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人格特质对心理幸福感的影响
- 来源:学习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大学生人格特质,心理幸福感,影响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9-24 12:38
1.人格特质与心理幸福感概要阐述
人格特质主要指的是在不同的时间段和情况下所保持的一种相对一致的行为倾向,其能够引发人们,并且主导人们的行为,使得每个人在面对不同的事物下做出相对一致的心理结构。人格特质并不是将人格分为了绝对的类型,而是存在一些特质维度。每个人的特质表现都不尽相同。例如,胆怯是一种特质,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这种特质,进而形成人格特色。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产生差距主要就是由于不同的人在表现特质方面所体现的深度不同,从而构成了人与人的行为差异。
大学生大五人格维度中的严谨性、外倾性以及宜人性、PWB各维度都有联系,严谨性与心理幸福感的自我接受、生活目的、情境把握维度呈负相关,外倾性与自我接受、良好关系、情境把握呈正相关,宜人性除了个人成长维度外,与心理幸福感其它几个维度都呈正相关。早期心理幸福感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确定带来满意生活的外部条件。大学生心里幸福感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就有心理学家进行研究,主要影响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因素有两大类,第一就是文化层度和经济状况以及社会交往;第二就是指大学生的人格特质[2]。由此可见,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大学生人格特质对心理幸福感的影响
大学生的思想跨度大,社会经历、阅历、独自生活能力都比较差,但是其自我期望过高,所以很容易受到社会中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其人格上的缺失。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部队,在思想以和心理上反映出了社会发展中积极和消极的一面。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思维活跃的群体,其心理幸福感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就像DeNeve和Cooper两位心理学家所说,单独地集中于外倾神经质可能会过于简单地陈述人格与SWB之间联系。大五的宜人性和尽责性与SWB的相关度为0.2,在一些范围比较狭窄的特质,像抑制性防御、信任、控制源、控制欲、以及是否能吃苦都与SWB有必要的联系。当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半成熟时期,大学生的特殊的人格特质对其心理幸福感存在着明显的特征,像人际关系、恋爱、就业、学习以及专业等。很多大学生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表现的比较紧张和忧郁。这些都是大学生心理幸福感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当前我国大学生人格特质对其心理幸福感的形成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其影响主要为以下几点:
2.1健康的人格特质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起到了推进作用
大学生只有具备健全的人格才能够有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才能够感受到新兴事物的美好,才能够从心理上感受到幸福。健全的人格能够适应社会的环境、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关系。与此同时,还能够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大学生在为人处事的时候,一定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除此之外,还要保持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大学生心理幸福感。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客观冷静,要具备处理问题和化解纠纷的能力,对需要解决的事情不能草草了事,要去探究问题发生的内在因素,从根本上处理问题、解决问题。人格的另外的非特指的特征也可能与SWB相关。相关心理学家指出个体目标的各种特征对情感和认知的幸福感都有重要的含义。有的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向目标接近的方式影响了SWB。还有的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对自己的人格有一致的感觉,依据这一人格采取的行动与SWB有正相关的联系。如果大学生具备健康的人格特质,那么该大学生一定是乐于助人,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身边的朋友和同学去解决他们的困难,进而扩大自己的交际圈,提升自己的人缘关系。如此一来,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必定是大幅度上升的。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不管是学习成绩还是就业情况,以及成功的机率都是比较大的。心理幸福感与外向性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神经质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积极应对与外向性存在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热心、稳重、积极、开朗、大方的学生,其心理幸福感必然相对较高。
2.2大学生人格特质的缺失制约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形成
人格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形成[3]。相关研究表明外倾神经质在个人主义文化中比在集体主义文化也缓和了人格对SWB认知成分的影响。人格对SWB的认知成分的影响不如对情感成分的影响那么大。例如:有的大学生的性格比较担心懦弱,碰到问题的时候不知道怎样去着手解决,甚至没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对出现的问题不会采取任何的思考和解决措施,只知道逃避或者到处埋怨。有的大学生性格比较暴躁焦虑,碰到事情的时候就慌乱,不能够心平气和的处理问题,对于自身的前途、学习、以及恋爱等都有很大的焦躁情绪,心理安全感缺失,遇到事情就发脾气,给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有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生活不能够自理,在生活终于到困难就退缩,总是在朋友、老师、家人、以及恋人的庇护下将问题进行解决,一度的怀疑自己的处理能力。由此可见人格特质的缺失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形成。
3.结束语
大学生的社会经历、阅历、独自生活能力都比较差,但是其自我期望过高,所以很容易受到社会中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其人格特质上的缺失,引发各种不幸福的心理感觉。因此,大学生人格特质对其心理幸福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学校可以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开展各种幸福观教育,在思想上、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进行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心理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李珊,刘洋.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04):468-470.
[2]刘梅,季万苗.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的确实和培养[J].科教导刊.2011,(01):105-106.
[3]陈矫.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幸福感教育[J].经济研究导刊.2010,(01):125-156.
◆陈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