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学习兴趣浓了,就会有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激情,对事物充满着好奇,解决问题的欲望强烈,从而激励着孩子解决问题。上完《光与影》这课后,对这方面的感受更加深刻。
《光和影》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内容,在本节课的引课中我采用猜谜语的形式引入课题,通过这个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起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接下来通过“影子游戏”让学生总结影子产生的条件。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情景,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一些看似司空见惯的现象,其实都蕴涵着科学道理。接下来老师来玩游戏让,学生进行观察,通过这个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当老师的手和光源在移动时,学生很容易发现影子的大小、方向、长短都在发生变化,那影子的变化有规律吗?顺势进入下一个环节,对影子变化的规律进行探究,这个活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但在这节课中,我遇到了一个难题,在探究影子方向和大小变化的实验中,要求改变光源的方向和角度,这点很容易做到,但是还要求遮挡物与光源的距离是保持不变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难以准确的操作,这可怎么办呢?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采用将量角器放在小木块上,让手电筒沿着量角器的边缘照射,这样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在探究影子长短变化规律的实验中,我首先让学生猜测影响影子大小的因素,让后让学生自己在小组内设计方案。学生设计出了两种方案,第一种:保持屏和遮挡物不变,改变光源的距离。第二种:保持屏和光源不变,改变遮挡物的位置,角度保持不变。在第二种方案中其实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遮挡物和光源距离发生了改变,但是遮挡物和屏之间的距离也发生了改变,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很难发现,因此在小组介绍第二种方案时,我强调学生仔细观察都有哪些因素发生了改变,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两个因素发生了变化,而在对比试验中,要求改变的因素只能是一个,因此排除了第二种方案。在教师的总结拓展中,学生扩大了思考面,深化了学习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在手影的表演当中,有一个大手拉小手的场景,你知道表演者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孩子们很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而且纷纷举手要上来表演。孩子们在演一演的探讨中,加深了对科学学习的感情和兴趣。
我深刻的感受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才能引起他们探究的欲望,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纵然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不少的收获,但也存着一些遗憾:
1.在一个小组精彩的完成了大手拉小手的投影后,老师评价与总结不到位。
2.细节问题处理不太好,如:在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时,当学生说到影子产生需要光源、物体和屏之后,教师没有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也没有给予肯定。
3.忽视了小学生科学的探究性。在学生解决问题时:过于强调知识点的落实,用固定的答案来局限了学生的创造性,如在影子大小实验的探究中,实验前,老师说:“孩子们一定要注意观察,并把观察的结果完成在实验单二上。”结果当老师问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时,很多小组直接拿着实验单子读,遮挡物和光源距离近时影子大,远时影子小,除此什么也没发现。老师的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局限了起来,学生在乎的是我要完成实验单,实验单完成后就完成任务了。其实教师可以换一种方法来说,可以说:“孩子们一定要注意观察,比一比谁发现的多。”我想孩子们通过实验以后,会收获的更多。
上好一节课不容易,需要综合教师多方面的能力,对知识重点的把握、对课时流程的安排、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处理突发事件等等,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转变思想,遵循科学规律,多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领学生保持浓厚的科学兴趣,我们一定会使科学素养之花,绽放的更加绚丽多彩!
文/曹喜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