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摘要: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向和热点。对此,我在实践中也有一些体会和见解。先谈一个教例。

  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节时,写出一个数“143”,问学生能否被3整除,一学生说能,理由是个位数是3。我又出示一个数“111”问学生,一学生认为不能被3整除,理由是个位数不是3。显然,这是负迁移。刚学完以个位数为标准判断能被2整除的数,这里错误地运用了同样的判断方法。我让学生将以上两数除以3试试,他们知道都错了。既然不能光看个位数去判断,那么应该如何判断呢?能被3整除的数有何特征呢?学生从知识冲突中产生了求知欲望。接着我要求并激励学生自己探究,提供了如下的一张百以内数字排列表:

  先各自思考、尝试,后小组讨论,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一个线索,有了进展。上表中出现如下的“楼梯”:

  “楼梯”的出现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和兴趣,他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在思考在分析,很快有人有了点滴的发现。例如有人发现:10以内数只有3,6,9能被3整除。有人马上想到33,66,99也能被3整除。于是得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全是3,6,9时,这个数能被3整除。有人因而想到13,16,19等个位数是3,6,9的数以及31,62,94等十位数是3,6,9的数,看上表就知道:两位数中只有某一个数位上有3,6,9的数仍不能被3整除。至此,已有了收获,向真理逼近了一点,但又有矛盾。三位数中如果只有一个数位上是3,6,或9,情况就不一样。113不能被3整除;123就能被3整除。什么才是普遍适用的判断标准呢?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思考方向很多。有的说:每一张“楼梯”的各数都以“加9”递进。有的说:“楼梯”上相邻两数都是十位数递增1,而个位数递减1的。--多么有价值的发现!可以说结论已近在咫尺,只一步之遥了。然而就在此时偏偏没有人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来。孩子们纷纷以期待和无助的目光看着老师。我强烈地感到需要因“愤”而“启”了,便因势利导地追问:十位数加1、个位数减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照理对于这个问题,应该能很快说出是“两个数位上数字之和相同”。然而不少学生好似有所领悟,但仍不能表述。此时,如果由老师直接告知,学生立即就能恍然大悟。为了使学生亲历过程,我让学生继续探究,我还是旁敲侧击,引导学生迂回前进。我提示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到“3”当头的一段短“楼梯”,问:12和21中能找出“3”来吗?很快有人说:12里有4个“3”,15里有5个“3”——(1)又有学生说:1+2和2+1都是“3”——(2)这两者哪一个具有普遍意义呢?我引导学生自己去筛选、去概括。叫大家看“6”、“9”当头的两段“楼梯”的各数种是否也有“6”和“9”,是否也有相同的结论。在“6”当头的“楼梯”中,孩子们找不出15,33,51里面有完成的几个6,却证实了1+5,2+4,5+1都是6。同样,“9”当头的“楼梯”中,各数的两个数位上数的和都是9。于是大家否定了(1)肯定了(2)。在这水到渠成之时,我趁热打铁,问: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可以怎么判断?不少学生说:只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相加等于3,6,9,就可以判定它能被3整除。我又进一步问:如果各位上的数的和等于12,15,18呢?一学生说也行,因为1+2,1+5,1+8仍是3,6,9。我热情洋溢地肯定了大家的发现。但“各位上数之和等于3,6,9,12,15,18等等的两位数一定能被3整除”这句话太长,谁能换一句简单明白的结语?不少学生举手,比较一致地说出“两个数位上数之和是‘3的倍数’时,这个两位数就能被3整除”。我又问这个结论可以叫什么?有的说是“判断方法”,有的说是“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紧接着,我把学生引入“验证”的阶段:刚才是从100以内数中得出的结论,如果是1000以内、10000以内和更大的数中,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和判断方法是否也相同呢?学生自己写数自己验证,越做越有劲,一致得出同样的结论。

  在上例的教学实践中我有了以下的体会和认识:

  一、引导学生探究与科研相比,有同的一面,也有异的一面。

  主要是学生探究是在教师主导作用影响下进行的,既要坚持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明智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设计问题激发求知欲,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逼近结论,及时发现火花加以鼓励,审时度势把握最佳时机巧妙点拨等。这样做要求有很好的教学机智,远比牵着学生鼻子跟着教师和教案转要难,更非一味灌输所能比拟的。

  二、探究教学过程中组织引导学生“反思小结”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能强化探究的过程,逐步加深印象而产生兴趣,进而形成习惯,受用终身,而且能再一次体会探究的乐趣,从而增加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反思小结”尤其重要的是必须回忆探究中运用的各种方法,使学生逐步地积累方法、策略。在某种意义上讲,方法、策略的积累并不轻于知识的积累。一个人方法、策略掌握得多并娴熟于心,能自如运用,就会变得聪明能干起来。

  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十分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科学的态度,探究的习惯,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的作风以及求真求实、认真负责的精神等等都得到了体验。独立的思考加上相互的协作,既有利于个体主动发展,又有着集体主义的教育。可以说,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德育因素皆在其间,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这说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素质教育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以上是我在几年的教学实践、课改实验中的一点浅薄的认识,难免偏颇,但愿作为一个靶子,以期万矢齐放,共射“探究教学”之“靶”。

  文/朱小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