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 来源:学习导刊
  • 关键字:创新创业能力,制约因素对策研究
  • 发布时间:2014-09-24 13:2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核心就是要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是当代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是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起源于美国,目前已在全世界展开。目前,各高校团委围绕创新创业教育陆续推出了一些举措,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举步维艰,在涉农类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由于历史与现实的问题,如何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农业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

  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宽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在此基础上,学校各学院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案,然而从农业高校的学生主体意识、校园氛围以及学习生活的具体环境来看,仍然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一)学生主体发展意识欠缺

  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生的主体意识至关重要。在旧有模式的束缚下,创新能力培养通常以教师为主导,带领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这种被动的科技创新活动忽视了大学生主体性的存在。没有关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极大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不足

  创新创业往往需要学生有足够的知识面及视野,有较高的情商,而这些是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养的体现。农科高校学生由于生源、氛围等原因的影响,往往只关注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人文素养的培育,导致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缺乏原动力。

  (三)学校创新创业氛围不够

  农科高校学生在职业发展规划上更能够认同传统行业或者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这样的导向让学生忽视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创新创业不仅仅是最终结果,更是氛围的营造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欠缺

  对创新创业教育指导的欠缺包括指导力量和指导水平的欠缺,农科高校缺乏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有经验的师资,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帮助。

  (五)创新创业评价指标滞后

  创新评价体系是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深入、均衡和有效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创新创业评价体系应与课程设置、学生评奖评优等因素相互之间的联动密切相关。但多数农科类高校还没有建立系统的创新创业评价体系,在现有评价办法中以量化为基础,仅鼓励少数成绩突出者,因此不可避免地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参与面越来越窄。

  二、提升农业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对策

  提升农业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迫在眉睫。共青团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委员会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一)平台建设与教学实训相契合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首先就是建立质量较高、相对稳定的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并充分发挥基地平台的作用,与教学实训相结合,让学生开拓视野,并在实训中激发主体意识,并增加创新创业的实战经验与理论水平。目前学院与知名企业以及地方农技部门建立创新平台10余家,学生利用课程实践与暑期社会实践契机强化训练。

  (二)学科竞赛与能力培养相契合

  农业高校的经管学生经过系统的专业教育,既有现代经营管理知识,也有一定的农业理论基础,因此农科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一定要有专业知识为基础,学院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强调以赛促建,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等重要赛事,并积极主办专业学科竞赛,如“三农调查”创新论坛、创业计划大赛、在宁高校商科策划大赛等,不仅营造氛围,更强化学生创新创业的专业基础。

  (三)第二课堂与人文素养相契合

  学院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包含了“菁英经管人才”的培育,通过开展“博雅文化”专题系列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四)社会实践与村官创业相契合

  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的创意往往来自平时对市场、科技、社会生活的深入了解。学院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社会实践为契机,不仅要求青年学生接触社会,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更结合专业特色,与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相结合,学院与南京市溧水区孔家村大学生村官合作创业项目,打造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为当地农民带来可观收益。将社会实践与村官创业相契合,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基层的创新创业,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让青春在基层建功立业,彰显风采,体现了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特色与亮点。

  (五)社团建设与创业孵化相契合

  学院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创业孵化,并鼓励学生在孵化阶段以学生社团的形式开展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学院对创业学生加强指导,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并营造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氛围。

  参考文献:

  [1]张群:《论“挑战杯”竞赛与工科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载于《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8期。

  [2]邢智强:《制约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及对策探讨》,载于《科学管理研究》,2009年第10期。

  ◆周琨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