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外文化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其社会化管理原则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课外文化的特点、趋势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社会化管理的模式进行论述,以此达到促进高校课外文化的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课外文化 特点 发展 社会化管理

  前言:

  高校课外文化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增进健康、丰富生活、完善自我的社会性活动,随着高校教育的进步必将成为未来科学发展高校的推动力之一,进而产生文明魅、刚柔相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品牌高校。高校课外文化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发展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高校课外文化促进高校改革创新,提升内涵,特色强校,它是以构高校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高校生活内容和加强人际关系为目的的校园活动。

  国家积极倡导高校对课外文化的建设,但对课外文化组织形式没有界定,高校主要以自由性和主动性为原则。为推进高校课外文化向社会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推动课外文化与校园活力、与社会内外和谐进步,本文从社会学角度论述了高校课外文化的特点,发展的趋势以及在体育社会化管理原则的特征,使高校课外文化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一、高校课外文化的特点:

  课外文化作为高校健康、教育、娱乐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所具有的特点归纳起来如下:

  (一)、从性质上看

  高校课外文化活动强调学生的社会属性是非功利性质的修养益智的活动,注重于健身、娱乐、益智,重视和谐相处,共同进步的结合,是重道德轻竞技,强调参与和获得愉悦感、成就感,使学生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课外文化具有自然性,注重于人和自然的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并激发人的主体意识的内在性。

  (二)、从组织内容上看

  高校课外文化有正规的组织形式,内容也是学生按学校规定或者自发的按照活动的项目和地点安排的,正是这样突出特色、区别对待的方式,激发了人的智力和理想的实现,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也是从人类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中流转出来,然后规则化并逐步完善定型的,这是人类在实践中提炼的智慧结晶,一种组织的美。例如:志愿者活动、球类运动、跳交际舞、武术、郊游、攀岩等。课外文化使人们在组织管理和消费层次上也更自由,力求达到一种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作用,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和爱好,或多或少花钱买健康、实现理想追求。

  二、高校课外文化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带来课外文化活动时间增加,高校课外文化的发展,更能凸显高校的“高等性”,“专业性”。高校课外文化能促发组织者及参与者的积极性,提高本人的综合素质,不仅促使学生在生活中修身养性、积极参与,还使促使人们讲究风度、注意礼让,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起了积极作用,也为新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起了促进作用。笔者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得出高校课外文化活动应该向着精英化、素质化、高等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一)、课外文化与全民健身相结合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17条明确指出:加强宣传工作,形成全民健身的舆论导向,增强全民体育健身意识,提高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视程度[1]。使全社会认识到,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全民健身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体育发展水平是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从事课外文化活动能够创造人文环境,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这是课外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人们在课外文化活动中去进行锻炼,不仅提高了运动技术、技能和增长了知识,也提高了体育锻炼的质量和效果,更增加了全民健身的参与度,休闲体育生活对全民健身起到导向性的作用。

  (二)、课外文化与学校体育相结合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充分表达了中央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心。学校是贯彻素质教育的重点,根据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学校与社会之间也是相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学校中的学校体育工作应该是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秉承和谐的方向发展素质教育。在学校这样特殊的环境里,要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全面发展,现在单一化的体育教学亦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而休闲体育在此充当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休闲体育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缓解师生之间学习和工作的压力,宣泄心中的苦闷,迅速释放积蓄的能量,稳定人的情绪,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

  (三)、课外文化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相结合

  在高校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需求,融合生活存在,专业技能突出为宗旨高职教育指导思想,为改革创新,提升内涵,特色强校实现高等教育的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高职院校的校园课外文化应该具有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共性,但必须强调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它的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它的立足点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社会区域为依托。因此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应尽可能突出“职”的特点,融进更多的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

  三、课外文化社会化管理原则

  随着课外文化进一步社会化的发展,课外文化社会化的管理模式已成为社会生活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在探索课外文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基础之上,对课外文化社会化管理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供在实践中参考。

  (一)、课外文化社会化管理多元性的原则

  课外文化社会化管理要确定管理的标准,计划要考虑长远性,利益要考虑高校均衡性。计划的标准可以分为长、中、短期计划,短期计划要设计多元化以保证长期计划的实施;利益的标准根据不同的高校年级区别对待,如低等年级的学生可以扩大集体层面,体育游戏、书刊报纸、志愿活动、第二课堂讲座论坛等普及性的活动,中高年级可以鼓励和加强组织指导决策、参观学习和教育培训等,课外文化活动的多元化也要制定多样化的管理标准。

  参与课外文化的活动的对象具有大众性,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的习惯、爱好和兴趣的需求可以设计开发出或参与不同的课外文化方式,并对课外文化方式进行多方面的选择。面对课外文化方式日益趋向多元化,国家对高校课外文化管理和激励的原则重在“理”而不在“管”,国家应更多地为高校聚集人力、物力、财力,让每个参与课外文化活动的人自我管理,形成一种以社会为主导,高校为核心、文化为主线、健身为核心、育人为目标课外文化的新方式。

  (二)、课外文化社会化管理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原则

  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当代的时代特征,以人为本是社会化管理中根据社会实际动态情况,对社会中的人员数量和分工及时做出相应调整,以促使管理最优化[2]。以人为本,高校在课外文化中追求一种人身心健全、人格的完善、个性的自由的同时,也体现出学生作为高校核心价值观的中心。随着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努力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增强时代气息的重要方面。所以,在课外文化社会化管理中一定要自始至终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原则,才能确保课外文化有条不絮朝着科学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三)、课外文化社会化管理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原则

  户外运动是课外文化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课外文化活动中,人们会更多涉足于户外体育娱乐活动,学生在自然环境下中寄情于景,感受大自然万千美景带给人们带来修养身心、休闲娱乐的愉悦感,不仅调节人的心理,使主体的意识在课外文化活动中得到升华和发展,而且还能改善人的生理功能,如阳光具有消毒杀菌的作用,人们经适量紫外线照射后,可以增强皮肤健康和内脏器官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旺盛的作用。所以,自然环境中的课外文化活动构成了人们身体健康的一个积极因素,却又不是唯一和万能的,课外文化社会化管理应融于自然环境中,对自然环境管理的首要工作是科学分工,如水域—划船、帆板、冲浪、钓鱼、游泳等温和性情,增进交流;陆域—跑步、攀岩、郊游、滑雪等改善人的心肌,增进健康;空域—滑翔、跳伞、热气球等磨练人的意志,增强战胜的勇气,如此人们才会更快乐健康的享受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Z].1995-06-20.

  [2]、杨金海.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J].思想理论导刊:2006-03.

  文/张同生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