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用马克思主义批判享乐主义价值观

  • 来源:学习导刊
  •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享乐主义,批判
  • 发布时间:2014-09-24 12:42

  近年来,一些人奉行享乐主义价值观,认为艰苦奋斗在现代社会已失去其意义,个体的物质享受与感官快乐被认为是最值得追求的价值。错误的价值认识使一些党员干部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完全丧失了理想、信念与责任。因此,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批判享乐主义价值观,让大家充分认识享乐主义价值观的实质与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享乐主义

  享乐主义产生于古希腊的爱利亚学派,又叫伊壁鸠鲁主义,主张享乐是人类最重要的追求。新形势下,享乐主义有多种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在精神状态上,不再为实现党的任务和人民的利益克服困难、奋发向上,而是思想空虚,精神萎靡,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在价值取向上,把个人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事情多做一点觉得吃亏,待遇稍差一点满腹牢骚,认为艰苦奋斗已经“过时”,享乐安逸才更“现实”;在工作态度上,怕苦怕累,逃避责任,得过且过,遇到困难和矛盾绕着走,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和单位工作,更不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公务活动中,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不重实效;在生活方式上,追求“贵族化”,吃喝玩乐,沉湎于花天酒地、声色犬马。

  (一)、享乐主义的内涵

  享乐主义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享乐主义人生现在理论上的一种表现形式。人生观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或根本态度。人生观的形成,是与一定的物质生活环境相联系的。特定的生活环境、文化传统、教育程度和个人生活的体验对人生观的形成和确立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人生观的内容和性质主要取决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变化,都会引起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变化。正因为如此,历史上曾出现过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生观;在同一个社会形态中,人们的人生观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每一个个体在生活的不同阶段,其人生观也往往会发生变化。享乐主义人生观就是各种人生观中的一种形式。从内涵上看,享乐主义人生观是指从人的生物本能出发,把人生追求仅仅看成是满足人的生理本能需要的过程,认为追求感官的快乐、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是人生的惟一目的。这种人生观片而夸大人的自然属性,忽视人的精神生活的满足,特别是高尚情操、人生理想的追求。而享乐主义正是享乐主义人生观在理论上的表现。鉴于此,可以把享乐主义界定为以个人欲望上的贪得无厌和行为上的自由放纵为主要特征的人生观。这一定义不仅指出了享乐主义追求感官享受的特征,而且指出了这种人生观的本质在于不加节制地放纵自己的欲望,从而给国家、社会和个人带来危害。追求感官享受是人的一种本能,享乐主义的错误不在于追求感官享受,而在于把个人的感官享受推向了不恰当的地步,成为道德水平低下的享乐主义者。

  (二)、享乐主义的成因

  “享乐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就存在过的,但享乐主义形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产生的。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甚至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社会物质基础十分薄弱,财富稀少,从物质上限制了社会享乐之风的盛行,另外统治阶级为了保证自己的享受,便在社会上推行禁欲理论,要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虽然在大多数王朝后期常出现奢侈、腐化之风,但仍局限于统治阶层,而统治阶级越是奢侈,社会财富就越集中于他们手中,社会上就缺乏形成享乐主义的物质基础,统治者的舆论工具使享乐主义没有产生的文化基础。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受新教伦理的影响,这个上升阶级以节俭、劳作、积累为自己的价值准则,整个社会也没有形成享乐风气。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财富的增加,使享乐主义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会产生享乐主义。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历史来看,享乐风气的产生,是由于新教伦理精神的松驰而出现的。按丹尼尔.贝尔的解释,“宗教冲动力”和“经济冲动力”二者共同创造了资本主义,但随着“宗教冲动力”的消失,“经济冲动力”失去了轨道,肆无忌惮,“享乐主义”风气出现了。

  二、享乐主义的悖谬

  坚持艰苦奋斗,还是奉行享乐主义,实质上是个人生观问题,它关系到人应当为什么而活着、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享乐主义价值观认为,人生的幸福就在于快乐,追求快乐是人生的目的所在,其他事物都仅仅是实现这一目的手段而已。享乐主义价值观的悖谬就在于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快乐与幸福的矛盾

  在享乐主义那里,快乐与幸福是两个具有同等意义的范畴,那么,是否可以把幸福理解为快乐呢?快乐与人的某种具体的物质需要或感官欲望直接相关,而人的需要和欲望有其自身的复杂性,有正常与不正常、健康与不健康之分,不正常、不健康的需要和欲望的满足可以引起快乐,但是,这对于人的幸福的实现却是不利的,一个人的不正常、不健康的需要和欲望满足得越多,他就越不容易获得幸福。

  (二)、个体与社会的矛盾。

  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冲突。享乐主义者所追求的快乐是个体的快乐,而个体快乐的实现往往与社会的要求密切相关,当个体快乐的获得与社会的要求相矛盾时,享乐主义者为了一己之快,往往无视社会的要求。由于享乐主义者忽视、轻视个体快乐的社会制约性,当其行为违背了一定的道德要求和法律规定时,必然要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惩罚。

  (三)、有限与无限的矛盾

  “人生有涯”,这是永恒的自然规律。但是,如果仅仅看到生命的有限性,便不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将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与实现人生价值统一起来,使有限的生命获得了无限发展的空间和不朽的意义。而享乐主义者往往只看到生命的有限性,因而放弃对理想、信仰的追求,放纵自己、及时行乐;希望在有限的生命范围内获得最大限度的快乐,除此之外,别无所求。试想,如果人人都信奉“丰屋、美服、厚味、姣色”,没有人愿意为社会的共同理想作出努力和牺牲,那么,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便是不可能的。

  三、享乐主义的危害

  马克思主义并不主张排斥一切物质享受和精神欢乐,相反认为广大人民群众都应当有享受自己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权利,也尊重人们通过正当手段并建立在辛勤劳动基础上的有节制的享乐,这是其一。其二,马克思主义主张享受与创造是统一的,创造是享受的前提和基础,享受是创造的结果,而且是为了进行更大、更好的创造。而享乐主义是一种主张人生目的在于追求快乐、以求乐避苦为道德行为标准的剥削阶级人生观。正是因为如此,享乐主义赤裸裸地鼓吹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以及纵欲主义,因而给社会造成了极大危害,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享乐主义将人的低层次需要视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把人降低到了动物的水平。物质生活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是合理的、正当的,但是人的物质享受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决不是生活的全部。正如雷锋所说:“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一个沉湎于物质生活享受、缺乏高尚情操和丰富精神生活的人,必然会产生精神的苦闷、空虚乃至绝望,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其次,享乐主义肆意割裂创造与享受的联系,丧失了人的本性。就整个社会而言,劳动与创造是人类财富的源泉,有了劳动创造的物质及精神财富,才有人的享受。而享乐主义恰恰不能正视这一点,它把享乐作为人生的最高目的和全部内容,只讲索取和享受,不讲奉献和创造。享乐主义者玩物丧志,沉湎于酒色,沦落为赌徒、食客、酒鬼,萎靡不振,怪嗜成癖,身心颓废,失去了一切创造能力。所以说马克思说:“享乐主义使人不做一点正事,使他们心甘情愿地丢掉人的本性”再次,享乐主义者的幸福欢乐是建立在大多数人痛苦的基础上,是对社会道德的践踏,是损人利己的行为。人有享乐的愿望是一回事,能否享乐,如何享乐,都将取决于社会所能提供的用于享乐的生活资源、享乐时间和享乐能力,取决于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事实上,在私有制度下,只有剥削阶级才有享乐的权利,因为他们剥夺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和享受权利,其享乐是以牺牲他人的应有幸福和正当权利为前提的。因为有了私有制、有了剥削阶级、有了不劳而获,享乐主义者肆意将社会财富当做自我贪婪的虏获物,毫无节制地挥霍浪费,放荡无度地追逐物欲,侵扰社会秩序,腐化社会风气,败坏社会道德,毒害人们心灵,造成家庭矛盾,滋生社会腐败,甚至将人引上违法犯罪道路。更为严重的是,享乐主义鼓吹尽情纵欲,这不仅使社会普遍堕落,而且那种挥金如土、一掷千金的病态享乐、畸形享乐、炫耀性享乐、攀比享乐,既使大量的社会财富白白浪费,也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严重影响了生产力,延缓了社会的发展。总而言之,享乐至上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是没有任何积极作用的剥削阶级腐朽思想和人生追求。享乐主义以个人欲望上的贪得无厌和行为上的自由放纵为主要特征,其实质是以暂时的短期的安逸舒适为代价换取最终的毁灭性后果。

  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的苦乐观反复证明,苦与乐密不可分,幸福与奋斗紧密联系。奋斗会创造丰富多彩的人生。即使你在荆棘和坎坷中走完自己的人生,即使你没有如愿以偿地获得成功,你同样感受了真正的人生。越是来之不易的东西,越应加倍珍惜;越是苦心求索的真理,就越让我们受益。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主义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部.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马尔库塞弗洛姆,痛苦中的安乐-马尔库塞弗洛姆论消费主义.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4].罗子明,消费者心理学.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

  ◆朱玲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