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社会下特殊教育的新思考

  摘要:特殊教育在当代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我国目前所创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公平、公正并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保持和谐稳定是社会形态的基本要求,而针对特殊教育的群体和教育效果对于社会形态的形成能否成功将起到很大的影响,换言之,特殊教育的有效完成不但能够保证社会发展的公平性,同时实现了社会对待群众的无差别性,本文就和谐社会下特殊教育进行分析和总结,希望对我国的特殊教育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和谐社会 特殊教育 新思考

  教育一直以来是社会发展的助力,从教育的角度能够对社会的发展形态和发展方向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从和谐社会的角度进行教育的发展,就要求教育事业能够以和谐社会为重心,在推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受教育群体在思想和精神上能够有较高的素质和修养,而针对特殊教育这个方面则是对和谐社会塑造的进一步教育工作的深化,特殊教育群体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要求教育工作的相关人员及其他社会成员能够更加重视特殊教育群体,自觉维护特殊教育的发展,从而真正实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可持续发展。

  1.和谐社会的相关概念

  和谐社会并非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而是要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因而以人为集中需要塑造和提高品质的中心对象在和谐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处在关键的位置。针对和谐社会的建设特征上要求具备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特征与概念上我们能够发现,和谐社会的建立对于人、社会、自然的互融与和谐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同时也有助于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国情需要,进而对我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良好的影响和帮助作用。从这个层面来讲,特殊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发展成效也就成了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我国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社会结构变化导致对整体关注度欠缺

  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分析,一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上层建筑系统与经济基础系统,而一旦基本结构发生改变,社会也就发生了改变,从我国改革开放到现在,经济上已经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使得社会在经济基础角度上的上层建筑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进而使得政治、社会关系与社会角色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及分化。而这样的局面的产生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弱势群体相关问题的突出。经济发展促使大多数人为生存与生活奔走的同时忽视了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帮助,而人文塑造方面的工作并未达到预期效果,进而导致弱势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处在一种相应的被动的境地之下,残疾人群在社会生存和生活保障及其他各项权益上都处在非常不利的位置。

  2.2 思想观念上忽视家庭中的特殊教育

  根据调查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特殊婴儿出生,而针对这样的问题,其父母有的放弃了对孩子的希望,而有的则在思想斗争之下选择培养孩子的各项生存技能,但是在培养过程中因为自身的愧疚与孩子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半途而废,只有极少数的孩子能够在父母的帮助与自身顽强毅力的坚持过程中实现真正的接受到教育并顺利成长。这种形势的造成一方面在于孩子父母对于孩子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并且在心理上处在一种压抑焦虑的状态,而随着时间的延续对于孩子也形成了不利影响,从心理和生理上使这些孩子形成了对父母的依赖,而与此同时在未来的生活中面临的是更大的挑战。

  2.3 特殊教育对象自身缺乏自立自强精神

  特殊教育对象处在教育学习阶段,从成长阶段的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一时期在学业上压力较大,并且在人际关系、就业及感情等方面会出现坎坷,并处在情绪敏感的青春期,使绝大多数的特殊教育对象呈现出消极、敏感、脆弱甚至封闭的状态,甚至产生扭曲的心理反应,对于社会发展和其自身的学习生活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

  3.和谐社会下特殊教育的思考与对策

  3.1 思想上加强认识,提高觉悟

  从社会的层面要求全社会成员能够摒弃过去对于残疾人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残疾人观,通过各个媒体资源对全国人民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提供相应的知识及方法,使群众意识到并能够从科学的角度给予残疾人关怀和帮助。进而形成和谐温馨的社会环境。

  3.2 针对特殊教育父母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

  特殊教育需要社会、教育机构与残疾儿童父母的一致努力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效果,因此,要求在特殊教育对象父母的思想教育工作方面进行加强和完善,实现特殊教育对象处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环境当中,而其父母需要在心理上纠正对于孩子在行为能力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而产生忍让、庇护等心态和情绪,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孩子进行合理的锻炼并改正不良习惯,从其父母的角度培养孩子坚强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信心,进而在其父母的帮助下对特殊教育对象形成良好的心态和正常的情感观。

  3.3 从学校的角度加强特殊教育对象的教育

  从学校的角度不但要对特殊教育对象进行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育,还需要在心理等方面进行合理科学的引导,以帮助学生在心理偏差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校正,并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学生的自信心与克服困难与挫折的能力,这与特殊教育对象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紧密的关系,需要学校教师在加强自身素质的同时能够真正的公平对待,同时要求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改革相应的教育制度,从而降低特殊教育教师的压力负担,从而维系教师良好的心理状态更好的对待特殊学生。

  3.4 其他对策

  从监督和约束的角度要求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残疾人教育相关法律从根本上维护残疾人受教育并得到平等对待的权利,同时要求我国在相关残疾人教育事业上筹集更多的资金以加大对相关事业的投入,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帮助残疾人在工作环境中提高自信心。

  结束语

  综上所述,和谐社会下的特殊教育要求全社会成员能够积极的参与其中,在意识上能够提高认识和觉悟,在生活中能够力所能及的进行帮助,真正实现和谐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公平且平等的对待,特殊教育虽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社会发展局势和旧观念的挑战,但是只要政府和群众能够一起努力,特殊教育在和谐社会发展过程中必将得到良好的进行并取得优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谢磊;特殊教育视域下学校员工的特殊职责[J];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16期

  [2]宗占国;关于残疾人高等教育几方面问题的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3]王燕;特殊教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文/周丽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