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以校企合作为主线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摘要:围绕我国社会转型对高职教育人才创新发展的要求,以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为主线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的课程体系,提高高职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探索高职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培养模式

  一、引言

  近些年来,单独招生政策已然在社会上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同时也逐步对高职教育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也于2011年申报国家骨干校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专业,2012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单独招生试点专业,2013至2014年进行了单独招生测试工作。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一种由学校与企业同时参与指导完成的一个教育计划。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应用型学习,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可以了解、掌握更多的生产技术,收获更强的工作能力,使其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实现了高职教育的本质回归。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在于它能促进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经济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及高校发展。

  虽然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以校企合作为主线的人才培养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是培养的学生依旧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所以,必须对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为主线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探索,进一步培养社会发展,具有技术型、智能型、复合型等特点的实用人才。企业对人才和科技的需要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动因。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动因主要是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其次是短期利益,最后企业才会考虑长远策略,同时,不同地区、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企业的动因存在着显著差异。成长型企业代表着企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正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热切呼唤高技能人才,对参与人才培养具有更高的积极性。

  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

  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是国家对进行高招改革的一种尝试。形成以政府主导、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产教对接、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能力本位、任务引领的课程模式;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企业主导、多元综合的评价模式。主要目的在于,积极引导中专(中职)毕业生,探索向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合理分流,从而达到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质量的目的,同时也促进学院提高办学水平,逐步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完善选拔录取机制,使其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实现高等教育多样化。

  但是单独招生的学生将进入高职学习阶段,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与高职存在较大差异。单招学生存在理论弱,技能强的特点,普通高考招生学生目前是高职院校生源的主流,存在理论强,技能弱的特点。如何根据目前高职院校的情况做好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同时教育经费的进一步短缺及教师负担的进一步增大使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投入和积极性倍受挫折,教育经费短缺己对教育发展,特别是对产学合作教育的开展构成威胁。当前学生在合作教育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能力被学校、企业低估,学生不能顶岗劳动,没有报酬,造成了学生没有主动性。我国高校重学术轻技能倾向依然严重,学生培养重理论课成绩、轻实践技能发展。高校忽视与企业的合作,不注重市场和社会需求,不注重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

  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缺乏衔接性,专业设置缺乏适应性,课程体系缺乏职业性,师资队伍缺乏实践性的缺陷。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才是培养适应市场高技能型职业技术人才的关键。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想要在高职教育中推进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要求高职院校能够打破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习课堂转移到一定的企业环境中去。使学生在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学习和成长。实现学生的学习和企业需求、服务社会的零距离对接。

  根据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的特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重点。将课堂与实训基地合一﹑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合一﹑教师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合一。在教学中根据学校的基本条件和产业、行业、区域特点,围绕行业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方法。

  首先,应以职教集团教学为主,院校与企业联合,通过共同分享资源、相互不足优势劣势、以达到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的目的。行业部门与行业组织应出面牵头搭建良好的校企合作平台,并组织中小企业群,联合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实训设备和兼职教师,联合下培养订单。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以特殊“定制”的规格,一定的数量,提前预定毕业生,并伴随着共同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

  其次,学校自办生产、服务企业或者企业把与学校对口的车间搬进学校,实现生产车间和实习车间合全,教师和师傅合一,学习和生产合一,作品和产品合一。也可设置厂内基地,由企业安排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车间、工位,以及兼职指导师傅。单独设立为学生实训和实习服务的车间,使其具有教学、培训和实习功能,有固定管理人员和专职企业指导师傅。企业可根据生产经营的季节特征和周期性特点,比较灵活地安排工学的交替,利于知识的应用,理论与实践更紧密的结合。

  最后,学校组织安排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顶岗实习,促进其职业素质和知识技能的提升。到岗位实习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增强其进一步学习的动力。顶岗实习也有助于学生了解真实的工作情景,而不仅仅拘泥于书本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根据单招生进入学校时的能力和基础等方面与统一招生学生的情况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层次化教学,实行侧重技能培养的专业教学模式,实行层次化的教学改革。建立针对性较强的、侧重技能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根据单独招生学生的基础差异。采用最能适合于这些学生的教学计划及教学方法。

  教学中注重技能培养,强化发展学生在本专业某些方面的技能能力专长。这样既能因材施教,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出能发挥自身专长,且能适应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职业技术人才。

  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效果

  近年来,我院着力开展校企合作进行产教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践过程中,我院根据区域特点,围绕光谷核心圈、武汉都市圈、“1+8”城市圈,更好地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同时寻求与优秀企业合作,让优秀企业直接进驻院校或院校向企业提供实习学生。企业可以为院校带来更多的教学资源,同时先进的企业文化对院校的内涵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院校先进的办学理念也能促进企业内涵的发展。

  具体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职业性:从专业学科向职业岗位和就业本位的转变,实现教育与就业的完美对接。

  2.实践性:在教学和学生培养的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使学生获得实际工作的体验。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融为一体,提高教学质量,着重培育学生动手能力、综合分析、独立工作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创业能力。进一步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和岗位的对接。

  3.服务性:改革最终目的在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也为人们终身学习服务,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也要培养大批实用型人才,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产业升级、企业转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同行业、企业对接;课程内容应与岗位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应与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过程对接;学历证书应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应与终身学习对接。高职院校专业的课程进入企业,科研咨询服务进入企业,终身学习服务进入社区。高职院校要为人们职业转型、职业生涯、终身学习服务。

  五、结束语

  校企合作与国家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因此校企合作的研究要与时俱进,与国家经济发展同步。借助交叉资助理论、博弈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教育经济学理论、交易成木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社会资木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等社会科学理论对校企合作展开深入研究,使得校企合作的相关概念更规范、研究过程更严肃,同时真正接触到更多校企合作的木质问题,使得促进校企合作的各种措施和方法能有理有据,确保我国校企合作科学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该配合市场需求设置,使接收培养的学生达到相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同时符合行业、企业对人才技能的要求。在考核方面,教学评价应该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和指导,以做出更科学客观的评价。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只有走好这条道路,才能培育出更多优秀技术型人才。相信在学校、政府、企业各个方面的多重努力下,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可以达到一个新高度。

  文/李智 刘兵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