期则要重点关注培育质量的问题。

  2.加强对学生加强针对性指导

  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过程中有一项前提性的工作,那就是高校要先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方式,认可并引进该项工作,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做出完善与提高,用高校重视该项工作的态度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随时准备担任导师一职。该项工作的完善与提高需要高校所有工作人员的努力,要他们在思想上做出一定的转变,从而对于该项工作具有深刻的了解,这样才能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提升一定的效益。

  3.制定完善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各高校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时候应该渐渐地完善相应的考评制度,利用合理、完善的评价与激励体系来提升导师的工作热情,同时针对学生提出的意见,让导师在日后的工作中进行一定的修整与完善。考核体系要秉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于优秀的导师要给予奖励,对于不合格的导师要进行警告甚至取消资格,将导师的考核结果纳入高校教师年度考核中,对于优秀的导师要优先给予晋升机会,提高导师的积极性与责任心。

  本科生导师制包含着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专业教育与个性化教育、分类指导的内涵。但是当前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着导师资源不足,导师与学生之问缺乏交流,缺乏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等问题。因此,我们要采取严格加大导师的选聘渠道,加强思想上的积极引导,加强对学生加强针对性指导,制定完善的考核和激励机制等措施来应对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参考文献:

  [1]黄锁义,李容,潘乔丹,黄世稳.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02)

  [2]于世明,赵为.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论与实践[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3]刘儒德,唐澈.本科生导师制的问题与建议——基于对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的调查[J].高等理科教育.2011(06)

  [4]吴太权,焦志伟.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阶段性成果[J].教育教学论坛.2012(02)。

  ◆彭鹏 张博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