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研究

  • 来源:学习导刊
  • 关键字:大学生,环境,道德
  • 发布时间:2014-09-24 12:36

  “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以德育为核心”,而环境保护是道德教育的重点。加强大学生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是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要举措。《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中国,保护环境第一次成为公民社会公德的一项重要内容。增强公民生态环境道德责任感已成当务之急,生态环境道德应纳入爱国主义、德育教育内容之一。

  一、环境道德的概念

  环境道德是指维护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所必需的规范、行为准则及其对人类自身、后代切身利益的责任心和义务感。环境道德的提出是对传统道德内涵的发展,它把传统道德观念用来表示人际关系准则扩大到处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范围。它不仅仅是对人们行为的约束,还应成为人们的自觉需要,因此,环境道德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环境道德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有利于维护和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情感态度和行为规范的教育。环境道德教育是环境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又是德育与环境道德教育内涵交叉的重合部分,环境道德教育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伦理道德教育,是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二、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环境道德教育要求把道德教育的领域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拓宽到人与自然之间,将善恶、公平、和谐等道德理念应用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之中。环境道德教育的核心就是人类应该学会如何与自然相处,引导人们主动地、理智地承担起对自然界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学校是环境道德教育的主导机构,据有关部门统计,大约有70%的青少年环保知识是来自于课堂。高校作为国家培养各行各业高素质劳动者的专门场所,应将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及时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只有通过不断的教育与强化,才能提高大学生环境道德素质。

  有利于他们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选择正确的环境行为,带动全民实现环境道德从应有到实践的不断转变。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新形势下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大学生环境道德素养的提高。高校按照环境道德教育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从而使大学生逐步树立环境道德意识,形成环境道德理念,养成环境道德习惯并自觉的履行自身环境道德义务与责任。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目标与价值就是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社会。

  三、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1、生态学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大学生环境道德素养

  生态学是人类从本质上认识环境问题、提高环境素质的理论基础,生态学知识的教育能够使学生了解人在自然界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应该发挥的作用,是提高大学生环境意识的重要途径,能够帮助他们从生态学视角观察问题并指导自己的行为,对环境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学知识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人类只是地球生物系统大家庭中一员,我们人类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才能使自身得以持续的生存发展。生态学基础知识教育学习也应该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朴素生态观,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理论思想,科学发展观中的生态环境观等,通过对环境道德教育理论渊源的认识和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环境道德教育。

  2、环境与生态伦理教育,培养大学生环境道德责任感

  环境问题具有多样性,它包括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大气污染问题、水污染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和物理环境问题等等。不但在种类上具有多样性,每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发展状况等因素也各不相同,并且因时间和空间的不同会随时发生变化。正是因为当前环境问题严峻性,所以生态文明的建设迫不及待,我们需要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人类在获得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在品尝着自己所带来的环境问题造成的恶果。环对环境问题和当前环境形势的认识和学习,对于我们解决环境问题,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有着实际的意义。

  对大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首先要让他们深刻意识到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环境灾难,了解全球的环境现状对现今的环境问题有个宏观的观念,树立环境危机意识,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教育内容还要借鉴我国古代朴素环境伦理观,如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环境道德责任感。

  3、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培育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道德意识

  我们的物质生活不论是衣食住行的消费活动还是社会生产活动,都需要依靠自然环境所提供的资源、能源和场所。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仅是大自然给我们人类提供了物质生活条件,还有更深刻的精神文明的关联,只有认识到了这种深刻的人与自然的联系,我们才能够自觉的端正自己的行为,保护生态自然环境。长期以来,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们认为科技发展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的增强,从而滋生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使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和人定胜天的思想逐步成为主导思想,人们对科技的使用不当导致环境问题,经济的快速发展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人类的某些文化价值观念也加剧了人与自然环境的问题,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弦耀消费等,使得有限的地球不堪重负,过度消耗了自然资源,造成环境破坏和生态危机,并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对大学生进行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反思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培育大学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道德意识。道家提倡“清净寡欲”,反对贪欲;儒家提出“天人合一”、“民胞物与”;《易传》提出“天地之大德曰生”,这是古代先哲们的朴素环境伦理思想,还有马克思主张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科学发展观中的和谐思想等,都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

  4、正确消费观念的教育,树立低碳环保的消费理念

  关于可持续消费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报告中给出的定义是:提供服务以及相关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减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那么我们也可以简单通俗的把可持续消费的基本内涵理解为:要适度的消费,反对过度的消费;重视精神消费,反对过于物质享受主义的消费;要绿色文明的消费,反对不健康的消费。在对大学生进行正确消费观的教育时,教学的主要内容也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去进行突破。

  第一、适度消费的教育。通过学习适度消费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适度消费,还要懂得适度消费是必要的。消费才能促进生产的发展,但是这个消费应是适度的消费,所以适度消费、合理消费应该受到鼓励。人类在追求虚荣浮华,热衷于物质主义的攀比,贪图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过程中,会大量的侵占他人以及子孙后代的环境生存发展权,这种以损害来满足其基本需求的能力,是极端不道德的。

  第二、绿色消费的教育。绿色消费既强调消费的重要性,也强调消费方式必须要和再生产环节以及环境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消费有利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所以它是一种维持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协调的消费观。这种绿色消费观是人类薪新的消费道德观,这种带有环保意识的消费活动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它是对传统观念的反叛。把绿色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就是对衣食住行进行绿色化。

  第三、注重精神层面的消费。消费方式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种,虽然说物质消费是基础,但是只有精神消费才能显现出人的本质。人之所以为人,最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社会属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社会的人,消费不仅仅是一种吃饱穿暖的物质现象也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精神消费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思想觉悟、审美情趣和心理素质等等。如果一个人消费只会追求物质享受,那么就会造成物欲泛滥,陶醉于灯红酒绿的结果,从而丧失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在个人消费问题上,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一定要坚持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相和谐。

  我国倡导的科学发展观,核心内容就是可持续发展。国家的消费主体的责任感和环境友好态度,除了取决于政策法规以外,还要取决于环境道德意识,环境综合素养和生态环境觉悟的高低。在过去错误的消费理念下,我们所造成的生态与经济的损失特别巨大,教训沉痛,所以我们应该加倍关注培育高度责任感的消费主体。

  参考文献:

  [1]刘爱军。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立法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6(11)。

  [2]霍卓兰。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现状分析与模式构建[D]。河北:河北科技大学,2011(2)。

  [3]白洁。高师院校毕业班学生环境素养调查与环境教育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47)。

  [4]杨凯东。中国环境教育的理念及模式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12)。

  ◆孟庆威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