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低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 来源:学习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低段教学,数学素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9-24 13:49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可见数学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而数学给我们的人类影响最大的是数学素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应该包括:数学基础知识、数学基本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数学策略的应用,以及对数字的感觉。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我作了以下尝试:
一、创设良好的数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育的核心是创造合适的条件,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用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如我在教学〈西师版〉第二册《认识人民币》时,认识人民币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同桌、小组的合作学习能轻松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是知道元与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我创设情景对话,出示课件并配音。天天:“聪聪,聪聪,你到哪去?”明明(手里拿着一堆钱):“我拿10个1角钱去买一把我作业本。”天天:“你拿这么多1角钱,丢了一个多可惜呀!”“那怎么办呢?谁来帮帮我?”引发学生思考,请学生回答。聪聪:“谢谢你!现在我知道了。1元钱可以换10个1角钱。”(板书:1元=10角)就这样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开动脑筋,积极思维,经历发现知识的全过程。从而让数学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在运算能力培养中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著名教育家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是我们无法估量的。我在教学〈西师版〉第一册《9加几》时,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去算。结果就出现了很多种算法。学生中出现的几种情况:(1)1、2、3……12依次数。(2)从9数到12。(3)9和4合起来是13。(4)借助小棒数数。(5)把9看作10,10+3=13,13-1=12(6)4拿一个给9凑成“十”,再想“10+3=13”同学们的这些方法我都一一给予肯定,同学们的兴趣高涨。孩子们的发现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不可估量的。只要我们在课堂上给孩子们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同学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每一位同学都有可能成为发明者、开拓者、创造者。
三、让学生在玩游戏中学数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也是同学们最喜欢的事情,而空间想象力却又是一个非常抽象的问题,如果让二者融为一体,那就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我在教学〈西师版〉第三册《观察物体》时,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的闯关游戏形式,“快乐小能力,开心闯城堡”的游戏。把孩子们分成6组,每组8人。要求每小组要有集体主义精神,必须集体闯关,最后集体进入开心城堡。第一关,用三个小正方形拼出不同的图形,并画出从上面、正面、侧面看到的形状。第二关,让同学们用四个小正方形拼出不同的图形,并从发的卡片中找出自己位置看到的形状。第三关,让同学们根据前两关的发现找出大屏幕上的图画找他们每个动物看到的形状,并用线连起来。最后回答出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你就可以到开心城堡了。就这样同学们在玩中学会了观察物体,知道了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通过实际操作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动手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在动手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创造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我在教学〈西师版〉第四册《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感知、质疑、猜想、验证、总结、反思六个环节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根据原有认知经验,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接着制造矛盾冲突:有四条边和四个角的图形不一定是长方形或正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藏着哪些秘密呢?然后鼓励学生大仔细观察黑板面、课桌面以及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正方形,猜想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接下来动手操作验证。引导学生利用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等材料,分组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可以用直尺量,或把长方形、正方形纸对折,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比一比,说明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接着汇报、总结,形成结论。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最后反思,让学生说出验证的方法与操作的过程,形成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和数打交道,人们在有意和无意中都会把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联系,这恐怕就是数感在起作用吧。在低年级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数感。首先,让学生在生活中建立数感,如在经常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去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400米的距离;到学校食堂去看看、称称、掂掂各种蔬菜、水果的重量,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的实际重量等等。又比如:认识“0”时,启发学生自己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在温度表上见过”;“电话上有0”;“我的直尺上有0”……使学生直观体会“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温度表上、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直尺上表示起点;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在生活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在现实中初步地建立了数感。我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通过数方块、数数接力、猜数游戏等,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数的表象,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最后,通过估算教学提升学生的数感。
总之,数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和长期地挖掘。因此,我们要深钻教材大胆实践、努力探索,找出更多更好的方法去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
◆黎泽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